新浪网的总编陈彤,写了一本书,叫做《新浪之道》,讲述新浪网的新闻之道。据说,该书“1月面世,2月加印3千,3月加印6千”,足见受欢迎程度。在中国做互联网的人,也都在谈论这本书,大多也是褒颂赞扬,一份必须学习的文件。
和这位年轻总编一样,中国互联网网站的生命,也很年轻,没有一个网站正规运作超过10年,更持续赢利超过5年的。所以写这样一本书来讲文化,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非常冒险的。年轻人就是年轻人,年轻企业就是年轻企业,年轻的互联网就是年轻的互联网。
目前还很少有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书籍,这也许是第一本,即便不是,也是至今为止相对成功的企业之书的第一本。所以中国互联网从业者表现出如此学习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也更加证明了,互联网企业缺乏文化。
新浪毕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的佼佼者,更多的互联网站表现不仅不出色,而是相当糟糕了。
为了找业务,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干过一些非常让人反感的事,这甚至一度影响了互联网的名声。今天你去与传统企业谈业务,你很可能会碰到一些企业对互联网的感觉很糟糕,这些企业多半就是深受过那些拉业务网站的骚扰。
前一段时间,中国互联网站也丢尽了脸,Alexa排名作弊事件,是没有文化投机取巧的表现。还有插件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缺乏文化的表现。作为中国的互联网人,一定要记住,FM365是没文化的互联网的一个阴影,一个耻辱。很多风光一时的网站,其实是很容易死去的。年轻的互联网,没有牢固的根,再美好的东西,都容易成为过眼烟云。
今天,中国互联网企业更加缺乏文化,直接表现是动荡不安、漏洞百出、幼稚行为泛滥。而这些,无一不与企业文化的缺失有关。现在,互联网正处新春,做这样一个提醒很有必要。互联网的冬天肯定还会有,互联网的混乱期肯定还会来临,不要因为没有文化,一夜之间突然死去。
互联网企业问一问自己?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执着于此了吗?除此以外,只要讲到企业文化,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宋如华的“托普典章”。由宋先生起草的“托普典章”非常精彩,宋也把这称为自己的得意之作,但是托普和宋的问题终究在一夜之间点燃爆发,“托普典章”成了烧焦的瓦砾。“托普典章”代表着宋如华对企业文化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执行上,还是因为缺乏文化,终究死在了企业文化上。
写一本书出来不是企业的文化,搞一大篇典章出来也不是企业的文化。年轻人的企业,年轻人的行业,要警惕文化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