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联电董事长曹兴诚在台湾各大媒体刊登广告炮轰中芯国际,并对外界表示是中芯国际的“卧底”举报了这一事件,同时曹兴诚还攻击其老对手台积电,称正是当年台积电的溢价收购成就了张汝京在内地的发展。 发轫于台湾的半导体代工业原本只是台积电和联电的两雄相争,而在中芯国际加入战团后,很快便演变成了三国演义。
1987年,张忠谋在台湾新竹创办台积电,拉开芯片代工产业的序幕;1995年,曹兴诚结束联电的DRAM(动态闪存芯片)业务,也踏上芯片代工产业的舞台;2000年,张汝京在上海成立了中芯国际,并在四年的时间内将中芯国际培养成为全球第四大芯片代工厂,并且可能在2005年取代新加坡的特许半导体成为全球第三大芯片化工厂。
而将三强之间的恩怨情仇推向高潮的则是此次的和舰案件,在台湾当局羁押了和舰科技负责人徐建华并搜查了联电之后,2月18日,联电董事长曹兴诚在台湾各大媒体刊登广告炮轰中芯国际,并对外界表示是中芯国际的“卧底”举报了这一事件,同时曹兴诚还攻击其老对手台积电,称正是当年台积电的溢价收购成就了张汝京在内地的发展。
两雄之战 在台湾半导体业界,有“枭雄”之称的曹兴诚算是最早一批进入该产业的人士,1969年,曹兴诚从台湾大学电机系毕业选择了留在台湾发展,而张汝京也同样在一年之后从台湾大学机械系毕业,并选择了留学美国。1976年,在“台湾工业研究院”电子所工作的曹兴诚前往美国RAC公司引进半导体技术,在回到台湾之后,在台湾工业研究院的支持下,曹兴诚等在1980年成立了联华电子,这也是台湾第一家生产半导体的公司,当时年仅33岁的曹兴诚担任公司副总经理。1985年,作为台湾第一家高科技公司,联电正式在台湾挂牌上市,此时曹兴诚在台湾风头日盛。
他同张忠谋的遭遇开始于1985年,当时已经是德州仪器资深副总裁的张忠谋离开了公司返回台湾担任“台湾工业研究院”院长职务,并在此后曾兼任过联电董事长一职,也算是曹兴诚曾经的老领导。
1987年,张忠谋在飞利浦公司和台湾当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台积电,拉开了全球半导体代工产业的序幕,此后台积电迅速崛起并掩盖了联电的光芒,直到现在,飞利浦还拥有台积电约20%的股份。而在当时,曹兴诚曾对外宣称,其实自己早在1984年就觉得半导体行业发展迅速,因此有垂直分工的必要,于是便产生了半导体代工的构想,只是最后这一设想的实现被台积电抢先。
1995年,当时IC设计业发展迅速,而半导体代工业出现了产能不足的情况,曹兴诚便开始了联电的转型。当年,通过同美国一些公司设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放弃了原来从事DRAM业务,一举将联电转型为半导体代工业务,也由此拉开了同张忠谋全面竞争的格局。
数据显示,2004年台积电全年营业收入约新台币2559亿元,较2003年成长26.8%;税后纯益则约新台币923亿元,成长率为95.3%,双双创下历史新高纪录。据ICINSIGHT的资料显示,2004年,台积电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的份额为46%左右。
而联电的财务数据显示,2004年,联电2004年全年营业收入为1,173亿元新台币,营业利润为245亿元新台币,毛利也达到358亿元新台币,在全球半导体代工市场的占有额约为23%。
“我们真正的对手还是联电。”台积电一位高层曾在上海对记者表示,在台积电看来,目前中芯国际、特许半导体等公司对台积电还没有构成真正的威胁。
而台积电和联电这两家公司也一直紧盯着对方,就在和舰科技在苏州投资的时候,张忠谋也曾安排台积电的一位高层做过详细的调查。“最后发现我们没有办法这么弄。”台积电的这位高层表示,由于台积电的股东之一就是台湾当局,要想偷跑几乎没有可能。
但是让台积电比较紧张的是,从2004年年初开始,和舰科技就已经实现单月赢利,并且其第二座8英寸芯片代工厂也已经开始建设,如果最终和舰科技同联电实现合并,对台积电来说的压力将非常大,这也加快了台积电在上海松江的建厂步伐。
两张相争 这个两雄相争的故事在2000年时开始被改写,张汝京加入了战局。 1977年,张汝京进入到半导体这个行业,正式加入德州仪器工作,此时的张忠谋已经是德州仪器的资深副总裁。“其实台积电很多人也是德州仪器的学生。”张汝京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张汝京在德州仪器时专门负责盖厂。1997年,张汝京在德州仪器已工作了20年,按照德州仪器的有关规定,张可以提前退休了。在台湾一个财团的支持下,张汝京到了内地的无锡华晶。三个月后,在把工厂整顿好了后,张汝京就回台湾去做世大半导体的总经理,当时建设了两个厂,“但是后来股东以8倍的价格把世大卖了台积电,当时很伤心,我就下定决心要到内地来投资”,张汝京告诉记者,世大半导体出售的时候,张汝京正在国外出差,直到最后一刻才知道“自己被台积电缴了枪”。
也正是利用了台积电50亿美元收购世大半导体所获资金,张汝京在离开台湾后转向内地,并于2000年在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
2000年,内地还只是在试产0.35微米的技术,而当时国外已经开始采用0.13微米的技术———整整落后了5代。但是现在,国外采用的是先进的90纳米技术,中芯国际采用的是110纳米的技术,也就是说只有半代的技术差距。
这显然给了海峡对岸的张忠谋和曹兴诚相当大的刺激,台积电副总执行长曾繁城就曾对记者表示,中芯国际目前在内地迅速发展并不能表示什么,还是要看最后的结果才能决定,“就像是下围棋,比的是功力,比的是气长”。
ICINSIGHT的资料显示,2004年中芯国际的营业收入预计为10亿美元,在全球芯片代工市场的份额约为6%,在中芯国际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的同时,台积电和联电虽然营业收入不断上升,但是市场占有率都在下降,其中,台积电的市场占有率在2003年还保持在52%,但是2004年已经下降到了46%,而联电的市场占有率也从2003年的24%下降到了23%。
虽然中芯国际目前尚未对台积电构成太大的威胁,但是中芯国际在成立后从台积电等公司挖走了大批技术人员,这显然是台积电所不能接受的,双方的矛盾在2003年年底最终全面爆发。
2003年12月,台积电就中芯国际涉嫌侵犯其5项专利权向美国加州北区联邦地方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并寻求禁止令救济,以及要求中芯国际支付3倍的赔偿金及相关成本。2004年8月18日,台积电又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申诉,指控中芯国际共侵犯了其8项专利,并指控中芯国际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其商业秘密。
此后,在多方的斡旋下,2005年1月30日,双方在上海就有关“侵犯专利与不当使用商业机密”的法律诉讼达成和解。根据协议,中芯国际将在未来6年内支付1.75亿美元的专利费给台积电,其中前五年每年支付3000万美元,第六年支付2500万美元,而台积电撤回有关诉讼,但是台积电保留了再次起诉的权利。
“张忠谋没有置中芯国际于死地就是希望它给特许半导体和联电一点压力。”台湾元富证券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在这位分析师看来,由于台积电目前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中芯国际在业务上同台积电正面冲突的机会并不大,但是预计中芯国际在2005年将超越特许半导体,从而仅次于联电和台积电,这将给联电更大的冲击。“张忠谋是想借张汝京的刀吓吓曹兴诚而已。”
中芯国际告密?
2月18日,联电董事长曹兴诚在台湾各大媒体刊登广告,发表了他亲自撰写的“为本公司与和舰之关系作公开说明”,曹兴诚称:“要谈和舰,首先要从中芯电子张汝京先生谈起。张汝京原在新竹科学园区创办世大集成电路公司,2000年1月,台积电以超出合理行情五倍的61亿美元价格收购世大之后,张汝京乃挟其所获巨资,于2000年4月至上海创办中芯集成电路公司,意图与本公司及台积电竞争。由于张个性好大喜功,经常信口开河、喜好吹嘘,如配合大陆地方政府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工业之雄心,恐怕会造成盲目扩充,导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使两岸IC产业同蒙灾难之后果。”
而曹兴诚同时还一口咬定是中芯国际上演了“无间道”,此次和舰案件证据的主要提供者就是曾任职中芯国际、后跳槽至和舰任普通技术人员的陈澄佑,“显然陈某加入和舰的主要目的,即系卧底告密。而其中芯背景,显示内情绝不单纯。”曹兴诚在台湾如是表示。
资料显示,陈澄佑,今年38岁,大学就读台湾逢甲材料系,此后在台湾清华大学材料所念完硕士,曾先后在德基半导体、台积电、旺宏、中芯以及和舰科技任职。面对联电的指责,中芯国际在此后对外界发表声明称与此事无关,并表示欢迎更公平的竞争。
“中芯崛起,其实第一个受害的绝对是联电和新加坡特许。”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此前中芯国际在国际市场上低价抢单,也曾给联电不小的压力。由于内地市场日益重要,联电不可能在这么一个庞大的市场上缺席,于是便帮助了和舰的成立。
更让曹兴诚担心的是,如果中芯国际在2005年顺利取代特许半导体,从而稳固其老三的位置,无疑将在此后咬紧联电,而且同特许半导体不同的是,中芯国际目前的上升趋势相当快,联电不得不考虑其带来的竞争压力。
而此次咬定是中芯国际告密,不过是双方恩怨的一次集体表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