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卖场之死 中关村调查且看金恒生如何从生到死



PC惨淡得让众多厂商喋血身亡,2004年成了中国PC产业发展史上一个惊心动魄的拐点。曾经的成功者如金恒生成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失败者

又一家PC制造企业在中关村轰然倒下。

2001年前后是金恒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恒生)的鼎盛时期:员工人数多达300余人,业务遍及全国,产品线涵盖PC、服务器、笔记本、掌上电脑、网络设备、外设等全系列IT产品,北京PC市场销量长期保持在排行榜前两名;金恒生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张曙光也在2001年的IT财富年会上被评为年度“IT精英”。

在那时,金恒生靠实力为自己赢得了太多的荣誉。只是好景不长,短短3年时间之内,这家曾辉煌得让竞争对手眼红的明星企业现在则是债台高筑、公司不和、员工离散、业务全面停顿。甚至,张曙光突然从人间蒸发不知去向……被抽空的金恒生彻底失去了最后一点希望。

盛衰迭换不过3年,金恒生匆匆死去留下悬疑重重。

空壳金恒生

9月1日,北京西三环航天桥河图数码大厦,金恒生总部。

在现场,《IT时代周刊》记者注意到,在总共四层的办公区域内,三、四楼层已是一片狼藉,除了凌乱的办公桌,再无其他任何东西。第四层的会议室被讨要集资款的原金恒生员工占据——他们在这里已经生活了40多天。还留守在公司的金恒生副总经理孙文超和其他员工被迫搬到了二楼办公。

孙文超坐镇河图大厦的主要工作,一方面是支撑金恒生的空壳暂时不倒,另一方面是应付前来讨要集资款的员工——金恒生拖欠着众多离职员工的内部集资款,每人的款额从2万到20万不等。而金恒生总经理张曙光于7月16日在公司最后一次出现后便销声匿迹;金恒生的创始人之一、多年来一直担任公司财务总监的王金玲早已辞职。

到2004年年初,快有半年不曾领到分文工资的金恒生员工大批离去,公司资产上开始挂上盛世灵通公司的贴条。盛世灵通公司的负责人是孙文超胞兄的妻弟武同。

为了防止金恒生人去楼空,进入4月后,开始有员工向金恒生讨要集资款,并采用各种方式向张曙光提出抗议。他们聚集起来在河图大厦悬挂大幅布条,期待张曙光能给出说法。金恒生原客服经理杨海峰是讨债员工的带头人。张曙光则以各种理由搪塞,并采取回避政策。张的手机要么转到秘书台,要么无人接听。由于交不起房租和水电费,金恒生的固定电话已经被停。

逐渐空心化的金恒生引起众多讨要集资款员工的警惕。7月,杨海峰将生活起居物品搬到了河图大厦的四层会议室,密切监视孙文超等人的举动。果然,8月21日深夜,4辆搬家公司的大卡车将办公设备和电脑配件全部拉走。指挥搬家的人是孙文超。

更让杨海峰们吃惊的是,交不起每年3百万房租的金恒生在对外转租河图大厦的三、四层失败之余,于9月1日将楼层交还给大厦拥有者——海淀实验小学。

据杨海峰透露,在8月底,张曙光曾表示愿意返还其集资款,条件是杨必须说服大家搬出河图大厦。杨海峰当即一口拒绝。8月25日,金恒生贴出告示声称公司价值达10万元的电脑配件被一窃而空,并以此为由全面停止售后服务。

8月30日,记者拨通杨海峰的电话,他告知记者说刚与金恒生安总的助理发生冲突后被传到派出所。金恒生员工透露,安总是张曙光找到的最后一位投资商。因为想尽快追回自己的百万投资,安总仍旧在河图大厦上班。9月1日又有消息传出,杨海峰被刑拘10天。

同时,记者另外获悉,金恒生在天宁寺惟一尚存的维修站由于交不起租金也引来纠纷,最后由张曙光的大哥张熙燕垫资5、6万并接手维修站,开始承接北京市场上众多的金恒生客户的售后服务。

留守的客服员工告诉记者,金恒生现已弹尽粮绝,公司不再有电脑配件向用户提供,客户的投诉单多达几百张。记者经多方查证,金恒生已经全面撤离北京的电脑卖场和商场,再也没有电脑配件厂商向金恒生供货。外界亦有传言金恒生对外欠款高达1.5亿元。

金恒生彻底空了。

扼杀渠道

张曙光,北京人,1993年离开北京计算机研究所后创立了金恒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孙文超是其合伙人之一。

1998年,张曙光开始交上好运。到2000年,金恒生电脑因为质量好、服务好而风靡京城,在北京个人电脑市场的占有率长期保持在前两位。这期间,金恒生达到了发展的最鼎盛时期。此时能被张曙光看上眼的电脑厂商只有联想和柏安。

当时,把金恒生推向全国成了张曙光最迫切的愿望。然而,张采用的是后来被证明为极其错误的直销模式。偏偏在同一时期,联想依靠渠道分销模式大获成功。

1999~2000年,金恒生在北京的电视购物直销模式曾引发巨大成功。在此期间,原来一直在河北保定做电脑代理的张曙光的同学孙学东出任金恒生渠道部经理,他提出了直销的电脑销售模式。接下来,整个公司开始采取“扶直销抑渠道”的政策。一方面,金恒生以返点的方式在北京各大卖场大建直销网点,另一方面大张旗鼓进入全国市场,在济南、西安、南京等重要城市设立分公司或代表处,金恒生直接把产品发到代表处,由他们转卖渠道。

然而,孙学东没有把渠道当作合作伙伴,留给渠道的利润空间非常小,而售后服务却是交由各家代理商进行,金恒生承诺支付的服务费用始终没有兑现,代理商们的积极性大受打击。

2000年底发生在金恒生哈尔滨总代乔辉身上的一件事,把错误的渠道政策推向极致。那一年,乔辉突然被要求让出所有的二级渠道交由北京的直销部门负责。但是,直销部门在接手后一直不给予二级渠道政策支持,最终渠道纷纷死去。乔辉无奈之下表示再也不做金恒生。随后,全国各地的渠道和乔辉一样,开始背离金恒生寻找新品牌。此后,金恒生处在了盛极而衰的临界点,张对此一无所知。

2002年暑假期间,金恒生出现了首次全国性断货。陕西一代理商在暑假促销最激烈的时候,曾经向金恒生传过八、九十张订货单,最后仅拿到5台机器。遭受重大打击的陕西代理商当即撤出了金恒生的代理渠道。

到了2003年,金恒生在北京之外的市场上萎靡不已。当年下半年,金恒生撤回了驻各地代表处。张曙光充满理想色彩的直销模式扼杀了金恒生走向全国的最佳时机。

吞并研究所金恒生噩梦的开始

2000年前后,金恒生电脑的销售形势非常好,出现过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期间,金恒生开始“拿钱不当钱了”。而财务上疏于管理的金恒生像一只漏勺,将财富一一散尽。

金恒生在全国各地成立代表处时,各代表处人员以各种名义向总部报销名目繁多的费用,以多种理由截留各种款项。而北京总部的采购部门更是明目张胆地虚开高价购进配件,利用差价拿回扣。

金恒生花钱方式也属“粗放型”。阜城门一带的商场租金非常贵,金恒生出手就拿下大半层,但并没有完全利用起来;同样,金恒生出巨资在方庄包下某商场二层的大部分场地建立维修站,利用率也是非常低;位于天宁寺的维修站总共有五百平米,但是只用到其中的三分之一。

被员工称为好面子的张曙光在无意间散去了大量钱财。然而,他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依然表现得目空一切。在冲动中,张制定了大跃进式的扩张计划。

2000年,北京金恒生成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01年又在香港成立金恒生(国际)集团,为拓展全球业务及国际市场打下基础。此外,张在大兴县购买了土地建立金恒生科技园。在产品线上,金恒生设立了服务器产品部,研发永恒系列服务器,同时成立了软件开发部做软件开发。在组织架构上,原来的培训部扩展成培训中心,面向国际和社会招生。金恒生还设立了订单处理中心、金恒生情报中心,甚至成立了清洁公司,负责工作大楼的保洁和保安。

2000年下半年,张曙光开始考虑吞并原东家——离金融街不远的北京计算机研究所。金恒生一员工在回忆时说:“张总不希望自己是一个暴发户,也想搞搞政治。”于是,在经过一系列策划,金恒生成功吞并研究所,张曙光也接替中科院院士刘维常当上研究所所长。

一系列扩张行为严重背离了金恒生现实。“金恒生看着很风光,其实是外强中干。张总好大喜功,常花钱买一些没必要的头衔。”前金恒生员工如此形容当时的光景。

吞并计算机研究所之后,张曙光对其进行大规模豪华装修。研究所共有五层,最少也有几千平方米的面积。据推算,装修款最少也应该有2、3千万元。当时就有人猜测张曙光此举一定经过深思熟虑。

果然,研究所不久后被政府拆迁。按照常规,位于西单黄金位置的研究所将拿到超过装修费用的高额拆迁补偿费。然而,至今也没有人知道金恒生到底得到多少拆迁款。而关于拆迁款传言却不胫而走。有人说研究所最后独吞了这笔拆迁费用,给了张曙光个人一部分好处,也有人说他一直没有拿到拆迁费,被研究所涮了。

此时的金恒生资金全面告急。金恒生的资金发生断链,张曙光开始内部集资和压缩员工工资。

莫名的盗窃风波

2002年,张曙光在金恒生内部实行第一次集资。张告诉员工说公司出现一些困难,希望大家帮助解决。他给员工们制定了详细的还款计划,并承诺给予高达20%的回报率。为了让员工相信,张曙光甚至表示愿意拿个人财产做抵押。

一段时间下来,张曙光筹集到了至少4、5百万元人民币。但这实不足以弥补金恒生巨额的资金匮乏。据推算,金恒生的全部欠款达到了1.5亿之多,主要包括员工工资和集资款、上游配件供应商的货款、房租欠款(主要债主是位于北京酒仙桥的兆维集团),和各大商场的预付款。

2003年,金恒生与台湾恒升在轰动全国的官司中败下阵来,被迫向后者赔偿900万元人民币,实际支付300万元。判决结果是金恒生公司继续获得“恒生”的商标使用权。为此,在该官司中同为被告的杭州恒生为便于上市,同意支付金恒生300万元以取得“恒生”的共同使用权。然而,杭州恒生的款项并没有到金恒生账上。有员工透露说,张曙光本计划拿这部分钱支付员工工资,但财务人员将钱转入银行后当即被扣,因为金恒生还欠该银行钱。

2003年是张曙光的本命年,但这一年却几乎成了金恒生的死亡之年——资金的严重匮乏让金恒生在供应商面前失去了信誉。从2003年初开始,配件厂商都要求金恒生现钱现货,一些供应厂商因为金恒生不能归还其货款也开始中止向金恒生供货。为此金恒生不停更换供货商,直到最后再也拿不到配件。不得已,金恒生开始在新机器中使用旧的电脑配件。

也就在此时,金恒生内部开始出现大范围的配件丢失现象,事件波及客服和产品部等能接触并保留配件的人员。平时客服人员将硬盘、主板和内存等部件都锁在配备的箱子里。当有员工将失窃事件上报时,金恒生仅提出内部处理而非报警。让人失望的是,金恒生所谓的内部处理是扣除被窃员工的工资。最多的一位客服人员被扣了一万多,其他的也都有几千块钱。据这些客服人员回忆,客服中90%以上的人员被扣除过工资。荒唐的是,当时遭窃箱子的钥匙一般是两套,员工掌握一套,公司方保存另一套。

曲终人散

张曙光觉得亲友和他一条心,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金恒生的管理弊病丛生,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张曙光亲戚所把持的维修站经常被用户投诉。曾经负责销售和服务的李红是张曙光的同学。在张请她加入金恒生公司之前,李红是某酒店的管理人员。据介绍,在工作中,有员工向李红反映市场基层上出现一些问题之后,李红只下去走走转转,根本不做任何处理。后来接替李红负责市场销售和服务的腾义进来之后,更见不到他的作为。他通常是在一夜之间制定好服务政策就强行推广下去,发现问题又解决不了。

此时金恒生内部流传有名的三拍:拍脑袋,头脑一热想出一个政策,一拍脑袋就定下来;拍大腿,制定的政策出现问题,便一拍大腿,但是解决不了;拍屁股,问题还没有解决,负责人一拍屁股该是走的时候了。

管理上的严重缺陷,导致了员工的大量流失。

1998年,金恒生共计30名员工,2000年时超过100人,到最多的时候达到300人(有人说是700人)。但到2002年吞并北京计算机研究所后,张曙光开始裁员并削减员工工资。2003年下半年裁员达到了高潮,金恒生几乎走了一半的员工,而2004年又有一大批员工主动离开。

随后不久,金恒生的法人代表张曙光也消失了。在走之前他留给员工的说法是,很快就有投资商注入资金,金恒生肯定能转产成功。这时追要集资款已几乎绝望的员工纷纷表示,他们并不忍心金恒生就此倒下。为此,他们最后一次打通张曙光的电话时说:请问金恒生下一步有什么打算,我们员工都做好准备了,如果公司需要我们立刻就出来帮忙,看看公司能不能起死回生。

张曙光没有露面也没有说什么。

这位员工悲伤地告诉记者:金恒生好像真地不做了!

金恒生,曾经的北京电脑神话,就这样历时短短的辉煌,匆匆走下了历史舞台,留下的只是一片灰烬和一群欲哭无泪的员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7064.html

更多阅读

丹尼斯大卖场供应商 大卖场给供应商带来了什么?

第一次做卖场要了解的卖场知识之  从现在很多企业的通路结构来看,很多企业已经或正准备跟大卖场开展合作。从目前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来看,虽说零售业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不论从销售能力、民众影响,还是品牌拉力上来看,大卖场毫无疑

家电卖场促销 第一次做卖场之——进行促销谈判的要点

  对于大多数供应商业务员而言,与大卖场的促销谈判是自己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自己整个的业务工作中占到了60%的比重,由此可见促销谈判在业务员工作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如何与大卖场进行促销谈判这个问题上,许多厂家往往都陷入了

声明:《中关村卖场之死 中关村调查且看金恒生如何从生到死》为网友噯戁莣詪忲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