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近年关,国产软件、政府采购总是闹声不断。国产软件为何总像翻来覆去的玩具球,几乎让人忘记软件产业本身仍是高盈利的市场。依托政府采购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正版化的贪食蛇游戏也不能无限期的耗下去,矛盾集中在世贸大考即将来临的那一刻突然爆发,有人哭,有人笑,有人为之焦虑。
闹得欢声音却弱,来得急收得也快,每年的吵闹不休让性子再不急的人也感到索然无味。即使如金山也放开了脚步,先试卓越,再试网游,通用软件的窘境和新市场的拉力,把国产软件厂商拉到了机会主义一边,至少比亏本主义要好一些。
然而软件业并不是没人要的孩子。一旦机制健全,国外资本、民间资本都可能进来。纵观芯片、电信、彩电的发展路径,哪一个是靠单纯的民族主义起家?做软件就好比是做流行服装,先找到感觉,再生态健全,软件企业们的视野才不至于每年就盯着政府采购这碗饭。
炮轰开局 哑炮收尾
政府采购一波三折,实际却是患了软骨症
本刊记者 郑重
“审美疲劳啊”—电影《手机》中的费墨为开脱自己“情感负担”时说的名句,套用在国产软件与政府采购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北京市政府软件采购大战看似偃旗息鼓,但这场闹哄哄的戏剧却像绕不过的年关一样,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积重。
如果没有李武强,北京市政府采购也不会掀起如此轩然大波。李武强,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最旗帜鲜明和竭力推动Linux 在中国发展的政府官员之一。在这次北京市政府软件采购中,罕见的将政府内部分歧放到台面上,以个人声明表达立场,令这场“战争”升级,逼得北京市政府表态,也令北京市政府和微软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压力。
2004年11月17日,北京市政府采购办公室发布招标公告,代理微软的北京晨拓联达科贸有限公司以场地价2925万元入围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办公套件正版软件合同,也就是说微软用“一口价”的垄断方式几乎包揽了北京市政府部门三年内所有软件产品的使用、升级权。
微软胜出消息传出的次日下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开放系统应用发展分会主办的“Linux应用与政府采购”研讨会门口起了纠纷。李武强看到媒体被阻门外,愤然拂袖而去,并以个人名义发表书面声明《捍卫“政府采购法”尊严》,未点名地指出,不少省、市大规模采购国外软件,严重违反《政府采购法》,把国产软件逼上了绝路。
虽然对于微软和Linux,政府官员内部素有分歧,但用“放炮”的方式把两派直接对立起来还从未有过。这与李武强特殊的处境有关,早在几个月前,李武强被调职中国驻美大使馆科技参赞一职,并在12月3日成行。炮轰北京市政府采购后,他悄然回了趟陕西老家。正是因为即将远离是非之地,他希望最后为国产软件做点事。“人之将走,其言也诚”,李武强最后说了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北京市官员火上烤
早在10月份,就有传言微软可能入局政府采购。当时在业界引起震动,按照《软件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国产软件标准可能界定为50%以上附加值须在中国完成,这样,微软不能进入政府采购名单。
李武强放炮是北京市官员预料不及的,11月25日,北京市政府紧急回应质疑:对于北京市政府而言,政府采购最大的目的是解决政府软件正版化问题。
更大的背景是今年5月吴仪副总理访美归来启动的软件正版化工程,根据对美承诺,有关机构随即联合下发41号文,要求到今年底,省级及以上政府部门全部实现软件正版化,到明年年底波及到地市级,新闻出版署还派专人监督实施,力度之强前所未有。作为眼皮底下的北京市政府自然首先要放到火上烤。
26日,北京市政府放出风声,将略微上调国产软件采购数量。此时国产软件商的心火已被挑起,悉数披挂上阵。
27日,北京市政府突然发布公告,以“采购人要求”为由取消微软订单。就在国产软件商欢欣鼓舞之时,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说,政府将用专款采购的方式解决微软产品授权不清的问题,正版化依旧是无法绕过的问题。
12月2日,国产软件商陆续与政府签订采购协议,但厂商已被告知不得对外透露采购的具体数量,也不得评论。北京市政府将微软问题择出政府采购,用专项资金解决,他们希望用这样一种方式解决两难困境:既要解决正版化,又要遵循《政府采购法》。
地方捷报频传
虽然北京市政府软件采购最终结果只是给微软换了一个马甲,轰轰烈烈的开始,杳无声息的结束,但其影响对其他地方政府采购、对国产软件商意义深远。
12月7日,国产软件在山西省政府软件采购中大获全胜,山西省政府采购中心信息部官员桑国平证实,微软参与了此次采购中前5个分包的竞标,但全部落标。国产软件拿下总标的额近200万元的采购大单。山西是继北京之后,第一个公布软件采购招标结果的地方政府。
中标软件公司副总经理秦勇说:“目前正在进行的采购已经向有利于国产软件厂商的形势好转,北京市的软件采购事件对地方产生了影响”。北京共创开源销售总监曹东也表示:“目前的确感受到了地方省市在政府软件采购中支持国产软件的意向”。
北京市政府采购也打破了国产软件指望通过政府采购存活下去的念想,厂商和专家开始反思,国产软件如何能独立的活下来。主动走到海外市场去是他们新的认识,永中总经理曹参说,今年6月,永中开始进入日本市场并逐渐站稳脚跟,根据介绍,永中Office日文版下一步将在日本政府相关部门、教育界等得到更大的推广。
曹参说:“用户认可才是振兴国产软件的关键。”
假如没有国产软件
除了中国,还有谁在通用软件市场上较着劲?
本刊记者 陈琼
你用过国产软件吗?绝大多数国人也许都会给予肯定的回答。可是,就在“国产软件”的概念界定还成为一个话题而被广泛争论之下,微软的 Windows和Office产品在全球高得惊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在桌面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领域内,你也许离得开国产软件,但绝难逃得出微软的实际势力范围。
各国的“民族主义”
国产软件在政府采购问题上所遇到的尴尬处境,绝非是中国的个案,这其实也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尤其对于美国之外的国家而言。欧洲的各国政府,在最近几年的政府采购中早就对微软一家独大的局面顾虑重重,德国政府甚至早在2002年就和IBM以及当时的全球第二大Linux厂商SuSE签定了一份 “推动德国公共行政开放计算机操作系统与软件合作协议”。依据这份协议,德国各级政府可以较优惠地采购以Linux为基础的各种软件以及必要的硬件, IBM将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而作为软件供应商的SuSE恰恰就是德国本土的一家著名Linux公司。
虽然SuSE在2003年11月被Novell收购,但席卷德国乃至全欧洲的开源热潮丝毫没有因此降温。德国慕尼黑市曾在2003年承诺,将在2008年把1.4万台电脑的操作系统从Windows换成Linux。慕尼黑市市长Christian Ude当时说:“通过这个决定,慕尼黑可以保证它主要的IT组织可以不依赖于供货商,同时在软件市场获得更强的竞争力。”这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 Windows转换至Linux的计划曾让整个Linux社区乃至所有开源运动的支持者们兴奋万分。
几乎与此同时,奥地利维也纳市政府已将16000台PC的操作系统全部转换成了Linux;挪威卑尔根市也已决定将其基于Unix的数据库服务器转换为Linux平台,同时将市内几所学校内使用的32000台PC一次性转换为Linux操作系统;英国政府也在IBM的帮助下,在其9个职能部门进行了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功能性实验,为今后可能的移植积累经验。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顺利成章。“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官员,将Linux等开源软件在欧洲各国政府的推行视为欧洲抵制美国软件巨头入侵的标志”,《商业周刊》在今年10月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道。另外,出于反垄断和安全方面的考虑而力挺Linux,也是欧洲各国在政府采购中开始陆续“抛弃” 微软的重要原因。
道路同样曲折
虽然Linux早已是IBM最重要的战略棋子,而且IBM也已经把Linux的热潮带到了如巴西、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与各国的政府部门陆续签订了一系列的协议和合作计划,但是到目前为止,Linux在各国政府部门的实际应用效果似乎还不能让人满意。因此有业界专家指出:“通过政府行为来推动国产软件的发展并非不可行,但重点应该放在逐步丰富Linux系统中的应用环境和改善其易用性上。”
而就在今年10月,Linux的移植计划因为慕尼黑市政府担心即将生效的欧盟新专利法规可能会使其面临专利纠纷而暂时被搁置。同时,法国巴黎和德国汉诺威市政府,均因为移植到Linux平台将会带来繁琐的相关应用软件系统更新问题,以及政府雇员对Linux的接受度问题而陆续放弃了曾经的 Linux移植计划。实际上,这一方面说明了Linux的确在应用丰富性和易用性的环节上存在缺陷,另一方面,这其实也是微软最近一年来针对限制 Linux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的结果。
据Gartner预测,在2005年,全球范围内销售的预装Linux操作系统的PC台数将会占到总出货量的5.7%,比2003年的数字提高1.3个百分点。虽然增长非常微小,但这个数字依然会让那些开源软件的支持者们备受鼓舞。其实,即使离开微软,你也完全可以用Linux操作系统、 Firefox浏览器和OpenOffice办公套件等等开源软件来作为替代,但微软绝不会眼睁睁看着IBM继续带着Linux去游说全世界各国政府而坐视不管。从这个角度看,政府采购上的种种纠缠和纷争背后,其实也体现了IBM和微软之间的厂商拉锯战。
政府采购舞给谁看?
在政府采购中,政府用户对国产软件是一种爱恨交织的心态
本刊记者 陈亮
如果评选2004年度IT产业内最失意群体,估计国产软件企业的得票数可能会遥遥领先。相比家电、通信等行业早已成长起来的国内企业,一直在政府采购的“阳光雨露”下生长的国产软件的长势并不喜人,依旧显得弱不禁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应优先采购国产软件,这样的条款是为了保护国产软件的发展。专家认为,通过政府采购市场向国产软件产业倾斜,会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企业进入国产软件领域,竞争将加速国产软件走向成熟,政府也能够从根本上节约采购资金。
然而这样的美好愿望有化为泡影的危险。对不少国产软件厂商来说,3年前在政府采购中大获全胜的经历已经成为回忆。2004年,国产软件不仅在个人和企业市场表现乏善可陈,即使在原本占据绝对优势的政府采购领域,也意外地遭遇了“滑铁卢”。看上去轰轰烈烈的政府采购中,劳心费力的究竟是谁?
政府采购两难处境
在这场风波中,政府有苦难言。3年前,北京市政府带头采购了一大批国产软件,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国产软件“里程碑意义的胜利”。然而事情发展未遂人愿,由于使用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工作人员卸载了原有的正版国产软件,转而安装非正式途径的微软产品,造成了软件“授权不清”的问题。
更换谁的正版产品成为了最大的难题。微软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正在来临。在今年几次地方政府的软件采购项目中,微软都获得了不小的订单,并成为了软件正版化的最大受益者。
一般而言,政府采购都有一个严格的程序。首先,各省(市)信息主管单位会立下需求和计划,然后上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针对所提需求回复同意函,再由省(市)采购办决定其采购的方式,由省采购中心统一招标,或是由省级单位的各部门自行采购。这个过程无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非市场化因素。为了在政府采购中取胜,包括国产软件在内的厂商,不得不将很大精力放在充满未知数的公关环节上。
一旦背离了技术和产品的核心关注点,政府采购也就变了味道。对企业来说,政府采购的订单将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很多企业都已经习惯了原地守候;对政府来说,政府采购则成了一种例行的负担,一场收获希望日益渺茫的播种;对公众来说,掺杂了过多杂质的政府采购正在变得日益索然无味。
国产软件爱恨交织
而国产软件正经历其历史上一段如履薄冰的时期。
目前,尽管反盗版现象已经有所遏制,但是另一个问题却有可能再次对金山这样的国产软件企业造成更沉重的打击:微软的产品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客户的青睐。
“政府对国外软件就是爱恨交织,一方面要扶植国产软件,但国外软件在某些方面确实好用。”专门从事软件与服务研究的IDC高级分析师杜寒静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说。
相比微软的“暗渡陈仓”,庇护下的国产软件似乎距离目的港的靠岸码头越来越远。由于盗版的盛行,国产通用软件在个人和企业应用市场几乎不能正常生存,政府采购成为其惟一的救命稻草。
然而过分依赖政府采购,已使其中一些公司丧失了创新的动力,一些人士批评政府采购并未真正起到促进国产软件发展的作用。此外,不少政府工作人员仍然倾心于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环境,因此在采购国产软件之后,使用者依旧将其束之高阁,这些因素翻来覆去,使得无论是政府、厂商都在正版化浪潮到来时面临很大的麻烦。
大家做机会主义者
国内软件企业对此忧心忡忡。“软件产品有其特殊性,只有在应用中才可以得到更快的提升,虽然金山一直拥有坚实的用户群,但是WPS Office需要更为广泛的用户基础,才能寻求第二次腾飞的机会。”金山软件董事长求伯君说。
面临这样的尴尬大家已经疲惫。由于盗版盛行,金山潜心研发的办公软件在个人和企业市场广种薄收,每年进行的政府采购成为它赖以生存的关键“狩猎”季节。“金山不是为了政府采购而做WPS,我们希望整个中国都能够用我们的办公软件。但短期目标还是政府采购,势在必得。”金山副总裁葛珂说。但这家公司已经体会到了政府采购的复杂,从今年开始,它开始向网络游戏、增值业务等领域迁移自己的业务重点。
这可能是件好事。政府不可能每年都持续性地大批量采购IT产品,国产软件真正的市场应该在政府采购之外。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背上扛着“民族软件旗帜”的企业也不例外。毕竟,赢利的机会主义总好过体面的亏本主义,并且新的业务探索也有利于企业积累赢利的经验和运营的手段。只有先学会了市场化生存,国产软件才能够从根本上克服“软骨病”。
疲劳何时解乏?
如何把国产软件从“审美疲劳”的状态中解救出来,确实是个关乎国产软件发展前途的大问题
本刊记者 范胜军
软件行业需要的不是“耍赖皮”的孩子,年末的整个“采购”事件正说明,国产软件的发展道路需要重新启航。
从有政府采购开始,国产软件就不停地对政府采购部门说三道四,甚至抬出民族主义的大旗,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政府多买自己的软件。
多年以来,国产软件一直在国家政策的荫护下成长,其中业内比较熟悉的是2000年国务院下发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18号文) 和2002年制订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47号文)。几年后,尽管国产软件无论从技术还是市场上,都有了相当程度的进步,但盗版混乱下的国内软件环境、以及国产软件与国外软件技术上的差距,使国产软件一时之间还不能从政府采购身上彻底“断奶”,而政府也不得不为每一次的软件采购伤透脑筋。
一方面要推进国内软件行业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当仁不让;另一方面如果仅仅为保护民族软件产业而不顾软件的好坏,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就成问题。本来应该市场化极强的国产软件就这样一直在“非市场化”的尴尬语境中生存。
该走另一条路?
吃惯了“软饭”的国产软件是否失去了进取之心,一旦谈起国产软件的发展问题,听到声音最多的都是如何落实政策,如何改善环境,其实大家都明白,政府采购软件的诱惑力早晚有一天会失去,到那时国产软件应该怎么办?不“断奶”,只会造就一个永远在市场上站不起来的“侏儒”。
融入全球分工合作,或许是国产软件靠政府支持发展之外的另一条路。
依靠现有的条件,国产通用软件厂商能够在几年内达到或超过微软产品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如果没有政府采购,国产软件厂商要想得到持续发展,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提高产品质量来获得使用信任;二是融入全球分工合作来获得发展机会和市场。印度软件业之所以迅速成长的原因就在于与美国软件业成功的分工合作。
实际上,软件业就好象是做流行服装,必须有原材料、设计师、销售渠道、广告宣传、市场等生态因素,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不可或缺,但能够独享整个产业链的企业并不多见。而国内软件厂商大都是“小而全”,一味地在自己的领域里深扎,只顾纵向的发展而忽略了横向之间的合作。东软刘积仁在谈“中国也能成世界软件工厂”问题的时候曾经说过,当现在还驾驭不了整体市场的时候,在国际软件产业链上,最需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