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2005:四大猜想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中国互联网的产业格局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从门户到搜索,从电子邮件到即时通信,从网络游戏到电子商务,几 乎每个领域都已形成了看似稳定的力量配比。在接下来的2005年,中国的互联网是否仍会沿着现有产业格局的脉络以相对稳健的步伐前进?新的机会在哪里?这个最富于变化的市场将产生哪些变数?

互联网是一个变化最快的行业,现在就说2005年的中国互联网一定会如何,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有些在2004年晚些时候就开始发生的变化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比如Google推出桌面搜索工具、普及化的Blog工具“周博通”的问世,甚至关于.cn域名向个人开放的传闻……这些都构成了令我们对2005年的中国互联网满怀期待的理由。

搜索力深度整合?

“整合”将成为2005年搜索引擎市场的重要关键词。这不仅是指来自资本层面的整合,搜索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也将更充分,比如已经出现的桌面搜索和未来搜索引擎与行业知识库的对接,就很可能在2005年成为搜索引擎领域的时髦。

长期以来,搜索引擎业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到目标文本”上,而随着文本检索技术达到一个瓶颈,这个行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Google们已开始觉悟——对于绝大部分普通的互联网用户来说,找到更精确的答案远比得到更多冗余的搜索结果重要得多。

面对每年以几何级数速度增长的网络信息,搜索引擎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对信息源的整理与加工。那些聪明的搜索引擎将在2005年越来越多地选择与互联网产业链上游的内容提供商进行深度合作。尤其是掌握着各行业知识库的内容提供商,很可能成为搜索引擎业并购的新目标。

于是,搜索引擎市场最有意思的变化将出现在很多细分的不同领域——基于移动终端及GIS系统的位置搜索、基于商品库的购物搜索、基于图片库的图像搜索等等都有可能成为2005年的明星。

中文分词技术在短期内仍不太可能出现重大突破,桌面搜索战场的枪声已经由Google和中搜打响,下一个放枪的就该是微软了。事实上,搜索引擎一直在寻找 “落地”的机会,2005年很可能成为搜索引擎终端化的关键一年,桌面搜索与手机搜索都给Google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从整个行业来讲,搜索引擎的 2005年可能是显得比较平淡的一年。

当然,有一出好戏还是要上演了——度过“上市元年”的Google将在2005年的某一天把办事处开到中国来,当然,这只和市场运作有关。而搜索技术本身是没有国界的,尽管在中文搜索领域,Google与其他国际搜索引擎都不可避免地面对中文分词这个棘手的问题,但拥有雄厚资本的Google们已经在购买百度的股份。百度未来的命运仍是个悬念——是上市还是被收购?甚至上市之后再被收购?无论采取何种融资方式,百度都将继续加大对搜索技术开发的投入,这也会给整个市场增添更多的不确定性。

RSS挑战门户霸权?

与整体上缺乏高潮的搜索引擎相比,门户网站在2005年会更郁闷,“挑战门户霸权”将成为高端网民的时尚——通过RSS订阅新闻的人可能越来越多。

作为基于“推送”方式的本地化浏览工具,跟随Blog进入国内的RSS阅读器在2004年并未展开针对新闻门户的全面攻势,网上仍缺乏优秀的中文RSS阅读器以及多数网站尚未提供RSS订阅服务是RSS在中文互联网上遇到的两个最大障碍。对用户来说,幸运的是,2005年国内互联网将涌现出更多非常适合中国用户的免费RSS阅读器;而这对门户网站来说,可能是个噩耗,2005年,越来越多的网站将支持RSS订阅功能,门户的生存空间将受到自有互联网以来最大的冲击。

与一些收费的英文版RSS阅读器不同,以免费为主的中文RSS阅读器将具备很多更超前的功能。2004年底开始在国内的 Blogger中流传的“周博通-博客伴侣”已经将单一的RSS阅读器改造成具备Blog内容上传功能的博客工具,并且植入了国内所有主要的RSS源。当类似的工具逐渐从中文Blog的圈子里向边缘用户扩散时,提供综合新闻浏览业务的门户网站就遇到了威胁。

通过对源文件发布作者及日期等相关信息的提取,RSS阅读器还可能捎带解决一个困扰网络媒体多年的问题——如何保留转载内容的版权信息并使其以有限授权的形式进行合理合法的传播,而这是内容提供商非常乐意看到的。

如果把RSS订阅看作一种新闻阅读的“直销”模式,则门户网站在这次“新闻发布渠道扁平化”的运动中采取的立场就显得很尴尬了——迎合潮流就意味着要降低页面广告的浏览效果,但若不支持RSS,就可能在未来失去很多用户,尤其是一些高端读者。

当RSS与其他Web应用有了更多接触之后,很多现在仍难以想象的新的应用模式将在以Blogger为主要群体的高端网民中孕育出来,当然,这些新的应用在2005年可能只是以小范围试用的方式存在于某几个Blog站点上,但这些星星之火确实有构成燎原之势的潜力。比如国内的网摘现在还只有365key比较成熟,但国外做得好的网摘已经可以超越大的门户网站的流量。

即时通信溶解电子商务?

在C2C领域,2005年可能会发生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足以对整个行业产生重新洗牌的力量——这股力量同样来自一款小软件——腾讯QQ将采用何种方式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已经是目前业内人士比较关心的话题。

即时通信已经进入足以产生规模效应的时代,QQ有上亿的用户,在这个平台上嫁接任何针对个人用户的应用模式都有成功的可能。同样,即将正式进军国内互联网市场的MSN与市场上其他已颇具规模的IM软件如雅虎通、网易泡泡也都有上千万的用户,具备了在自身平台上再嫁接其他应用的能力。

从IM的运营模式来看,C2C似乎是腾讯们的首选——IM本身就基于P2P技术架构,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一对一的个体之间的沟通来服务的。而C2C也正是电子商务中最有价值的一个领域,看看Ebay在全球市场的强势就能理解,充分降低个人交易成本将激发这个潜力无穷的市场。

现在就可以设想一下,Q友们或许会在2005年中的某个时刻开始,用一个全新的平台以Q币来交易现实中的物品,腾讯甚至可以借此打造一个虚拟货币的市场标准。而与MSN全球合作的Ebay也会在进一步梳理本地化业务之后,加强在本土C2C市场的执行能力。

这些变数都足以对IM及C2C两个领域的现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除了腾讯确实具备一家独大的实力,其他任何不想在未来放弃C2C市场的竞争者都必须考虑与互补性资源的合作。或许经过这一轮整合,C2C市场的当家花旦将被即时通信服务提供商取代。

除了C2C,腾讯们或许还有能力在B2C市场搞出点儿名堂,“互动空间”这个一直处于磨合期的QQ子平台将有望在2005年被隆重包装一番。再联想到即将推出的RTX2005,或许企业级IM软件也有收编B2B的能力?如此,则今天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商很可能沦为即时通信服务提供商进军电子商务市场的铺路石。

.cn个人域名注册掀起新浪?

2004年,国内.cn域名增长速度一直在加快,但年底盘点仍比.com增长速度慢了半拍,业界多认为个人注册.cn域名的政策仍不明朗是主要原因。2005年,.cn域名将有望向个人网民开放,这必将在诸多方面刺激互联网产业链上游业务的放量,并最终惠及整个行业。

由于.com/.net等网民倾向性较强的国际顶级域名资源多被欧美企业注册,国内个人网民一直很难注册到简短好记的顶级域名,一旦.cn顶级域名向国内个人用户开放,会迅速掀起个人注册域名的新高潮。随后,虚拟主机市场也将因之受益,而新的个人建站风潮之后,必然能催生一批网络创业的新模式出现,这将在产业链底端产生一股新的推动力。

纵观互联网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革新,其发源处都是在最底层的个人网民,以个性化的创新征服公众是互联网的魅力所在。中国互联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曾经处于网民的个性萌芽期,今天业内的巨头都是从那时的某个小网站甚至是一个小软件发展而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互联网现在最需要的其实是将每一个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如果个人注册.cn域名在2005年获得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政策支持,则新一轮深层的产业变革也将有望在这一年开始孕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7366.html

更多阅读

姜奇平:2014中国互联网总结及2015年展望

从2014年到2015年,中国互联网经济正从量变走向质变。互联网像一只小鸡,正在冲破自己的躯壳,融入到周围的实体世界中。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已经在实现。互联网实现自己的方式,就是消失在各行各业之中,成为驱动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互联

“互联网+”企业落地系统:四大营销模式

 前段时间网上疯传摘自本人关于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落地攻略《互联网思维2.0: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中的一篇文章《“互联网+”企业:六大商业模式》,文中提到了“互联网+”企业四大落地系统,除商业模式之外,还有营销模式、生产模式、管理

中国互联网治理:原则与模式

     马克思曾经讲:“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养活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进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

观察:公享·智趣·前行:2011中国互联网生活评论

观察:公享·智趣·前行:2011中国互联网生活评论文/袁 岳2011年的中国互联网,以“公”字打头,关键词是公民、公信力、公众利益。太多公共事件从年初开始就让所有人纠结或兴奋:从2010年底扰攘至今的钱云会事件到各地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从

李彦宏不满中国互联网发展:渗透率不及越南

  李彦宏说,中国号称是全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市场,照此测算,有1.1亿上网人口。与此同时,大概有十几家的互联网公司在纳斯达克或香港上市。所以,国内目前弥漫着一种比较乐观的情绪,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相当不错。   “但在我看来,中国的互

声明:《中国互联网2005:四大猜想》为网友蔑王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