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尼利正在努力使Sun重新灿烂,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那片乌云 无可否认,斯科特.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是一名个性鲜明的首席执行官。十几年前,作为Sun公司(Sun Microsystems Inc.)CEO的麦克尼利力排众议,坚持投入巨资开发自主标准的服务器芯片和操作系统,将公司的未来作为赌注押在这套新型服务器上——的确,它拥有更加强大的性能,但同时其价格也颇令人咂舌.
当时,Sun公司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在努力开发基于微软公司Windows操作系统的服务器,这种服务器的价格更便宜一些。但Sun服务器在速度、安全性等多项指标上均超出竞争对手,征服了金融公司等大型公司的机房,并一度成为诞生于互联网热潮的无数互联网公司指定购买产品。
麦克尼利说出了那句名言:“人云亦云并不是大智慧”。
从这句话开始,他逐渐变成一个无法被说服的人,并为此付出代价——
最近3年中,Sun公司丢掉了自己原有市场份额的1/3,营业额萎缩了48%;2003财年的净亏损高达34.29亿美元;而且,从2002财年到2003财年,资产总额缩水了21%;被麦克尼利称为无知的华尔街终于抛弃了他,公司股价由2000年的64美元变成如今的不到4美元(经过拆股)。截止到今年6月30日的公司财年报表显示,与2003年相比Sun公司营收额下降2.2%,跌到111.85亿美元,净亏损达3.76亿美元。
尽管各家科技巨头在这段时间里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但没有人像Sun这样伤痕累累,直到如今行业回暖的时候都没有恢复过来。
一意孤行
当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研发的标准芯片在性能上可以匹敌Sun的专用芯片的时候,像戴尔(Dell Inc.)这样生产低价电脑的硬件厂商便开始购买这些高性能的芯片来制造服务器;同时,如果使用微软公司(Microsoft Corp.)的操作系统或者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这种基于英特尔芯片的服务器同样能够满足企业用户的需要,而且价格便宜。通过使用标准化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些公司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
另外,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和科技企业寒冬来临,侥幸存活下来的公司开始在IT设备的投资上小心翼翼:控制成本成为互联网公司CEO们的主要任务,价格便宜量又足的微软-英特尔架构服务器成了许多公司现实的选择,相形之下,Sun服务器几乎成为奢侈品。
这个世界对于Sun公司来说已经改变了。Sun服务器的老客户、办公产品供应商Corporate Express公司副总裁安德瑞格.米勒(Andrig Miller)认为:“对手已经在价格和性能上超越了Sun公司,像我这样的人将会去寻找便宜的替代品。” 2005年,这家公司租用的价值200万美元的Sun服务器到期后,米勒将会用更便宜的IBM或者惠普服务器来代替Sun的产品,据说,这将会为他节省30%-50%的资金。
在位20年的麦克尼利一直像鸵鸟一样无视这种标准化服务器浪潮席卷整个行业,他坚信,自己的服务器是用户最佳选择。此时的Sun公司,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调整,仍然依赖着专有的UltraSparc芯片和Solaris操作系统。
事实上,早在1997年,Sun公司的几名工程师便提醒他注意价格低却功能强大的英特尔芯片,但麦克尼利不仅没有对此表示出应有的重视,反而决定Sun公司的服务器决不使用英特尔芯片。
接下来,他拒绝了华尔街分析师关于削减研发成本、裁员等建议,甚至,连Sun公司首席科学家比尔.乔伊(Bill Joy)和公司总裁爱德华.詹德(Edward J. Zander)的劝告都置之不理。
这两位高层苦劝麦克尼利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度过行业寒冬,而并非好高骛远地坚持理想。2000年末,一向支持在研发方面投入大笔资金的乔伊都建议麦克尼利节省开支;詹德则在一次会议上透露,思科公司(Cisco Systems Inc.)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告诉他,思科的销售已经大幅度下滑——
到了2001年初,思科公司裁员18%的计划警醒了许多科技公司,詹德为Sun公司制订出裁员20%的计划。但麦克尼利坚信经济复苏在即,互联网公司不会总不购买新的网络设备。“我认为我们将会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设备采购,增长的机会是惊人的。” 麦克尼利表示。他认为为下一次采购浪潮做好准备更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就削减开支是短视的行为。
首席执行官的固执使Sun公司浪费了许多时间和机会,同时也令许多高层失望出走。到2002年的中期,大约有一半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离职,爱德华.詹德带着落空的裁员计划离开Sun,成为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董事长兼CEO。
麦克尼利的倔脾气可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出生在底特律、父亲是美国汽车公司副主席的麦克尼利曾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不仅学习好,还是一名出色的竖笛演奏手,同时兼任校网球队队长。一年夏天,他在一家汽车零配件厂打工,正好赶上联合汽车工人协会(United Auto Workers)在这家工厂组织罢工。据说,恼怒的工人软硬兼施,或出言讥讽,或以炸弹相威胁,麦克尼利绝不参加罢工。“这看起来实在是太愚蠢了,” 麦克尼利回忆道,“除了给公司带来损失,我看不到这些高工资的工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在斯坦福大学获得MBA学位之后,麦克尼利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冲进华尔街或者进高科技大公司工作。而是在享受了一段啤酒、高尔夫时光之后,1982年帮助朋友一起创建了Sun公司,负责日常生产管理。2年后,凭着那股子倔劲儿,麦克尼利被任命为公司CEO。
这种坚持专用芯片和操作系统、抵制行业标准化浪潮的做法,在高科技行业的历史上不在少数。DEC(Digital Equipment Corp.)、苹果公司(Apple Computer Inc.)等多家公司都曾相信自己的系统能够抵挡住标准兼容浪潮,利用其专有系统赚取高额的利润。但熬到最后,这些公司都难逃倒闭、被吞并、或沦落为行业中小角色的命运。
进退维谷
麦克尼利陷入了矛盾之中。1980年代,他曾经坚持放弃使用摩托罗拉芯片而选择自己开发芯片,这和后来他力主自行开发操作系统一起建构起Sun公司往日的辉煌。就是说,正是麦克尼利的固执曾拯救了整个公司,但如今他的判断力和性格开始不断遭受来自外界和公司内部的质疑,而实际情况也的确不容乐观,现在按照发货量计算,使用英特尔或AMD芯片的服务器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90%。
2001年底,麦克尼利考虑过让别人接替自己,但最后,他认为这时候公司需要他的坚持和勇气。
为了把亲手创立的局面苦苦支撑下去,2002年,自负的CEO被迫作出了改变——Sun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低价服务器,尽管似乎有些为时过晚,然而,这毕竟是一种基于英特尔芯片而使用Sun公司自己Solaris操作系统的设备。推出这种低价服务器是冒着很大风险,它侵蚀了长久以来Sun公司建立起的品牌形象。原本为销售高端服务器所建立起来的商业模式因此变得混乱,这种低价服务器需要更大的销量来确保利润,而这却正是Sun公司所不擅长的。
况且,这并不代表麦克尼利就此打算“洗心革面”,由于同微软的长期争斗,尽管采纳了英特尔芯片,但Sun并没有推出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服务器,还是坚持使用自己的专有操作系统Solaris。这实际上会对Sun公司原有的产品产生竞争,并且损害了许多长期用户对Sun公司的信任。
另一方面,近年来的困境仍没能使Sun摆脱众矢之地的命运,它还是那些拥有更多资金、更强大技术力量的高科技公司超越的目标。1999年IBM公司为超越Sun公司重组了其服务器部门,如今它已经是最大的服务器厂商。而戴尔公司则拥有高效和低成本两大优势,其研发成本只占到销售额的2%——这个比例Sun公司则达到了17%。
可以说,这位注重研发和长期计划的CEO严重低估了行业衰败的程度。保持着大规模研发投入的Sun,在技术创新方面就此落后于实力雄厚的IBM等公司。
戴尔公司新任CEO凯文.罗林斯(Kevin B. Rollins)如此描述麦克尼利和Sun之间的关系:“斯科特是个聪明人,但我看不到Sun公司有任何出路。Sun公司会消失吗?不,不会。但我们同客户交流时发现,大多数人正在尽量减少使用Sun公司产品。”
从根本上说,当Sun成为大公司后,麦克尼利创业式的管理方式并不能够很好地保证股东的长期利益。在公司的鼎盛时期,他放弃了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进一步努力,没有对未来的行业趋势有所预测,而只顾着以行业领袖的姿态同微软打口水仗。整个科技行业都不会忘记反对微软一度成为Sun公司文化的一部分:麦克尼利花费了整个1990年代来宣告微软不仅是他的竞争对手,而且还是一家低能公司,干掉微软——这是Sun的第一要任。
去留问题
自1984年起,麦克尼利就开始担任Sun公司董事长和CEO之职。2002年Sun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爱德华.詹德离开公司后,麦克尼利便集董事长、CEO和总裁三职于一身。
可以说,大权在握的管理结构加重了这种个人控制危及公司前途的弊端,这使得舆论不约而同地将麦克尼利的去留确定为Sun重放光芒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整个公司只能看到麦克尼利一个人在表演,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Sun公司能够对其管理结构进行调整,那么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外界普遍认为“三权分立”有助于Sun公司东山再起。一些投资者希望麦克尼利能够就此离开Sun,至少应当让出CEO的宝座只保留个董事长的头衔——当船一直驶向冰山的时候,更换船长是很正常的选择。
不同于2001年时的犹豫,如今的麦克尼利打算以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一问题。
49岁的他开始向外界强调,自己拥有20年的管理经验,而且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充满智慧,人际关系遍及全世界——总之,面对过去几年的批评他泰然处之,承认自己犯了一些错误,但绝对有能力帮助公司恢复盈利。同时,尽管已经连年亏损,但Sun仍然有75亿美元的现金和短期投资,这令麦克尼利信誓旦旦地表示将会重视削减成本,痛下狠手的他已经在3轮裁员中减少了28%的员工。在这些基础上,麦克尼利表示——“也许现在是赶走我的时候了。”
同微软的和解被外界理解为麦克尼利即将退位的信号。今年4月,这对冤家终于抛弃宿怨,达成一揽子和解协议,微软同意向Sun公司赔偿约20亿美元。麦克尼利也同巴尔默(Steve Ballmer)握手言和。舆论认为,作为著名的反微软斗士麦克尼利能否继续执掌一个对微软态度转变如此之大的公司呢?
几乎是同时,麦克尼利任命现年38岁的乔纳森.施瓦兹(Jonathan Schwartz)为公司新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施瓦兹在1996年以麦克尼利顾问的身份加入Sun,负责公司的软件业务已经将近两年。
如果麦克尼利能够交出CEO的权杖,施瓦兹被认为是继任者的第一人选。因为施瓦兹的工作风格同麦克尼利十分相似。人们猜测,按麦克尼利的性格逻辑,离开公司的可能性取决于他找到了信得过的人来管理,而与自己相似看来是最能符合麦克尼利的要求,这会使他放心离开。
但反对的声音同时存在,华尔街就认为,施瓦兹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而且施瓦兹充分认同麦克尼利的商业策略,这正是危险所在。目前Sun公司需要的是创新精神,施瓦兹并不具备。因此建议Sun公司应当从外部聘请一位麦克尼利的继任者,“至少应当从外部引进一批新鲜血液,这将对Sun公司很有好处。”
麦克尼利对该建议的反映是——甚至没有给Sun公司以外的候选人一次面谈的机会。
尽管施瓦兹的反对者不得不承认他在公司软件业务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成功确保Sun种类繁多的程序能够协同工作,同时制定出合理的价格吸引很多客户购买这些软件产品。但这些很难确保他成功上位,因为他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并不能够弥补Sun公司在硬件市场的一蹶不振。他本人也承认,想成为Sun公司需要的稳健领导者,他还需要学习很多的东西。“我绝对没有足够的运营经验。”施瓦兹暗示如若继任成功,将会——“我身边有的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就算是他们已经忘掉的运营经验也比我知道的多。”
但愿这其中暂时不包括斯科特.麦克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