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的2004:‘摩尔定律神话‘的终结



标志性的P4 4GHz芯片的研制计划取消,几乎暗示着"摩尔定律神话"的终结,也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

英特尔前总裁安迪·格鲁夫有一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然而,英特尔在2004年的所作所为显然脱离了"偏执"的航道,随着一系列芯片计划的推迟或取消,人们对英特尔顶礼膜拜的虔诚变成了些许的狐疑和质问。特别是标志性的P4 4GHz芯片的研制计划取消,几乎暗示着"摩尔定律神话"的终结,也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

  丑陋的Roadmap

  对于英特尔而言,2004年是繁忙而又不寻常的一年。众多的新产品研制计划,眼花缭乱的Roadmap(产品演进规划图),涉及的领域远远超越传统的"计算"。然而计划是美好的,现实是严峻的。一系列的新品,如Prescott、Dothan处理器、Alviso芯片组、P4 4GHz芯片、LCOS芯片、新一代安腾处理器等一连串的产品不是延期就是取消,再加上英特尔涉水桌上型无线市场的计划也"泡了汤"。一再推迟甚至取消的芯片研制计划打击了英特尔员工的信心,同时也让人们对其的技术实力产生了严重怀疑。

  多年以来,英特尔片面追求处理器速度和性能提升的快感,严格按照摩尔定律的"假想"来安排研发计划,严重忽视了软件发展速度滞后于硬件发展速度这一客观规律,将大量资金投入未知的市场需求之中,最终在2004年P4 4Ghz芯片上受到"惩罚",以至于其研发计划嘎然而止。10月下旬,英特尔CEO克雷格·贝瑞特面对近7000名员工,单膝下跪双手合十,祈求技术人员的谅解,原因就在于P4 4Ghz芯片受散热的限制而不得不取消计划。

  取消P4 4Ghz芯片之后,英特尔掉头投入多核(multi-core)处理器的"怀抱"。多核处理器的基本思想是将多个处理器置入单一芯片中,如此一来,多个处理器能以较缓慢的速度运转,既能减少运转消耗的能量,又能减少运转生成的热量。此外,集多个处理器的能力,可提供比单一处理芯片更大的处理性能。这是英特尔第一次摒弃"高主频=高速度=高性能"的概念,同时也意味着多年来其引为圭臬的摩尔定律轰然倒地。

  尽管有媒体为英特尔破绽百出的2004 Roadmap辩解说"英特尔以前之所以很少犯技术上的错误在于它从来不会提前公布尚未成熟的技术。"但换个角度来看,如今英特尔急于将不成熟的技术公布出来,是不是显现了一种浮躁或者不踏实的态度?

沉重的对手压力

  英特尔取消P4 4Ghz芯片一方面是芯片散热达到了极限,另一方面则是受到竞争对手的沉重压力。不可否认,英特尔在很多方面已经落后于昔日看不起眼的对手。AMD最近推出的新版Athlon 64 4000+芯片,标明的处理速度虽然仅有2.4GHz,但实际上却有相当于P4 4GHz芯片的性能。AMD在64位芯片,甚至在多核处理器等方面,明显比英特尔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事实上,AMD在2004年的崛起更加衬托出英特尔的失意。据Mercury市场调研公司称,AMD在2004年第一季度的处理器市场份额为15%,第二季度提高到15.5%,现在又提高到了15.8%,换句话说,AMD在不到一年内的市场份额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英特尔的市场份额下滑到了81.9%,比去年同期下滑了了1.4个百分点。AMD市场份额的上升和英特尔市场份额的下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家公司截然不同的处境。

  AMD新推出颇具成本优势的Opteron服务器芯片与64位处理器Athlon 64,为其持续扩增全球市场占有率立下了汗马功劳。更关键的是,AMD成功运用策略、锁定高端服务器与PC处理器市场,使得AMD第三季度的芯片平均价格比第二季度向上攀升10%,摆脱以往在廉价PC市场扮演英特尔"追随者"的小弟形象。

  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AMD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AMD于2003年4月推出的Opteron服务器芯片,不仅获得了英特尔忠实盟友惠普的橄榄枝,就连一向只用英特尔芯片打造PC或服务器的戴尔,也公开对Opteron赞赏有加。从2004年开始,国内最大的PC厂商联想生产了包含多款AMD处理器的PC,以至于惹恼了英特尔,将基于Florence技术的笔记本电脑的首发权临时换给了TCL。尽管贝瑞特嘴上认为,AMD作为25年的老对手,从来没有取得任何便宜,但是他心里应该清楚,AMD至少在64位技术方面明显超越了傲慢自负的英特尔。

  除了AMD,来自IBM、索尼和东芝三家公司联盟的压力,也让英特尔开始感觉喘不过气来。12月上旬,上述三家公司联合宣布,共同投资了十余亿美元,研发了四年多的"CELL"芯片获得重大突破,即将转入小批量生产阶段。作为蓝色巨人的秘密武器之一,CELL的研制触动了英特尔和AMD的最敏感的神经,CELL所瞄准的游戏机、高清晰数字电视和家用服务器领域恰恰也是英特尔最觊觎的市场。更重要的是,CELL的核心思想就是英特尔所宣扬的多核处理器,能够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拥有比现有处理器大得多的内存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CELL在技术理念上已经超越了英特尔的多核概念。为此美林证券分析师米路诺维茨认为,未来用户有可能会用游戏机的主机来代替个人电脑进行工作,那么英特尔、戴尔和惠普这些传统个人电脑厂商有可能慢慢为市场所遗弃。

  难堪的通信策略

  "在未来,没有人买PC是为了计算,他们是用来通信。" 这是英特尔执行副总裁马宏升11月在中国说过的话,或许代表了英特尔对通信芯片产品所寄予的厚望。正如贝瑞特在临近退休之际,对自己六年来的工作做了一个总结,认为集中体现在两点重要的变化:其一是把注意力放在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其二是更加重视通信产品,即把计算和通信及无线能力进行融合。

英特尔将通信产品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迅驰、WiMAX,还是手持机上用的Xscale处理器、堆叠式内存芯片,英特尔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问题在于,市场是否会买英特尔的帐?这些年以来,英特尔通信业务从未实现盈利,尽管贝瑞特拍着胸脯说,明年5月退休之际将实现突破,但是这样的承诺是否带有雄厚的底气?

  就拿迅驰而言,除了遭遇中国WAPI标准的"逼宫"之外,更多的抱怨直接来自最底层的用户。很多人认为,Wi-Fi的接入点数量远远不够,在笔记本电脑中集成Wi-Fi功能完全没有必要。一些笔记本厂商为了节省成本,甚至要求英特尔将芯片组中的Wi-Fi功能剔除,这导致了英特尔欲在处理器中直接嵌入Wi-Fi模块的想法难以实施。

  再以英特尔处处吹嘘的WiMAX而言,听者云集而应者寥寥。很多时候,都是英特尔自言自语般处处宣扬理念,而人们最关心的芯片和实验网却迟迟得不到落实。在国内,虽然英特尔签下大连和成都作为WiMAX的试点城市,但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协议和空气中的传说。英特尔浮躁的工作作风在WiMAX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更可怕的是,一再延期3G时代,在电信巨头们的推动下,于2004年悄然而至,就连颇为保守的中国也很可能在2005年中期启动3G市场。很难说,3G与WiMAX的真正界限在何处,贝瑞特也只是强调3G与WiMAX、Wi-Fi的互补效应。可以说,相比步履迟缓的3G,WiMAX还有太多不成熟的地方,勉强将两者相提并论,那么3G的优势显而易见。即便以英特尔年产值300亿美元的大块头,去挑战众多以沃达丰、NTT DoCoMo、爱立信、诺基亚和朗讯为代表的电信巨鳄,也给人一种"以卵击石"的直面感受。

  或许英特尔对手机芯片还抱有热望,但是这块市场完全不同于PC处理器领域。更多的时候,英特尔作为"小老弟",需要虚心向德州仪器(TI)、Infineon、ST、摩托罗拉、高通以及三星等"老前辈"学习。按照英特尔在无线芯片上的发展思路,其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率先在PDA市场上获得突破,随后以数据处理为基础,进入并不熟悉的无线通信市场。很难说,英特尔不直接切入手机芯片市场有何不好,但是2002年是手机市场风起云涌,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此刻的英特尔正一心一意扑在PDA市场。英特尔显然错过了发展手机芯片最好的时机,而今步入了一个险象环生、竞争激烈的手机芯片市场,原有市场占有者岂能甘受英特尔的摆布,二者之间必将掀起更大规模的"白刃战"。

 英特尔的2004:‘摩尔定律神话‘的终结

  模糊的微软界限

  Wintel联盟曾被看作是商业合作中的典范,然而随着PC产业成昨日黄花,昔日的铁盟也出现了一丝丝的裂缝。

  随着英特尔进军数字家庭以及嵌入式软件领域,芯片巨人与软件巨头之间的摩擦开始加剧。英特尔的总裁奥特里尼最喜欢宣扬的"平台打包策略",其实就是将软件功能添加到芯片之中。毫无疑问,将软件功能集成到芯片产品中是英特尔领先对手的一个好办法,英特尔本身就拥有1万余名软件工程师,其新款芯片组产品均配置了超过100万行的软件代码。然而,英特尔的"捞过界"的做法显然让合作了二十余年的微软紧张不已,双方的关系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冷淡期。

  作为"报复",微软在2003年选择了IBM的"CELL"芯片作为下一代X-Box游戏机的核心处理器,而将英特尔的处理器扔在一边。与此同时,微软频频向英特尔的老对手AMD抛出"媚眼",宣称大力支持AMD的Opteron服务器芯片以及Athlon 64 芯片。正如微软高级副总裁维尔所言,对于AMD产品的选择是一种双赢的决定,也是充分尊重用户需求的决定。

  有趣的是,英特尔也在恰当的时候,表达了对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Linux的浓厚兴趣,并愿意让其手机处理器芯片直接支持Linux系统。英特尔的表态只能更加刺激微软的神经,因为Linux正好是微软的眼中钉、肉中刺。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再次应证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古话。

  虽然微软与英特尔之间存在如此之多纠缠不清的地方,不过从常规业务以及进一步发展的角度考虑,两家公司暂时到不了撕破脸皮的程度。相比而言,微软的日子还要好过一些,至少不会像英特尔到了更换CEO的程度。

  软弱的革新措施

  2004年11月16日,65岁的贝瑞特开始了他的第10次访华之旅。这估计是他最后一次以CEO的身份访问中国,因为在5天前,英特尔已经决定让他明年5月离开CEO的职位,接替安德鲁·格鲁夫出任公司董事长一职,而CEO职务将由英特尔现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保罗·奥特里尼接任。在贝瑞特访华期间,人们看到了一个老人尽情欢笑的一面,或许这就是一个大企业领导人卸下重负的真实写照。

  从上述人事安排上看,英特尔董事会显然认可了贝瑞特"执政六年"的业绩,并安排了一种最稳妥的过渡方式。不过"可怜"的奥特里尼将面临近30年来英特尔最困难的局面。一直以来,英特尔的产品都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在最近的竞争中,AMD明显占据了上风。看来,英特尔必须学会主动放下架子,主动寻找市场,寻找发展机会。

  作为一直隐身在贝瑞特背后的人,奥特里尼将把英特尔引向何方是人们一直在揣测的问题。最近一次媒体见面会上,奥特里尼告诉人们,他将专注于四个领域的增长,包括国际台式机市场、移动和无线应用市场、数字家庭以及数字办公室。其中数字办公室是英特尔最新提出来,针对大型企业用户的计算市场。从四个领域的提法来看,并没有太多的新意,很大程度上是沿袭了贝瑞特时代的基本格调。因此奥特里尼对英特尔能否采取"伤筋动骨"的革新措施,存在较多的疑问。

  总而言之,2004年英特尔的问题虽然一大把,但是远未达到"大厦将倾"的地步。就在市场研究机构IC Insights日前发布的2004年度全球10大芯片厂商排名预测显示,英特尔继续保持第一,其市场份额领先第二位的三星几乎一倍之多。更何况,英特尔的销售和盈利状况均良好,股票也在正常范围波动。短期之内,无论是AMD、IBM或者三星都无法撼动英特尔在芯片界的领袖地位。然而,大公司的小问题都是大错误。太多的事例表明,在这瞬息万变的IT业界里,若迟迟不能摆正自己的态度,即便目前处于领先地位,也难保明天不会被人超越。骄傲自负的英特尔也应该"居安思危"了,在顺境中看到对手的进步,在逆境中看到自身的不足,或许这样才能稳稳当当做成一个真正的"百年老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7556.html

更多阅读

英特尔IDF2012:超极本与平板电脑的战争

     “最近,同事给我换上一台全新一代超极本,这是前所未有的设备,将PC和平板合二为一。”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所说的“二合一”,正是超极本问世一年多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9月12日 ,在2012年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上,英特尔公

英特尔:智能手机的迟到者

     曾经遍布PC上的“Intel Inside”标志,终于落到了联想乐Phone K800手机的背面。  这是首款采用了英特尔处理器的智能手机。因而,在乐Phone K800智能手机的发布现场,虽然到处是联想的标志,但英特尔更像是“主人”。  在智能

英特尔:走向企业责任社会化的“3.0时代”

    当一些外企在中国肆意获取利润,却对其本应担起的社会责任置之不理时,英特尔已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其企业文化和战略决策。1985年,英特尔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推动中国PC和IT产业的发展方面,英特尔做出了卓越的贡

英特尔:社会责任的取舍之道

小女孩王亚楠平生第一次坐在了电脑旁。在此之前,她在家里用爸爸买的键盘练习打字。她一直梦想能有一台电脑,爸爸答应她,等到家里条件好一点的时候就给她买一台。她把自己的两只小手放在了键盘上,试着在电脑屏幕的搜索框里输入了自己的

英特尔:新标识与战略同行

  英特尔并未完全摒弃原有的Intel inside标识,它保留了那个经典的蓝色圆圈,并将字体变成圆形,然后加上了自90年代初以来的第一个新标语:“超越未来”。     新年伊始,英特尔迫不及待地宣布了新的品牌标识。    被广泛认可的In

声明:《英特尔的2004:‘摩尔定律神话‘的终结》为网友怪咖先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