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科技资讯网12月10日评论 两年前,我有机会亲自到联想集团的总部一探究竟。扩音器诺大的军乐声响彻整个企业园区,当时是下午两点,正好是生产线工人的下午午操时间。 英文品牌与从Legend改成Lenovo的联想一直被公认会是第一家从中国走向国际的PC大厂,该公司在欧洲有销售部分PC,但截至目前为止大部分都还停留在中国地区。
现在新的合同一签订,进军全球市场的计划看来马上就可实现。根据双方签约条款,联想将买下PC部门,但IBM 会出借该公司品牌,让联想成为最惠优先供应商。但要让这宗交易实现却有实际上的困难。
首先,我们可看看对联想有利的因素,第一是该公司其实比较像一家西方企业,而不是亚洲公司,他们常常能应对环境快速作变化。
联想在1984年由中科院研究员组成团队,一开始仅是海外PC在中国的经销商。之后该公司则跨入PC、家电、打印机、存储等制造领域,最近则加入了超级电脑。该公司在中国也有自己的零售门市。
联想非常会利用机会向技术合作伙伴学技术,它从AST Research与宏碁那里学到PC制造方法,两家都是联想的经销商客户。联想后来就终止两个品牌的经销业务。在2001年,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 )与联想投资1 亿美元合资开发在线内容。联想后来则以低价买走了AOL 的股份。
同样重要的是,该公司也很清楚无法仅依靠本地的爱国情操或低价制造优势来吸引中国市场的客户。去年上半年,联想在市占率开始败给戴尔后,该公司马上进行降价策略。
此外,科技巨人如三星电子与宏碁也已经在本地打好基础,让市场愿意接受亚洲的制造商产品。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三星电子、索尼与宏碁是销售给消费者与小企业客户。IBM 则是把笔记本电脑与PC卖给大企业,而企业运算通常无法轻易跨过国界这条鸿沟。
富士通西门子公司是全球第四大PC制造商,但在美国却很难找到踪迹,该公司多半在欧洲与亚洲地区作销售。三星电子几年前买下AST ,试图抢进美国市场,但也是功亏一篑。
问题出在企业客户总是希望取得安全、稳定且不会太贵的选择,要向美国企业销售新技术就好像在圣诞节买个最流行的衣服送你古板的老爸一样:两个礼拜后他就换回原来那件慢跑衣了。AMD 芯片虽然连连得奖,但最后也不见得可敲进商用PC市场,因为英特尔处理器与IT经理人合作默契已经建立了。
此外,IBM 客户向来也是最保守的那一群,他们知道若出问题时,随时可以打电话给IBM 总部,迅速解决问题。没错,IBM 先前是已经把桌面型与笔记本电脑制造外包,但毕竟针对面对客户时还是IBM 本身。
现在,对于一个远在好几个时区之外的合资公司,商业客户会觉得放心吗?他们可能干脆直接找本地的戴尔就好了。此外,IBM 应该也不太放心自己的产品品牌被一个自己无法全部掌控的集团所使用。
另一个问题则是来自于合资本身,这类组合通常效果很差,一般若有可能性,就得其中一家变成被动伙伴(AMD 与富士通的快闪合资Spansion),或者伙伴之间的竞争可能性几近于零(EMC 与戴尔),如此合资才有成功的机会。
IBM 与联想未来势必交换客户名单,然后由联想负责以前IBM 亲自操刀的服务部分,这之间势必要有许多信任度才行。别忘了当初大家很担心惠普文化怎么可能融入康柏。此次IBM 与联想之间的文化差异性更大,尤有甚者,两家公司甚至连语言都不同:新联想将有一半英语人士与一半华语人士组成。
就像IT产业的老话:“买IBM 准不会被开除”;但话说回来,也没人因为买联想而大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