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想宣布以17.5亿美元的巨资收购IBM的个人电脑部门。这笔“蛇吞象”的交易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有关收购成败和新公司未来风险的议论此起彼伏。显然,这单中国IT公司在海外最大的并购案着实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它必将深刻改变全球IT业的格局。
从参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来说,联想在与IBM的联姻后已经远远走在了绝大多数中国公司的前面。作为一家几乎与中国改革同龄的知名公司,联想走过了20年的创业历程,并在中国改革的曲折进程中逐步完成了自身的不断变革。从中国改革开放的角度来看,并购后的联想已经成为中国改革进程中最活跃的力量之一。
这样一种里程碑式的交易为何能够发生?对这一问题的求解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它既能为观察中国公司海外并购以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案例。更重要的是,它也能为观察中国改革进展状况、反思改革方向提供一个独特视角。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次交易的性质更接近于联想与IBM的长期结盟,而并非是一次仅仅购买业务或产品的“一锤子”买卖。根据并购协议,并购以后IBM将占有联想18.9%的股份;双方将相互成为对方业务的首选的合作伙伴。这两点足以证明交易具有十足的结盟性质。
此外,这次交易是包含世界一流的“THINK”笔记本电脑品牌和技术等核心内容的。虽然现在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平均利润率并不高,但这次交易也与中国企业在1980年代大量购买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设备的行为截然不同。同时也可以看到,交易纯粹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没有看到任何行政力量参与的痕迹。
这些事实表明,联想通过这次交易成为了IBM并肩战斗的盟友。从另一个方面看,正因为联想具备了成为IBM盟友的能力,交易才得以发生。这次并购未必是成功的,但这次并购得以发生的事实确实是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迹。
由此,这笔交易成为了考察中国改革开放进展状况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思考中国改革未来走向的一个新起点。
联想的迅速成长首先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成果。从创业初期开始,联想就参与了广泛的市场竞争和对外合作,这使得联想不断进行企业管理的革新,成为了最早全面借鉴外企管理方法的国内企业之一。管理上的国际化为后来的交易业埋下了伏笔。
此外,在微处理器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增加一倍的“摩尔定律”的支配下,全球IT业的产业链和产业格局一直处于高速的变动之中,得技术者得反应速度,得反应速度者得天下。正是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才使得联想可以几乎无国界地与全球一起采购最先进的芯片和其他配件,顺利地捕捉到1990年代以来的几次技术大变革的机遇,在没有特殊政策关照和保护的前提下,很快占有了中国个人电脑市场最大的份额。
联想的迅速成长也是坚决进行经济改革的成果。1994年,联想就走出国门到了香港上市,获得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融资平台。并且在国内较早地实行了员工持股的创新,将当时公司35%的股份给予了创业的管理层和员工。这一举措较好地解决了内部激励和国有控股之间的矛盾。这些必不可少的成长条件正是在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才得以发生。
联想的迅速成长也是宽松的经济环境的成果。联想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激烈的“柳倪之争”,员工持股的问题也引来了诸多议论,并出现过网络泡沫时期的三次巨额投资失败,在去年个人电脑市场低迷的时候,对联想唱衰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如果不是身处宽松的经济环境之中,联想的领导人们是很难顺利度过这些关口的。
中国需要联想这样的大企业,但中国不能仅有一家或少数几家具备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中国的改革大业不仅需要支持少数企业成长的一个小舞台,还需要一个让更多企业成长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