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从深圳高交会上传来消息,2003年7月份在信息产业部和相关政府部门支持下,由联想、TCL、康佳、海信、长城等5家企业率先发起成立“闪联”标准组又增加了一个核心成员――四川长虹。至此,已有30家电脑或电视厂商加盟“闪联”,为此有业内人士称,“闪联”的能量已经足以左右整个国内市场,甚至有媒体称,不出两年,“闪联”的标志可能遍布中国所有信息家电。
有了如此之大的力量,人们有理由希望“闪联”能担负走IT产业的国家标准之一的重担。据说这个组织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并且取得了进展:由他们制定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行业标准已通过专家评审。
有了以上的理由,有人认为,“闪联”要成为国家标准,应该很容易,至少在全球范围内类似“闪联”的东西还不多,最先迈出一步的毕竟有发言权。
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标准应该不只是文字表面上的东西,它应该是事实上的东西。只有这样,标准才会有标准真正的权威和含义,国外的厂商进入中国才会接受和执行。基于这样的认识,“闪联”成为国家标准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在还没有哪一家国内企业在IT领域能占到绝对大的份额的时候,就需要业内企业联起手来,共同参与。这里所说的共同参与不是制定停留在纸上的标准文本,而是要遵循统一的标准共同将市场的蛋糕做大做强,占领一定份额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后来者要进入中国市场,要进入这一领域,只有按这个标准,才会和别的厂商的产品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由西安捷通提出的WAPI标准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败在了西安捷通的孤立无援,本身也没有规模,当然市场秩序的已然确立也并不能随意能打破也是重要因素。但在高端路由器领域,思科公司之所以霸道,就再一次说明了市场的占据对标准的确立是多么大,思科的设备标准几乎就成了事实标准。
其次,需要迅速开拓基于这个标准的业务。设备有了共同的标准可以统一,可以互联互通,可以资源共享,但没有业务,老百姓是不买帐的,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设备是没有用的。同是遵守标准生产的设备,谁能将运营设备运营技术推出更多的消费者喜欢的业务,给他们带来便利和实惠,谁就能比别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这将使标准在使用的基础上衍生出第二层标准,从而重新产生一些掌握新的标准的厂商或集团,市场也将重新划分。这一点,国外厂商有非常强的力量,国内厂商还需要有紧迫感。
再次,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占据市场先机固然重要,但让一些事实上的标准变成官方文件加以巩固也不可少。以TD-SCDMA为例,假使没有信息产业部将其以国家的名义提交到国际电联,或者说国际电联没有将其列为三大3G标准之一,纵使大唐将TD-SCDMA说成一朵花,恐怕到现在还只是一个技术文件而已。标准在政府的强制措施下会推广得更快一些。信产部副部长娄勤俭的表态对“闪联”也许是个利好消息:信产部将从政策制定层面对中国标准的产业化发展进行引导和积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