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产业:迈向世界制造中心



中国IT产业:迈向世界制造中心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 龚晓峰

 中国IT产业:迈向世界制造中心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IT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 何海林

作者认为,在IT产业蓬勃发展、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中国日益迈向跨国IT巨头实现业务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所在;这是中国加入WTO后逐步显现的一种双赢态势,也反映出IT产业的一些新发展,新变化。

产品贸易快速增长,世界制造中心初显雏形

自2002年来,中国IT产品进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前9个月取得1232亿美元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7.7%,创下了同期历史新水平。其中进出口双管并进,分别达到597和635亿美元,同比增速均超过30%。

计算机与家电产品成为出口主要助推器。在通信设备出口遭遇寒流的同时,计算机与家电产品成为新的救世英雄,去年前九个月二者在IT产品出口增长39.9个百分点中拉动了29.8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74.6%。前者9个月出口240.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7.9%,同比增速高达59.6%,特别像广东、江苏更占据计算机类产品出口的80%以上。家电产品出口152.5亿美元,同比增长42.3%,占出口总额的24%,其中彩色电视机、激光视盘放像机出口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2.8%和85.2%。

电子器件出口增长也比较迅速,前9个月出口56.7亿美元,同比增长58%;特别以上海市增长最快,共出口20.1亿美元,同比增长79.9%,占全国1/3以上。

外商独资企业地位日益突出,加工贸易快速增长。国际产业力量的转移让三资企业在出口的重要地位愈加明显。前9个月三资企业出口501.8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79.8%;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地位最为突出,共出口329.4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1.9%,同比增速达56.2%,比上年同期快了近1倍。国有企业出口111.8亿美元,同比增长29.7%,占全部出口的17.6%。

跨国巨头加工制造环节的不断移入使加工贸易、贴牌生产继续成为主流。去年前9个月,来进料加工贸易共出口568.5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89.6%。一般贸易出口49.8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占出口总额的7.8%。

由于IT产品贸易大进大出的特点,使得三资企业、加工贸易同样在进口中占据重要地位。2002年1-9月,三资企业进口421.8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70.7%;其中外商独资企业进口277.4亿美元,同比增长79.7%;进、来料加工贸易进口分别为294.1、76.2亿美元,同比增速均超过50%,二者合计占进口总额的62%。

世界制造中心地位初露端倪。IT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在世界IT产业中的地位显得愈加的举足轻重,中国已成为世界IT生产的重要大国,其增势日趋明显。据测算,1989年中国IT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九位;1996年排名世界第五位;1999年后位居世界第三;2001年,IT产业产值达到1.35万亿元(人民币),规模直逼排名第二的日本。目前,中国IT产业产值及产品贸易额,均占世界总额的5%以上;其中家电、通信终端、计算机等一些整机产品的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部分产品如程控交换机、手机、计算机显示器、彩电、彩管、激光视盘放像机、收录机等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更排名世界第一。

同时,中国已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福厦沿海、环渤海湾四大IT产业基地。这些基地企业集中,产业链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其中部分地区正在成为全球IT产品加工制造基地,像广东东莞、顺德分别为桌式电脑、家电的生产聚集地区,江苏苏州聚集大量生产笔记本、数码产品、通信终端的企业,上海则成为集成电路设计、代工的中心地区。

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市场争夺再成焦点

产品贸易快速增长,隐含国际产业力量的转移,进一步体现了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中国巨大的IT产品市场、丰富价廉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发展IT产业,特别将其加工制造环节向中国转移,从而推动产品贸易快速增长。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放宽,这种趋势愈加明显,中国日益成为世界IT产品加工制造的重要地区和各大跨国巨头市场争战的战略要地。

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生产

外商加大对华投资转移力度更多源于对中国市场和劳动力优势的关注。加入WTO,推动了外商对中国关注的进程,进一步也体现其在华战略的延伸。其中出现的变化,首先是对市场的关注。"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生产",索尼总裁的话语道尽了当前所有外商投资企业的心声,也被业界举为重要的经营法则。目前,很多跨国巨头均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海外区域中重要的国家战略,并纷纷将加工制造环节向中国转移。日本、韩国家电企业向中国转移制造环节的趋势日益明显,像东芝、索尼、松下、NEC、日立、三星、LG等均向中国增加了数以亿计的投资;很多欧美企业,如飞利浦、高通、INTEL、微软等,也在不断加大对华投资的力度。而且,在加大投资转移力度的同时,出于资源整合和效率提高的考虑,其相关的国外工厂也被关掉整合到中国大陆来,促使后者成为其用于全球市场供应的主要生产基地。

新独资浪潮不断涌现

外商在加大对华投资转移力度的同时,也加大对中国事业的控制力,这从一定侧面反映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与争夺。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对三资企业的限制政策逐步放开,通过修改《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外资企业法》,逐步放开以前外汇平衡、出口比例、本地化率等多方面的限制;一些外资企业抓住时机,调整内部经营策略,快速进行战略转移,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独资倾向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将新技术与增值业务转向独资企业、以提供新技术为条件换取对合资企业的绝对控股、对投资回报率高的合资企业实施收购中方股权等。2002年5月,法国阿尔卡特正式宣布通过50%加1股控股上海贝尔并更名后者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入世后中国通信制造行业的第一家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7月,东芝公司将其在设在无锡的半导体制造合资公司("无锡华芝半导体有限公司")变更为集团下属的独资公司"东芝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8月,飞利浦与苏州孔雀电器公司签下协议,使其在双方合资公司苏州飞利浦消费电子有限公司的股份增加到80%,而后者股份则降至20%,在此基础上再到苏州投资近10亿美元生产半导体,这些都体现了合资企业的独资化倾向。同时,在很多外商新加投资中,更多采取的是一种独资的方式。2002年5月和7月,松下电器公司分别在江苏苏州、无锡成立的半导体企业和电池厂均为其独资兴建,飞利浦在苏州新建的半导体企业也为其独资所有。

国际合作步入新阶段

随着市场准入条件与政策环境放宽,国际合作进一步增强,且形式更为多样。三资企业从以前以市场准入为前提变为更加讲求实效的合作,更加着眼于中国市场的拓展和对中国制造能力的利用;中国企业在贴牌加工的基础上依靠对本土市场的理解而发展壮大,未来发展面临的任务是研发力量的增强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因而也需要通过与国际大公司合作提升企业的档次。由此新出现的国际合作更多表现为跨国巨头将低端产品转由中国企业生产,并利用其销售网络占领市场,同时给予对方先进技术或研发力量的支持。进入2002年后,长虹与东芝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相互整合彩电和笔记本生产,前者提供制造能力与市场网络,后者则发挥技术研发优势;8月份,飞利浦与TCL于上海签下销售渠道合作协议,前者利用后者的销售渠道与网络优势在广西、贵州等5省销售彩电,并为后期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基石,这些均体现了中外企业在合作中的优势互补。此外,海信与住友签定协议,则是前者借助后者拓展日本乃至全球市场而进行的全面合作,这也是中国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道路上走出的一条新的探索。

研发力量转移再成焦点

在加工制造环节不断转移的同时,研发力度的再度增强成为外商投资中的新热点,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亚太乃至全球的研发中心向华转移。这是继前两年微软、摩托罗拉、IBM等众多IT巨头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后,研发力量转移的新一轮热潮。像ORACLE的2002战略中已决定在北京、深圳建立两个研发中心,并将其亚太研究中心从香港迁往北京;5月,爱立信总裁宣布将公司研发重点放在中国,并成立爱立信中国研发总院;10月,诺基亚继芬兰本土、美国硅谷两大研发中心后在杭州成立了第三家诺基亚全球研发中心。应该看到,跨国公司研发力量的转移,一方面出于利用中国优质价廉技术人才的考虑,另一方面更筹谋于对中国市场的争夺,同时也是跨国巨头整合技术力量的新动作。

产业布局展现新动态

外商投资的方向与产品贸易的特点进一步反映中国产业布局的发展。从新一轮对中国IT产业的投资看,更多的从珠江三角洲转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特别像台湾企业"西进北移"的氛围不断升温;而新增投资中更多集中于技术较为先进的领域,如笔记本、数码产品、半导体等方面。投资倾向及产业布局变化体现上海在华战略重地的突出地位,也有长江三角洲人文优势及人才、产业基础吸引的缘由所在,其中更蕴涵上海在转口贸易竞争中的逐步崛起。此外,北京、福建在吸引外资、推动出口中也再次翻身,成为产业投资中的新热点,这体现两地人才、地缘的优势所在,也反映产业发展布局中新的聚集。

"走出去"营造新的风景

加入WTO后,中国产品出口同等享受WTO成员的最惠国待遇,产品出口面临的关税、配额阻碍降低,推动出口量不断增长。同时,WTO成员国提供的国民待遇也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2002年以来,中国通信企业、家电企业不断到非洲、中东欧国家投资办厂,带动通信设备和家电产品向这些新市场的出口快速增长。

从通信制造企业看,中兴、华为均在海外市场上取得不错的成绩。特别是华为,在国内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东方不亮西边亮",上半年出口达7.5亿美元,首次超过国内市场,同时其海外市场也从泰国、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德国、西班牙等发达地区,6月份到美国德克萨斯洲成立全资子公司,进军竞争最激烈的美国市场,标志着华为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家电企业中,TCL已在越南完全站稳脚跟,在其彩电市场中排名第四,同时在7月对德国家电企业的收购标志其进军欧洲市场的新开始;长虹、创维、海尔、海信等也不断在俄罗斯、乌克兰等中东欧市场上积极拓展,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

走向世界制造中心之路

目前中国IT产品生产在世界跃居前列,仅就产量条件而言已渐向世界制造中心靠近。但再细探究下去,可以发现,中国与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仍有较长的差距。

隐忧与差距:技术、成本及外部阻碍力量

由于生产更多处于加工环节,很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器件依赖进口,因此产品更多以低端为主,整体产值依然较低,无法在世界IT产业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同时,IT产品本身更新换代很快,一旦产品加工制造技术有新的突破,而研发基础难以进一步跟上,那加工制造的聚集地位很可能面临新的挑战。从成本看,随着中国经济水平提高,一些中东欧、非洲、美洲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逐步深入,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难以长时间得以保持;同时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的大形势下,包括彩电、手机、激光视盘放像机在内的很多整机产品都面临向国际专利集团缴纳专利费的问题,这将带来成本的增加和国际竞争力的降低,如2002年发生的DVD专利纠纷就是警醒的响钟。而且,日韩出于对产业出现空心化的担忧而阻止其企业对华的转移,东南亚以及墨西哥等对中国产业形成的竞争压力有增大趋势,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管制对华引进先进技术造成一定的障碍。此外,相关的产业服务行业以及物流体系也待进一步的完善。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向世界制造中心迈进的重要"拦路虎"。

重要底牌:市场优势与良性产业聚集循环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加工制造的聚集地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得以保持。由于中国人口世界排名第一,近几年经济又保持较快发展,巨大的现行市场及潜力将一直成为一个重要的底牌。在技术尚未完全突破生产靠近市场原则的前提下,中国制造聚集的地位将得以保持并很可能扩大。而且,大量外商对华投资转移的同时,为"在离生产最近的地方采购",进一步吸引很多相应的元器件配套商来华发展,这有利中国建立了完整的IT产业链,不断发挥产业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华投资,从而使产业聚集走上良性的发展循环。以东莞为例,目前其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桌面电脑生产基地,产品配套率高达95%以上,进一步带动全球桌式电脑企业来此投资办厂或进一步的增资扩股,一句有些夸张却很流行的话:"东莞至深圳的高速路上塞车,全球电脑市场缺货",形象地说出了东莞在全球桌式电脑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像诺基亚星网计划、摩托罗拉的"3+3+2"战略、南京爱立信的全球供应计划也已逐步显现聚集效应并将继续不断发挥积极效用。此外,外商的研发力量投入逐步向中国转移,有利于中国制造水平的提高,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中国加快人才培养、众多海外留学人员纷纷归国创业也为此建立雄厚的人才储备。

走上正轨:技术、资本与环境并重

中国走到了世界制造中心的路口。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忧患并存,何去何从,成为中国政府与IT产业界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以为,要把握住机遇,必须加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同时在继续鼓励外资进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全产业服务环境,推动制造水平再上新的层次。

首先,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和研发力量的增强。中国应立足巨大的市场优势,改善相关的政策环境,将原先以促进出口导向的很多政策变为以促进技术创新为导向,克服一些重要政策的深层矛盾,防止类似上海集成电路80%进口、80%出口奇怪现象的再度出现。同时,要加强相关政策的落实,特别要继续大力支持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鼓励联合研发、促进国际技术合作,逐步缓解IT产业发展的瓶颈矛盾。此外,还要大力支持技术人才培养,特别要促进院校的专业结构优化和教学制度改革,推动社会培训的大力发展,为促进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其次,必须继续创造有利的条件吸引外资,特别要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同时在引进外资的基础上,规范管理,提高外资引进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大力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经验证明,国内企业的发展是构建世界制造中心的重要组件,这就要求中国在推进国企改革的基础上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对民营企业的合法产权与社会地位给予承认,提供国民待遇,保障其不受歧视的公平发展,还应在融资方面创造有利环境,特别在并购条件方面应逐步放宽。

第四,健全相关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是完善产业链条和提升制造水平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加快物流体系建设,特别要加强海关EDI系统建设,并逐步改善交通条件、促进配送服务体系发展。同时,加快其他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如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广告等,特别在部分产业聚集的地区更应着重发展。

应该看到,在这些措施背后,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是对体制的改革,一个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建设愈显迫切,这是今后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任务。

(本文刊登在:香港《中国评论》2003年2月号(总第62期)44-48页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7835.html

更多阅读

品牌: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

    在以自由市场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一流企业以其拥有国际著名品牌而加大了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不断扩张,成就斐然。历年的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也显示了品牌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显著

天狮:迈向世界500强

采访·撰文/孟岩峰 产业辐射全球近200 个国家和地区,天狮已经为自己“迈向世界500 强”积累了足够的资本。 2010 年6 月28 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发布了2010 年《中国500 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天狮集团以品牌价值110.58亿元

中国IC产业:许你一个整合的未来

全球知名审计咨询机构普华永道不久前发布了长达80页的《中国对半导体行业的影响:2008最新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市场消费的半导体已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该公司合伙人ErgunGenc在上海接受本刊独家采访时认为,本土IC设计公司的前景依然看

中国女装产业:品牌发展意识在觉醒

系列专题:中国女装品牌我国服装产业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替人加工,只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女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设计和品牌。“必须提高我国女装自主品牌的竞争力。”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

it产业是什么 中国IT产业的30年品牌之殇(三)

  通信品牌:大喜大悲  如果四通曾代表中国IT的硬件时代,“巨大中华”的崛起则是中国进入软件时代的最好见证。而在通信业中,巨龙通信则是曾经极为辉煌的品牌,显赫时期它曾经占据了中国交换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1997年被称为“

声明:《中国IT产业:迈向世界制造中心》为网友青衫落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