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Byte 2月24日消息 (记者 王力欧)之前是华为在数据产品市场与思科的产品专利之争,眼下又有大唐电信与美国高通的TD-SCDMA标准专利之争。“知识产权”给入世后的中国IT业带来了一场难言的危机。在这场危机的背后,哪些是值得中国IT企业关注并加以避免的?近日,ChinaByte记者采访了WTO研究会副会长、WTO谈判代表吴家煌。
一定要按“规则”办事
“中国入世后最大的转变先从立法开始,对中国IT业来说,‘规则’就是WTO《关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吴家煌认为“这个协议是技术贸易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协议,它表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承诺,跟发达国家承担了同等的义务。”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重视的是看得见的应用技术,轻于技术研发。所以在WTO的国际谈判中就处于这种局面,别人强调技术保护,我们强调技术运用,别人强调用我的技术要付钱,我们强调少付钱。”针对华为与思科的知识产权纠纷,吴家煌认为,当跨国公司对我们的企业挥舞着知识产权大棒时,知识产权是维护其市场垄断地位的主要工具和手段,要打破这种垄断,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能力、积累自己的知识产权,也必须适应“规则”、利用“规则”。
入世后中国IT企业危机的三大根源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同时外过的公司打进来,这本身就隐遇着某种市场危机。”吴家煌认为中国IT企业需要具备“居安思危”的意识。除了技术危机,还有财务危机、管理危机、信用危机、品牌危机、市场危机都要值得关注 。
吴家煌说,WTO主张自由贸易和非歧视,但是在这两个规则之间仍然有不平等,中国IT业尤其需要警惕来自国外的三大利器:
第一、对中国产品歧视性的反倾销措施
据世贸组织最近的统计表明:80年代,我国每年发生反倾销的案件是140多件,90年代,增长到240件,1999年、2000年、2001年这三年平均每年已达到330件。中国已经成为反倾销最大的受害者。
从1979年到2000年底,外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据外经贸部统计共有511起,涉及到十几个行业,几千种产品。目前中国台湾IT业受其危害的可能性较大,但对中国产品歧视性的反倾销措施,也会成为未来大陆IT企业陷入国外市场危机的重要根源。
第二、保障制度
是一个国家在自由贸易的体制下为了保护自己的工业可以采取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定的一个手段。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也意味着我们加入到一条歧视性的保障条款。尽管中国进入外国的产品是正当贸易,但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外国可以专门针对中国产品采取紧急限制措施。
第三、技术壁垒
各国处于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的健康、环境安全的角度出发,采取不同的标准、技术法规、及合格评定的程序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入。这是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陷入危机的第三个根源。
“华为事件不是一种技术性的壁垒,而是是否采用了人家的核心技术,”吴家煌说,“如果用了,那么每一个产品都要付给别人费用。”
“虽然目前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外竞争对手打击我们的利器,但我们已经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吴家煌意味深长地说,“相信30年后IT产业的技术专利一定会有更大的变化,今天尊重别人的专利,明天才会有别人对你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