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房价下跌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上海房价一天跌了368元”“上海房价20天跌了1200元”之类的新闻近几天频频见诸报端。然而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专家认为,光凭“网上房地产”的房屋交易一天的数据评价房价的涨跌是有失偏颇的,政策产生效果反映到市场尚待时日。与此同时,有的房地产中介公司针对“转按揭”新政,却动起“歪脑筋”。 比如,中介和下家联手出资为上家还清贷款,专门为上家还贷的“垫资”公司现身。(4月9日,劳动报)
我们到底是否真正进入了“后房价时代”?上海房价下降带给我们的欣喜感到底能持续多久?笔者认为,面对上海房价下跌的数字与传闻,政府部门、普通市民不但应谨慎乐观,更应谨防“非理性预期”心态下房地产商投机与寻租行为的愈演愈烈,致使房价下跌成为“昙花一现”。
让百姓吃一颗房价下跌的“定心丸”并非一件易事,必须意识到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地方政府在追求政绩和缓解财政压力的迫切心情并不会随着央行的利率新政和诸多宏观调控措施的推进而迅速逃遁。其次,精于趋利避害和擅长变通游戏规则的房地产商,并不会因为政府“组合拳”的出招而成惊弓之鸟。
而更为重要的是,上海房价下跌的诸多“利好消息”已使百姓对在一定程度上对房价走势形成了 “自我感觉良好”心理预期, 他们开始在何以购房等方面盘打自己的“小九九”。然而,由于普通市民房产市场拥有信息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他们对于房价的走势与预期往往落入了“非理性”的范畴。与之相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房地产商们低调表象的背后,有可能是疯狂的“走穴”,通过一系列的规避手段,在短期内“顺从”政府调控的意愿,殊不知他们更做好了自己在不久将来“梅开二度”的如意算盘。
毫无疑问,在上海房价出现下跌的现阶段,“反规避”应成为政府新增的一项“要务”,如何防范房地产商新一轮寻租行为的发生,显得刻不容缓。比如对于一些房地产中介公司规避“转按揭”新政策方面的“地下行为”,有关部门应给予严惩。没有“反规避”力度的加大,就不会有房产市场真正“春天”的到来,所谓的房价下跌便是无源之水,更有可能“早年夭折”。
当然,房市毕竟是市场经济一部分,应该受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支配。从严防房价下跌成为“昙花一现”这一角度出发,笔者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房地产商和中介机构的“反规避”力度,但这并不是说要纵容“有形之手”的肆意伸张。房价下跌是释放市场风险的一个信号,固然应从各个方面给予高度关注,但绝不能人为地急于“救市”,否则只能使房价的调整机制扭曲不堪。这就要求有关政府部门按经济规律办事,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发展观,不慢不火地切实把过高的房价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