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新浪房地产频道邀请新京报房地产专刊记者吴海花作为嘉宾主持人,与北京首例个人集资建房的倡导者于凌罡一同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同网友一起探讨了关于“集资建房变味质疑”的话题。
早在去年12月10日,新京报率先推出《京城首例个人集资建房调查》专题新闻报道,一时之间个人集资建房的话题,以及其倡导者于凌罡,立即成为房地产业界和广大读者最为关注的话题。在新京报报道之后,相继有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等数十家媒体对此事做了跟踪报道。
在昨天下午进行的聊天对话中,于凌罡首先澄清了日前某些报纸所报道的个人集资建房阵营分化,近三成人因房价过高而退出的说法,他表示“我们公司人员非常稳定、清晰,没有发生人员流失的现象”。随后,又对之前外界有关个人集资建房的房价,以及与万通合作等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解释。
本报记者吴海花作为于凌罡集资建房的最早报道者,与主持人一起主持了此次聊天访谈,并就网友的一些提问和当前集资建房的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对于有关集资建房“变质”说法的看法时,吴海花表示,“变质是由市场,而不是某个人说出来的。作为媒体记者,我们只是这个事件过程的见证人。”
■部分聊天实录
解析“让开发商靠边站”
主持人:2003年12月1日当你以“蓝城木鱼”为网名在网上发帖子要成立合作社的时候,你非常坚定,我们要集资盖楼,我们要让开发商靠边站,但是今天一年多一点,开发商已经进来了,非常明确。
于凌罡:我们从来没有提出让谁靠边过,以往的开发商模式由开发商包办一切,这种模式是制造社会风险,造成房价高涨的一个根本原因,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不能够给老百姓提供合理的住宅,我们需要有新的模式。
20%与40%
主持人:你刚才说到集资建房可平抑20%房价,但是我们知道最开始说的是40%。
于凌罡:这个平抑40%的房价,我从来没有说过,是有些媒体去写的。同时我们说至少20%并不意味着就是20%,品质提升,我们讲全寿命周期成本,我最早的文件成本有一个40%,这个40%是指最终我们可以用投入40%的现有的购房价格成本可以得到一套普通的住宅,这种绝不是40%,而是60%。
怎样理解和万通的合作
主持人:我能不能这样理解,冯仑也好,万通也好更看重品牌价值,并不一定说是变质化或者怎么样。
于凌罡:冯仑2000年的时候已经开始研究,并且定制地产,这种优势在于住房人出资,承担了原来由开发商和政府去承担的风险,这一点也由我们中国建设部的政策研究室陈淮主任提出来过。这种新的模式会对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安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刚才有人问到,您也问到,开发商也好,服务商也好在其中是否会盈利?这点毋庸置疑,我们购买任何一种服务都应该收费。其实收益最大在房地产当中第一肯定是服务,第二是银行,银行非常认同我们在合作盖楼模式下提供的安全。以往的银行首付比例通常是20%,而目前已经提高到30%,而合作盖楼如果能便宜20%,也就是80%,即便首付是40%,这一点使合作盖楼最大劣势成为它的一个优势,因为将来住房人还债压力很低,不会像现在这样在加息不断进行情况下承担过高的金融信贷风险。合作盖楼对住房人资金投入来讲最大限度体现安全,同时也最大限度保证社会安全。
如何看待个人集资建房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吴海花,作为于凌罡集资建房的比较早的报道者,作为业内记者你怎么看待从一开始到现在?
吴海花:最初接触于凌罡是他个人集资建房,我印象当中他说房价降低20%就吸引大量的志愿者加入,同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还有北京电视台,甚至东方卫视,全国很多人打电话给我们报社,追踪报道事件。后来发展成跟开发商联手出现,我其实跟万通他们接触比较多,对一些专业性的,内部的操作我是比较清楚的,由万通来介入,不会把房价给提高。目前万通只是由于凌罡请的一个专业的服务商。
有没有变质
主持人:你觉得个人集资建房没有变质是吗?能不能对他做出比较中肯的评价,希望他走到今天,还是像以前那样更理想地走下去?
吴海花:变质是由市场,而不是某个人说出来的,我们作为媒体记者,也只是见证这个事件过程的见证人。
现在看来目前这是一个市场往前发展的一个环节而已,无所谓变质不变质。坦率地讲,我不想下定义是不是真正变质,我们只是想了解个人集资建房的整个过程,完成大楼的建造,难度是很大的,个人建房也要请专业的公司,包括设计公司,施工队伍等来完成。即使把万通引进来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决策而已。
■集资建房大事记
2003年12月1日,于凌罡以“蓝城木鱼”的ID在绿野、新浪、搜狐等十几家网站发帖子,号召想买房子的网友组织起来,成为京城首位合作建房倡导者,也拉开了一场关于个人集资买地建房的大讨论。
2004年12月9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表示“个人集资建房行得通”,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总会计师刘大为更表示:“国家开发银行将考虑设置这方面的贷款事宜。”2005年3月18日北京首例合作建房的法人实体“北京合作蓝城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正式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倡导人于凌罡任法人代表,合作建房开始实质性地实施。
2005年3月24日,于凌罡与专门从事房地产定制服务的万通开始共同探讨合作事宜,4月4日,双方确定合作关系,北京合作蓝城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委托万通提供定制服务,万通根据需求提供报价。
但此举遭到质疑,“北京合作建房模式失败,于凌罡们终被招安”的猜测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