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和“大”几乎成了时下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命题,顺驰也不例外。
当创始人孙宏斌高调崛起,当顺驰近于疯狂地掠地,当100亿销售目标被媒体成篇累牍地炒作,于是顺驰能否在香港顺利上市便成了众人侧目的事件。
很多人更愿意把顺驰的上市看作是缓解资金压力的通路。而经过香港联交所的严格审查,顺驰果真成功上市,则证明在“资金和土地问题上”顺驰目前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不过随着实际控制人张桂宗浮出水面,孙宏斌的淡出,我们倒觉得顺驰是为资金也罢,还是为别的什么目的,至少顺驰正在从法人治理结构迈向公司治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在废弃“君主立宪”,“走向共和”,架构一个企业组织的公理。
中国房地产业造就的富豪最多,但真正愿意上市的有几个?你可以说不缺钱,也可以说股市的基本面不好;但不可以说的有多少?不可以说清的又有多少?
或许因为博鳌论坛上的口诛笔伐仍然余音绕梁,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桂宗2004年9月10日在接受《英才》杂志采访时仍显得很谨慎。除张桂宗本人外,另有5人出席,其中包括顺驰的另一重量级人物——顺驰执行总裁、财务总监汪浩。而这也使本来的人物专访由此变成了顺驰所擅长的“会议”形式。
随着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于8月26日通过香港联交所聆讯,作为董事局主席的张桂宗也从幕后走上前台,而被外界认为是顺驰创始人的孙宏斌则渐渐淡出,更多的充当着“发言人”的角色。
在上市的整个过程中,张桂宗被香港联交所告诫不得发表任何言论。同摩根合作的新闻发布会上,在一位香港记者的追问下,虽然张桂宗隐约其词,但还是因为一句对完成100亿的销售目标“有信心”,而被报纸解读为“顺驰主席说今年销售逾100亿”,遭到香港联交所严厉质询。
“当时好多话不能说,后来就是老孙说,联交所一质询,我们就说老孙不代表顺驰,只代表个人。”显然,张桂宗对于上市过程的紧张依然心有余悸。
完成了聆讯的顺驰,对上市信心十足。“按照内部的安排,其实就算已经批了。”如果真如张桂宗的乐观估计,顺驰上市将会在今年第四季度顺利完成,而被媒体及业界颇多质疑的资金紧张也会得到缓解。
张桂宗的放松,与聆讯前记者同一位顺驰中层的沟通中所感觉到的担忧形成巨大反差,顺驰中层告诉记者:“现在的资金很紧张,今年是一道坎,如果过去了,顺驰就会成为中国地产的老大;如果过不去,就有可能树倒猢狲散。现在上市还没有定,未来究竟会怎样,我想只有几位高层清楚。”
据悉,顺驰在上市过程中总共接到来自香港联交所的1000多个问题,如果按照顺驰的说法,“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顺驰被翻了个底掉”,但同时张桂宗认为:顺驰也对自己有了重新的认识。
无疑,如果顺驰上市成功,加上其大量的土地储备,很可能会打破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相对均衡与稳定的现状。按照顺驰的说法就是会出现年销售额500亿的“巨鳄”,从而可能导致房地产市场的新一轮洗牌。
那么,在上市过程中顺驰管理层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顺驰自身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顺驰对于房地产市场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宏观调控对于顺驰乃至整个地产界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明年的房地产价格是涨是跌?顺驰的竞争者们在口头或笔头围剿顺驰的同时,自身又在发生着怎样潜移默化的演变?这些可能正成为关心顺驰的人们最想知道的答案。
掌门人更迭?
从顺驰得到的官方消息,“创始人”孙宏斌已经不在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担任任何职务,只是作为大股东出现。而所谓的“顺驰集团”概念也已经被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所取代,作为董事局主席的张桂宗已成为顺驰中国控股的实际掌控人。
2004年2月19日,香港汇丰银行与天津顺驰集团签订协议,汇丰受聘担任顺驰集团海外上市保荐人。在签字仪式上,孙宏斌像个局外人:和汇丰签字的人是总裁张桂宗。而在宴会上,孙竟从包间中溜了出来,临时到大厅里的饭桌上加了个座儿。
难道孙宏斌已经放弃了对于顺驰的管理?而这就牵扯到天津的另一家地产企业融创集团和顺驰置业。
虽然顺驰方面不愿多谈与融创方面的关系,但据天津一家媒体报道:孙宏斌现已负责顺驰置业和融创集团两个项目。
另外,在与张桂宗的交谈中,张对掌控顺驰显然已经驾轻就熟。说到顺驰置业时,强调的是“在我的连锁店,能看到我所有的项目”。而说到天津海逸长洲项目拿到土地的问题时,张桂宗称由其出面洽谈拿地。由于当时土地升值较快,由最初的45万一亩,最终涨到50万,才拿到项目。而海逸长洲项目却是在融创集团下面。虽然可以理解为合作关系,但其中对于张桂宗的利益也可见一斑。
在谈到用人问题时,张桂宗说:“我问天津这帮人,规划局的事情怎么这么费劲,他们说局领导一有事只找你,我们办事就费劲。同样一帮人,到长三角去,连管都不管,市长见了,行长也见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张桂宗从幕后走上台前,人脉上不是那么简单。然而孙宏斌放弃了即将上市的顺驰中国控股的董事局主席,确实让人理解不透。
比较合理的猜测是:顺驰的管理层从上市角度考虑,尽量减少与关联企业之间的纠缠。作为创始人的孙宏斌放弃顺驰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而管理另外两家顺驰系的非上市公司。但更大的可能是:孙宏斌原本就是个操盘手,如同原健力宝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海,做完他该做的一切,光荣隐退。顺驰摇身便成一个看上去能被更多人接受的公司上市。
虽然其中原由只有等路演之后才能见分晓,但具有良好的政府、金融资源,又能拿到土地的张桂宗在顺驰的地位绝非“举足轻重”四字一言蔽之。
上市为何推迟?
如果把上市比喻成跨栏,顺驰的速度显然要比刘翔慢很多,因为摆在顺驰面前的栏要难跨得多。
对于此间媒体和业界的质疑,张桂宗不屑一顾,“其实,对我们的议论大概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概是买地买贵了,现在土地不好拿了,我们却有,所以没人说了;第二个阶段说没钱了,9月资金回来9.6亿,就没人说了;还有一段时间,说银行不给贷款了,银监局查了,也没人说了。这是一个过程。别人说什么咱也管不了,还是干自己的事。”
其实,按照计划,顺驰本来在今年6、7月就应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但是上市时间却被一再推迟。对此,汪浩的解释是“香港联交所和国内的审查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顺驰介绍:在上市过程中共有四位律师参与,顺驰和保荐人汇丰方面各有一位内地律师和一位香港律师。四位律师各自向顺驰提出问题,最终汇总到香港律师,由他来向香港联交所汇报。而顺驰的会计师事务所则选择了普华永道,其审查也极为严格。汪浩认为正是如此复杂的审核拖延了顺驰上市的时间。
除审查过程复杂之外,对于顺驰的问题涵盖面也非常广泛。“从第一笔资金从哪里来,到现在买地钱从哪里来,土地证是否齐全,全国30多个项目的市政计划都有没有,所有的土地付款是否都按期支付,有没有拖欠现款,银行有没有不良记录,还有所有的经营资料,全部都拿去。媒体关心的问题联交所都会关心,快速发展中资金、人员、管理等问题,再比如股东会的构成、董事会的构成,股东的简历,所有的这些东西都要汇报。”
聆讯中香港联交所对于顺驰的土地和资金的两大要点问题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据有关统计:自2003年确立全国扩张战略后,一直忙于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的顺驰用不到10个月,已经在北京、天津、河北、南京、苏州、上海、山西等地圈了10余块土地,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总地价款近80亿元。其中,当属由陶琴以9.05亿拍得的大兴黄村的一号地和以5.12亿元拿下的丰台区“菜户营西街117号住宅及配套”项目用地,让顺驰名动京城。
汪浩也说:“我们确实拿了不少土地,这些土地要进到上市范围。” 显然,顺驰如果不能在资金和土地问题上给予联交所以满意的答复,那么便不能通过聆讯。
谁在帮顺驰还钱?
虽然此前顺驰一直在解释其“现金—现金”的商业模式,但是并没有得到认同,反而遭到普遍质疑。
不久前,某媒体刊登了冯仑的一篇题为《别让公司被欲望撑死》的文章,其中提到:“现在传统的开发模式比较笨,基本是‘一个前提、两个链条’。预售市场是一个前提,一旦预售市场不存在,必死无疑。两个链条一个是资金链条,一个是人的链条。人的链条比资金链还脆弱,人链断了就都断了,人链主要在银行和政府。”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预售,而我们发展的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是销售回款。”在顺驰看来,能利用的条件就要充分利用。
顺驰每个项目从买地到交房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多层大概一年半左右,高层是两年。而顺驰的做法是尽量缩短买地到开工的时间,把时间留给施工,以保证质量。这就需要在没有得到土地之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项目进行研究,一旦取得土地,立刻报批方案,而这种方式现在只有顺驰在如此进行。
除了对于地块的提前研究和势在必得,顺驰在施工中要尽可能把“串行”的东西变为“并行”,尽量把下一道工序提前,以缩短工期,从而让自有资金停留的时间更短。然后便可以利用收回的预售款以支持别的项目。
此种被顺驰奉为经典的经营模式,在博鳌地产论坛上被任志强戏称作“耍锅盖”,同时认为“耍锅盖的状态是不行的”。
对于同行的指责,张桂宗认为同行说什么很难公正。而“有一部分是一些小媒体,有点吸引视线。因为要说你好,没人听;说你不好,发行量上去了。一开始说做广告,我说别做,这么多媒体惹不起。”
曾有某地产界资深人士评论孙宏斌:“老孙的公共关系处得不好,说话太冲,容易得罪人。你干你的,没必要让大家都不高兴嘛。” 由此可见,张桂宗相比孙宏斌,更为低调。
不管别人怎么说,顺驰却一直用“现金—现金”的方式生存了下来。而对于如何进行这种资金的管理,张桂宗告诉记者顺驰的现金流已经精确到天,预算则精确到月来计算,只有如此才能支撑庞大的顺驰体系。
“顺驰的战略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二是二线城市,如石家庄、武汉等;三是三线城市,如洛阳、榆次等。”
“那么这种布局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从整个结构上,发达地区取得的土地,会支持我们很长时间,而在三线城市的项目属于短平快,可以支持我们的现金流。”
张桂宗对于顺驰的战略布局如此解释,显然比此前孙宏斌 “不要问我钱从哪里来”更加理性。
虽然理论上此种模式能够成功,但是在实践中,顺驰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2003年5月顺驰在检查集团项目预算执行时,就发现有个别项目的销售计划定得很不切实际。个中原因是将用于鼓舞团队士气的带有口号式的“高目标”当作预算目标。
对于“预售”是否会被取消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胡宗良提出了质疑。对此,汪浩认为:“现房才能发售的情况,据我判断一两年之内不大会出现。原先,上海要求所有的房屋必须封顶才能销售,但是现在放宽了。为什么?因为房价上升的太快。此次宏观调控之后,土地少了,资金少了,今年上半年统计数字表明房价涨了10%。”
虽然顺驰加快资金周转的操作模式为某些人所质疑,但是却也有企业在研究和模仿。2004年8月6日的《万科周刊》上有一篇题为《均好中加速——在万科新的十年来临之际,我们吹响战斗的号角》的评论文章,其中写道:
“美国四大房地产公司2003年度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平均为1.3,而万科2003年的资产周转率为0.57,也就是说美国四大房地产公司,2元钱大概可以做2.5元生意,而万科2元钱大概只能做1元生意。我们在运用资本做生意,多盖房子多销售的能力上存在明显差距。
宏观调控变利好
顺驰的急速扩张出现在2003年,这在张桂宗看来,大规模购地,基于如下理由:
先是对大势判断,“宏观调控其实从去年就逐步开始了。最早是121号文件,后来是国家出台土地公开拍卖,而到8.31大限只是执行政策上更严格。”
“土地政策的严格实际上把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壁垒打开了,因为你能拿到地了。原来拿地的门槛很高,而宏观调控实际加速了全国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只要你对土地有判断,有资金,有操作能力,有品牌,没有障碍就能进入。”
在张桂宗的思路中,顺驰所选择的地区并非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我们没有选择珠三角,而是选择了长三角。在长三角中没有选择浙江和上海市区,而是选择了苏南。因为长三角经济总量非常发达,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好,城市发展又比上海、浙江差一些,所以竞争没有这么激烈,价格也相对便宜。”
“同时顺驰还选择了石家庄、武汉等二线城市,而理由则是这些城市大体上相当于天津3—5前的水平,相当于北京、上海7—9年前的水平。在天津,1994—2004年,顺驰经历了天津市长时间缓慢的发展,到1998年增长高峰,再到2004年又一个增长高峰,由此你会看到一个城市发展的规律。”
然而从各种媒体报道上看却并非如张桂宗所说的“竞争没有这么激烈”。
在苏州金鸡湖东的土地出让时,顺驰拿下了万科觊觎已久的近90公顷的地块。有媒体报道“听说万科有人哭了”。
2003年9月,在竞拍石家庄[2003]009号地(300亩)时,顺驰以最终5.97亿的出价成为“标王”,令出局的河北卓达集团颇为忿忿然,其总裁杨卓舒认为顺驰的竞买扰乱了石家庄的土地秩序,使之出现混乱局面。
但是,对于张桂宗所说的发展规律,胡宗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天津有自然增长的过程,也有政府的举措,比如拆迁,城区改造。那么天津模式就存在一定偶然性,这种模式是否就可以复制呢?”
对此,张桂宗认为:这些二线城市正处在一个工业化发展的阶段,而工业化就会带来人口的汇聚,虽然拆迁的力度不一定如天津这么大,但是存在真实的市场需求。
“宏观调控之后,很多人预计房价会落,但是从我们销售业绩可以看出:6月销售回款5亿,7月销售回款 6.1亿,8月销售回款9.6亿。其中,7—8月确实有新项目开盘,但是并不是一下增长3个多亿。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6、7月的时候,有很多购房者在观望,期待房价下降。但是实际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房价都没有降。而8月的增长就是在说明存在真实的需求。”
为何顺驰置业不上市?
在顺驰的战略构成中,顺驰置业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当谈到此次上市包括的部分时,张桂宗的答复是,此次顺驰置业并不打包上市,理由是想卖一个更好的价钱。
从公开资料中,顺驰并非靠地产开发起家,而是靠房屋中介积累的第一桶金。随着顺驰的发展,顺驰置业也从一家店铺,进而发展到在全国拥有800多家连锁店。同时成为顺驰全国扩张的一颗重要棋子。
顺驰置业是顺驰低成本扩张的一个重要环节。
据顺驰置业内部人士透露:顺驰置业的运营资金基本来自买方定金,由于网点众多,这种资金汇聚起来便是不小的项目,有时可达数千万,而利用这笔资金,顺驰置业便可以不断开店,这与保险公司的某些模式有相同之处。如果说顺驰的地产开发可以用“现金—现金”的模式和销售回款支付土地出让金来解释,那么无法解释顺驰置业的运作资金很可能是顺驰置业无法立刻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顺驰置业的确对顺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概括为:信息收集系统、土地价值判断系统和销售系统。
在张桂宗看来,顺驰置业因为天天面对的是客户,“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房子?需要什么价格的房子?我们从顺驰置业收集的信息都能得到答案。”
同时,由于经营二手房,顺驰置业能从积累的资料中提供某一地区地价走势的基本判断。“买地最难的不是判断现在的价格,也不是过去的价格,而是未来的价格。置业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参考。”
顺驰置业还是顺驰的一个销售手段。“天津有300个连锁店,他们有很多客户资源,他把这些客户资源推荐到我们卖房子的地方,增加成交。这个比率有30%—40%,天津市最高的一个项目达到60%。”
从张桂宗的言谈话语中,显然认为顺驰置业是顺驰一条必不可少的腿。曾靠中介起家的孙宏斌,选择或者被选择担任顺驰置业的董事长是必然的选择。
据说孙宏斌本人曾说,现在顺驰的知名度(不是美誉度)全国第三,第一是德隆系,第二是周正毅。这不过是一句玩笑,顺驰的发展表面看来,与德隆系、周正毅的确有几分神似,但是不要忽略一点,德隆系与周正毅都进入了资本市场,而现在的顺驰仅仅是一家开发商,只要不涉足资本市场,只要手里有房子、有土地,不管怎么调控,严格意义上讲,开发商应该是没有风险的。
曾有人作过如此评论:“资本市场是一个很危险的市场,特别是对有野心、特偏执的人来说,顺驰现在正积极搭建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平台,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张桂宗其人
张桂宗生于1962年,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先后在天津市气象局任工程师、局干部处干部、人事处干部、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等。1996年加入顺驰集团,历任副经理,总经理,现任顺驰集团总裁,集团副董事长,法人代表,集团党委书记。兼任天津市和平区工商联(商会)会长,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协副主席。
采访对象:张桂宗: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汪浩: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财务总监
采 访 人:胡宗良(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企业战略问题专家)
本刊记者:朱雪尘
地 点:天津市睦南道6号
被1000多问题拷问
《英才》:有消息说顺驰上市将会拖延到第四季度,什么原因让顺驰放弃了原定9月上市的计划?
张桂宗:8月26日完成了聆讯,按照联交所内部的安排,就算已经批了。在聆讯之前,联交所给我们提了1000多个问题。推迟的原因是9月市场不太好。汇丰是我们的保荐人,他们的判断,可能第四季度会好一些,中国宏观调控也会明朗一些。
《英才》:“8.31”大限,很多人拿不到地。可你们手中已经有很多地了。
张桂宗:所以没人再说我们土地拿得贵了。中国的土地什么时候降过价?而且政府垄断土地,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紧缺,不可能降下来。
《英才》:控制这么大的盘子,你觉得有没有风险?
张桂宗:我们觉得没有风险,有风险我们就不干了。应该说有分歧就有机会。你像苏州那块地,如果万科也去抢了,一亩抬50万,一下就出去几个亿。
资金的主要来源
《英才》:顺驰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什么?
张桂宗:从资金这块来讲,第一,包括一些自有资金,股东的资金,第二,银行支持,第三,回款。销售回款对于现金流的支持是非常大的。中国的特点是可以预售,我们的发展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是靠销售回款。
《英才》:从北京来看,现房销售有可能成为大家认可和依赖的一个规矩,国外也是这么做的。如果预售取消,那对于顺驰的资金循环会不会产生致命打击?
张桂宗:当你有条件利用时,你就要利用,变了你也得跟着变。中国房地产的特点是你可以预售,预售的钱你可以用,这在国外是不可能的,即使能预售,钱不许你用。但是我认为市场化早晚会走到这一天,所以我们现在也要准备只有现房才能卖,期房不能卖的情况。
管理成本每年4亿
《英才》:你用人是竞争还是委任形式?
张桂宗:委任。
《英才》:有一个说法,你们有一半的人是为了储备的?
张桂宗:没这么多。有四分之一左右是为了储备的。这只在增长最快的去年给今年做的储备。
《英才》:如果是四分之一,那就有2000多人,平均每人成本至少3—4万块钱,需要6000—8000万。而且我研究过很多公司,开始扩张时由于销售规模扩张成本增加不会显现,但是从第二年开始,管理费用,其他成本的压力就会显现。
张桂宗:房地产行业的特点是每个项目独立结算,所以不会你说的情况压力。整个管理费用在3%,大概4个亿左右。我们的认识可能正好相反。现在的成本会越来越降低,最大的成本是对土地的判断对不对;第二个是工程成本,都已经市场化不会离谱;还有就是费用成本,新的团队费用成本高,但总体大概不到3%,可项目少,绝对值肯定会上升。
今年销售120亿
《英才》:这个行业有没有你的榜样?
张桂宗:最推崇两家。长江实业和GE。
《英才》:你们想过像他们一样多元化吗?
张桂宗:现在不会。
《英才》:你认为房地产会有500亿的企业出现吗?
张桂宗:会,肯定会有。我们今年120亿。
《英才》:不是说100亿吗?怎么又提高到120亿了?
张桂宗:谁说的,那是老孙说的。
《英才》:120亿你估计到什么程度?
张桂宗:应该是第一了。
《英才》:今后置业、融创会打包装进去吗?
张桂宗:我们也承诺上市之后要装进去。
“没有什么潜规则”
《英才》:有人说你们突破了潜规则?
张桂宗:没有。最大的突破是在探索市场的真正规则是什么,而不是潜规则,你会发现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按部就班的。
《英才》:万科觉得自己的市场化程度高。和万科比你觉得顺驰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吗?
张桂宗:更高。
《英才》:高在哪儿呢?
张桂宗:授权和管理体系上。万科所有都要总部批,深圳设计的东西全国推广,能说市场化吗?万科已经在学习我们。
《英才》:政府关系呢?
张桂宗:我们差不多。
《英才》:听说顺驰各分公司都有采购的权利,为什么不收归集团一起采购呢?还是你觉得即使集团采购,也不会在价格上争取到更大的优势?
张桂宗:我们的分公司都有十几亿的规模。因为集团是一批人在做,底下是每个都在做。定电梯,他省30%,他省35%,就可以把35%的推广出去。比较明显的监督作用。我们管理上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比较。
《英才》:你的队伍里有很多年轻人,可年轻人的缺点是不专业。
张桂宗:有人20多岁干了100个项目;有人30来岁,就干一件事。你说20岁的不行吗?我们就有20多岁的总经理。一个人的成长,一定让他在干实际事中成长。一个事情,给你1个月解决,谁都能做到,3天解决,难度就自然不一样了。
另外,同样一帮人,到长三角,连管都没管,市长见了,行长也见了,在天津就不行了。为什么?因为在天津都认识我,事无巨细都会找我。我说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出去了就全权,他就代表公司。
配料:顺驰急速扩张的2003
(“掠地”大事记)
1月3—5日,顺驰集团在一个酒店关起门来开了整整三天的会,谁也不准请假;
1月11—26日,顺驰集团内又连续开了6次系列研讨会、17个主题汇报会(据说结果是顺驰人将思想统一到了包括核心价值观、战略思考、战略执行、期望的结果的“行动纲领”上来);
7月20日,在北京昌平金池蟒山会议中心,顺驰开了一个连续达17个小时的会议,全国化战略由此确立;
8月7日,顺驰参与组建的融创集团与天津信托、津报集团组成联合体,一举获得天津奥林匹克中心的配套区开发权,该宗土地占地面积46公顷,成拍价格17.5亿元,超过标底3亿元,成为天津房地产开发史上的超级纪录;
8月8日,顺驰置业进入广州,接着一天同开8家店铺,引发多方关注;
9月19日,经过161轮报价的激烈争夺,顺驰以5.97亿元的高价将石家庄一块竞拍起始价为2.04亿元的地块收入囊中,每亩222万元(含契税)的单价比同等土地20万元的原估价高出了10倍还多,创下了石家庄单宗地价的最高纪录;
9月23日,上海顺驰以近11亿元的价格,取得青浦130多亩土地,每亩土地价格为90万元;
10月,顺驰第一个异地项目——顺驰.林溪乡村别墅在北京正式亮相;双拼别墅、0.42的容积率,开盘价低至6300元/平方米(评论人士说,如果不是顺驰有在天津巨大的发展背景和与首创、联想的合作史,估计很容易将其归类于傻子发展商和非法别墅一类);
10月22日,在苏州工业园区的第二次土地拍卖会上,顺驰以逾6亿的资金,成为当次拍卖会上惟一成功竞拍两块土地的企业;
10月30日,基本确定全国化战略下的组织架构框架,当天宣布集团解散归零。
11月1日,新的集团架构成立,天津地产集团、长三角区域集团、北京置地构成地产系统的三足鼎立;
11月4日,在南京市河西奥体中心运动员村西侧地块的挂牌出让现场会上,南京顺驰以6.53亿元总价拿下总建筑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的两宗地块,并于11月17日下午举行了正式土地签约仪式;
12月8日,在北京市第一次大宗土地拍卖中,北京顺驰以9.05亿的价格取得了大兴黄村卫星城1号地的开发权,折合每亩成本200余万元,高出预期价格一倍多。
文.胡宗良
对于顺驰的的异军突起,业内外给予一定的质疑是十分自然的,但在外界疑虑重重的注视下,顺驰却一如既往地顺风顺水,没有出现大家总以为要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反而渐入佳境。特别是进入9月,顺驰顺利通过了香港联交所严格的聆讯程序,表明顺驰的财务状况是值得信赖的,资金链即将崩溃的怀疑也就不攻自破了。
不久前,笔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顺驰集团。在张桂宗的办公室里,新闻中心傅小姐提供给笔者一份顺驰项目的获奖名单,数目之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对顺驰先前的印象。此后,在笔者参观的顺驰三个天津项目中,每个项目都无例外地设计了水景,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里,比较难得,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顺驰在以往的项目操作中一直有着一份从容与严谨。
关于顺驰,最近还有一个令人关注的新闻。不久前,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赵国雄、和记黄埔总经理佘耀庭在顺驰(中国)董事局主席张桂宗、执行总裁汪浩、顺驰长三角集团董事长闵锋等人的陪同下,考察了顺驰在苏州的项目。能与香港最具实力的地产商合作,表明顺驰已经完成了由剑走偏锋的市场破坏者向主流房地产领导企业的蜕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现在的顺驰无疑是稳定的,成为今年房地产业最耀眼的明星也几乎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此前外界为什么对顺驰有那么多疑虑呢?张桂宗认为,主要因为外界对顺驰不了解,还有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判断与顺驰不一致。事实似乎证明了张的看法。
现在顺驰要面对的也许不是生存问题,顺驰应该考虑的是长期的持续发展。笔者手头有一份资料显示,1994年的“首届中国房地产综合效益百强企业”,在10年后,仅有12%仍然名列百强之中,其他88%已然被淘汰出局。这表明,对于大多数房地产公司而言,成功仅仅是偶然降临的机会罢了。令人担心的是,顺驰战略是建立在宏观经济和房地产行业持续走好的判断上的,从理论上来看,这种判断并不是必然成立的,也具有一定的机会性。
一旦房地产行业不能保持繁荣,甚至被宏观调控拖累,如何维持在高速扩张过程中所形成的高成本的运营体系,可能会成为顺驰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尽管没有获得确切的数据,但可以推测,顺驰运营成本应该是不低的,原因是:一、顺驰的管理团队新人居多,无论多么敬业,缺少经验将会加大成本支出;二、顺驰开发房地产过程中大多数资源是外购的,在超速扩张的过程中,没有理由不增加外购的成本,高价标购土地就是最明显的事实;三、超额储备25%—40%的后备人员,大量增加的办事机构,也会令顺驰破费不少;四、授权经营的模式从管理原理上来说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激励,但经常会增加成本。还有,令顺驰引以自豪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也是以企业的高成长为前提的,一旦企业无法快速发展,怎样激励年轻员工在顺驰“夜总会”里加班加点地工作也会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都要靠房地产行业快速扩张来化解,随着顺驰规模越来越大,随着顺驰走出自己熟悉的天津市场,顺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决不像从10亿发展到40亿阶段时,可以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那么简单,顺驰对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需求将越来越像是对空气的需求一样,更加依赖。不错,房地产行业向好的机率确实很大,充分利用这次机会也没什么不好,但机会毕竟是机会,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顺驰来说,把前景建立在机会上也许还远远不够,顺驰现在要解决的应该是如何超越机会型的战略,成为一个成熟的、能够持续稳定成长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