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产业在走过十年市场化的今天,到了一个大转折的关口。
2003年当央行出台121号文件时,业界哗然、不满、抗议,不过即便最愤怒的地产商也不得不承认,大家之所以显得这么敏感脆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所在的行业是极不成熟的、这个行业中的大多数公司是极不成熟的。政府、央行去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新的土地政策、行业法规、金融政策,可以说是对这个不成熟行业发出的具有趋势意义的警示与规范。此外,海外资本对国内地产业的介入也在对国内哪怕是出类拔萃的地产商提出新的价值估算准则和要求,2003年SOHO中国和复地从海外资本市场无功而返,就在事实上提醒着国内地产商再不可坐井观天、自说自话。
目前全国有3万多家房地产企业,而占有全国市场份额5%以上的大地产商至今尚未出现,称得上是全国性的地产品牌可谓寥寥。这种格局在地产业未来20年总体向好、且规则重修的背景下必然不会久存。地产业的新造山运动就在眼下,地产商们只争朝夕。
作为一本主要关注领袖企业的杂志,《中国企业家》尤其关心的是,谁将成为这场盛宴中胃口最大的、最聪明的饕餮者?它会不会为业界树立新的利润模式、重划竞争的跑道?
这时我们看到了从天津起跑的顺驰。
当下的中国地产界,顺驰造的房子未必是最好的,但它是速度和野心的代名词。如果顺驰在2004年销售回款150亿元的目标如愿以偿,顺驰当年就将超过深圳万科成为中国第一大地产开发商。
如你所知,此前中国地产业最显著的标杆企业是万科,业内业外对万科在产品上的精耕细作、在管理上的规范严谨都称许有加,认定万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地产公司的发展方向。然而以孙宏斌为首的顺驰人虽然口头上仍对万科相当尊重,但是其理念及操作已极大程度地颠覆了万科、乃至业内普遍的发展模式。比如对地产企业规模和速度的强调,比如要求区域公司一定要做当地的老大,比如对现金流至高无上的崇尚,比如对分公司最大程度的放权。
业内外对顺驰这套偏执的扩张之道颇多质疑。“地产狂人”孙宏斌却称,顺驰和大家的分歧来源于各自对宏观、对行业、对自身的判断不一样,他不信未来五年中国地产业出不了一家年销售额500亿的企业,他自认为顺驰就是为此而来,与此同时,他表现出对以往地产界大腕们“清谈”作风的抵触。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顺驰要上市、顺驰要走向全国,顺驰和孙宏斌本人不会像今天这样接近媒体。
有人评价,身处深圳的万科,受香港地产公司的影响比较深,而以任志强、潘石屹、冯仑为首的地产商,则代表了思想大开大阖、站高望远的“京派”作风。如果我们再推而广之来看,扎根河南的建业身上有中原人的厚道坚韧,出身上海的复地则有“海派”的灵活。那么顺驰身上是否带有某种津门色彩?其实,每年都有半年时间呆在美国的孙宏斌,给顺驰更多的赋予是美国的“牛仔”精神。这不单是指顺驰人身上明显洋溢着拓进者的激情,而且指美国公司比如戴尔、沃尔玛是给孙宏斌最大商业智慧的启发者。当《基业长青》等经管书籍还没在国内出中文版时,孙宏斌数年前就已在美国读完原版并将书中的精神像传教士一样带回顺驰;像平衡计分卡等管理方法都是孙自己看书翻译并早于一般地产企业在企业内推行。
如此看来,顺驰决不是一家平庸和流于浮夸的企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顺驰最终会得偿所愿。山西人孙宏斌是个极具企业家精神及天赋的人,20多岁的他在联想表现出的领袖气质和商业才能即已不可掩盖,而最后竟急转直下、锒铛入狱——商业和人生就是这么充满着诡异色彩。如今他花费十年心力做大的顺驰、专注于快速奔跑的顺驰,有没有被某种极小、极偶然因素当场击倒的可能?
孙宏斌在采访中说过一句话,如果顺驰真能成功,那么是时势造就英雄。看来,即便不是顺驰,也会有别的挑战者来改写中国地产业的版图。连京城一位知名地产商都承认,这个产业眼下太需要有创新精神、有闯劲儿的企业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