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头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53%,这个数字几乎让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因为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政府已经在着手控制投资增幅,这个数字表明,政府控制投资增长过快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看来,我们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采取的措施还存在不到位的地方。
1998年,我国启动住房制度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原来高度福利化的住房制度调整为市场化的住房制度。从1998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投资比例快速上升,消费比例逐步下降,一般消费品的价格开始下跌,出现通货紧缩现象。我们认为,这不是时间上的巧合。
住房制度改革改变了城市居民的消费预期。1998年之前,城市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很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998年之后,住房支出占消费的比重迅速上升,这个变化对居民的消费预期产生了重大冲击,住房消费对其他消费的挤出效应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同时推出,进一步降低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意愿。
另一方面,在住房市场化和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投资从1998年开始快速增加,1998年之前,房地产投资的年规模都在3000亿元以下,1998年之后,房地产投资不仅绝对规模逐年增加,增长速度也逐渐加快,到2003年竟然超过了10000亿元。
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引起了相关产业的强烈反应。首先是钢铁、水泥、建材。我国钢铁消费已经连续3年增速超过20%,2003年我国钢铁消费量占到全球总量的27%,其中60%左右被房地产业消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增长,使得能源消耗迅速增加。在2002年以前,我国的电力系数(用电量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之比)一般在1左右,2003年达到了1.67,创历史新高。与之相伴,缺电现象大范围出现。
这一轮房地产投资扩张同1990年代初的房地产投资热有本质的不同,1990年代的房地产开发对象是商业用房,购买对象是非居民;而目前的投资重点是住宅,购买对象是居民,2003年的商品房销售中,个人购买占92.5%,并且商品房销售增长速度超过投资增长速度,商品房的空置率在下降。也就是说,房地产的火爆是以真实需求为基础的,还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投资过热。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要控制房地产业的投资规模是很困难的,而房地产业的投资规模控制不住,钢铁、水泥等所谓“局部过热”行业的投资规模就很难得到控制,整个宏观经济也就很难保持平稳运行。
可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就必须消除住房消费的挤出效应。这又要求政府及时调整住房政策,一方面通过降低土地批租价格、控制房地产商过高利润等措施,促使商品房价格回落;一方面通过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出台廉租房制度等措施,改变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预期,使他们能够放心消费。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走出个别行业投资过猛,通胀因素与通缩因素又同时并存的矛盾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