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建筑在国内已经流行多年,但却远没有减弱的趋势,它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白领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建筑也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比如法国作家雨果就过说:“最伟大的建筑物大半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它们是民族的宝藏,世纪的积累,是人类社会才华不断升华留下来的残渣。总之,它们是一种岩层,每个时代的浪潮都给它们增添冲积土,每一代人都在这座纪念性建筑上铺上他们的一层土,每个人都在它上面放上自己的一块石。”这话讲得有道理,说明建筑也是“与时俱进”的。为了追究建筑的“身外价值”,我们还可拿建筑的两大专业来作比喻。假如说建筑工程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建筑设计涉及的内容则与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追求紧密相关。前者是基础性的,是“经济基础”,它告诫人们时刻不能忘记建筑是实打实的东西,是与国家的经济水平紧密相关的;后者则属于开启人类精神追求领域的“上层建筑”,其作用是要把每一时代人们对生活的感悟融进那一幢幢“冷冰冰”的固体之中,让你能从建筑里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逐渐融入世界大家庭。多元化是当代社会的一大特征,作为社会发展一面镜子的建筑自然也呈现出多样性的面貌。社会需要新的建筑造型和建筑风格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这是我们引进西式建筑的客观基础。 正如中山装曾经是我们的“国服”一样,解放后的建筑发展则深深打上“苏式建筑”的烙印,无论是办公楼、教学楼还是住宅楼,千篇一律的仿古典模式和工业化初期格调不仅令人压抑,也令人生厌。人们之所以对上海外滩、青岛红楼和哈尔滨东正教堂那样的建筑发生浓厚兴趣,实在是因为我们见到的东西太少了。现在大量引进相对还比较陌生的西式建筑,其实正是为了弥补多样性稀缺的不足。这也许是我们需要引进西式建筑的主观基础。 中式建筑当然也美,如北方城市的严整端方和南方城市的迂回曲折,如北京故宫的雄伟和苏州园林的清秀等。但说到民用建筑,它其实已有了许多跟不上时代的地方。首先中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的民族,旧封建的东西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民用建筑;其次中国长期以来是农业国度,工业文明只在诸如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大城市出现过,人们对于现代化条件下的住宅知之不多,传统民居基本上属于前工业文明时代。 建筑随环境而存在,这个环境不是指中国与外国不同的环境,主要是指中国现在与过去不同的环境。我们与世界正日益一体化,中国与世界的发展逐渐在同步,大家的生活理念开始在同一个层次上发生交流,人们的生活观开始走上了融合的道路。这种潮流反映在建筑上,必然是越来越多的西式建筑走进我们身边。这不能叫西化,严格地说是我们越来越现代化。 从技术的角度讲,西式建筑的优点在于:其一、外形设计多姿多彩。一个好的建筑外部形式不仅要同内部空间相吻合,还要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在不断扩大改革开放的今天,与现代化城市相匹配的住宅建筑应该是具有现代语言信息的建筑形式,目前的“直接引进”方式是一个最便当的手段。其二、建筑的内部构造讲究以人为本。住宅是供人居住和休息的场所,满足个人不断丰富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西式建筑高度强调人的私密性和舒适性,在内部空间的分割和设计上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仿效借鉴的。最后,西式建筑在内外空间融合、对比和穿插方面做得较好,建筑的整体效果比较理想。 至此,我认为席卷大江南北的“欧陆风”是正常的,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不必大惊小怪。欧陆风格没有错,“概念”本身也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也是这个概念有时给人弄糟蹋了。某些开发商其实并不懂什么是欧陆风格,以为只要用点类似于柱式、拱券之类的建筑元素就可以炒作,全然不知欧陆风格的建筑应是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一个系统的语言符号展示,其结果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当然,住宅建筑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力求吸取传统建筑精神,在建筑的营造上利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创新设计,使建筑既和谐于环境又充满时代气息。但目前要做到这一点还不容易,至少还不能大规模做到,所以只能是先模仿,在模仿中探索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