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隧道化生存 轨道交通与房产收益相结合
我们开始习惯经常在地下隧道里往来。面对上海市远景轨道交通网络图,我们发现在状如蛛网般的隧道里穿梭的日子不会太远了,这有点像忍者神龟的管道生活。
今后10年里,上海将铺就311公里的轨道交通线;今后30年里,会有770公里。这是权威部门11月9日透露的最新数据。尽管上述线路有多少比例是“走地下的”并未公布,但考虑到城市空间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等因素,估计地下的比例不会太低。 地下隧道离我们已经很近了,包括它的神秘技术。在吴江路的小饭馆里,我们时常能感受到地下铁的驶过,列车在和我们的脚底摩擦,曾经局囿于专家学者范围内的“上海修建地铁是否等同于豆腐里打洞”的争论变得只隔着一层地表;有关M4线的报道剥开了上海的地质状况和地铁修建技术,其正面意义就是一次知识普及;现在相关权威部门公开地召集世界顶级学者研讨隧道工程,并将筹备地铁、隧道工程的博物馆,公示于普通百姓,“在以前,开挖隧道曾是一项高度机密的工作,如同人防工程,对外公示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国祥对记者说。 记者:专家们似乎越来越想把我们引入隧道里生活,就好像《黑客帝国》里的锡安城民们那样。参加上海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的一位业内人士说,他感受到一些新鲜的东西,他在会上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的报告,钱七虎提出了要在中国特大城市里建设地下高速路的构想。 杨国祥:高架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环境,噪音、废气被抬升到城市的上空,成了浮动的杀手,使整个城市更加混凝土化……有些西方国家已经在考虑拆除高架,钱七虎院士建议说,政府应该控制高架道路的建设了,代之以地下的高速路,这比地铁更加节约成本——因为它省去了站台,降低了运营管理的开支。 记者:这些理想化的构架似乎要把一个城市“掏空”,接下来,很现实的问题是,上海的高压缩性、高含水量的软土层能否承受如此之重? 杨国祥:这在专家看来,早已不是问题了,倒是地铁附近的建筑物,对地基产生了附加负载,而且对地铁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完全依照《地铁保护法》,进行合理规划是很多专家认同的“利用地下资源先行条件”。 上海的软土层虽差,但也能承载8吨的重量。形象地说,单体开采出来的土方要比在此空间里添加的东西重得多,因此对隧道下面的地层没有压力;另外我们采用盾构法,等于在地下搭建一个混凝土的框架,对地表也有支撑作用。 经过长达8年的试验之后,1990年上海采用了盾构法修建第一条地铁,开创了国内的先河。所谓的盾构就是在松软地层中修建隧道的专门机具,它也是开挖过程中临时支撑地表的工具,施工人员在掩体里操作,比较安全。它的优越性在上海的两条地铁建成后完全显现出来。 当然,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地铁蛛网式地交错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 记者:前段时间上海已经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双圆盾构技术,据说,以后上海的地下铁都将采用这种手段开挖,这是否意味着成本将更为高昂? 杨国祥:规划中的轨道交通线要穿越管线最为复杂、地层最为不利的老杨浦地区,这里的覆土比较浅,全线40%为浅覆土层。考虑到这些因素,市里同意隧道股份公司在黄兴绿地站——翔殷路站——嫩江路站——开鲁路站区间内进行双圆盾构的试点工程。 双圆盾构一次掘进,能形成两条隧道,同步完成土方输出、隧道管片拼装、隧道内路面浇铸等工序,与普通的单圆盾构相比,施工效率肯定显著提高,土体的创伤面积及出土量也大为减少,地铁车站的体量也可以缩小,节约了地下空间资源,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 另外,双圆隧道在两条隧道相交处,每1.2米的距离中就自然形成一个48厘米的 通道,正好能容纳一个成年人通过。一旦隧道中遭遇火警等险情,人员逃生和救助变得极为便利,隧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不过,这种设备和技术是否能真正落户上海,就要看这段2688米的试点工程是否成功,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日本掌握双圆盾构的施工技术。上海隧道股份虽然进行了长达5年的试验,但都停留在软课题的研究,并无模拟工程试验的经历。 这次试点,隧道公司和日本大丰建设株式会社组建了承包联营体。从目前的工程进展看,盾构平均每天推进10米左右,隧道已经推进了500多米,而且施工质量已经超过日方。上海地铁1号线建设时,每台盾构平均每天前进3米;2号线的建设速度是7——8米。 在随后的轨道交通6号线民生路站和源深路站标段工程中,隧道公司的双圆盾构方案再次中标(中标价为1.2555亿元)。 记者:在这次研讨会上,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修复方案颇受人关注,最终方案会是什么? 杨国祥:修复方案在没有论证完毕的情况下,作任何分析和判断都为时尚早,是否有线路调整,也要视最终方案,如果原位修复,就不存在调整问题了。修复方案要经过两轮的论证,第一轮在市里专家范围内,第二轮在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进行,估计,方案在这个月里就会有些眉目。 记者:根据先前计划,轨道4号线将在2005年实现试通车,现在工程进度是否会延期? 杨国祥:4号线全长22.032公里,将与3号线西部线路结成环,是上海轨道交通系统中唯一的城市环线,也是一条“换乘中心线”。考虑到缓解上海交通的因素,4号线将会如期通车,但会用暂时封闭式的环形线路代替完全开放贯通式的环线。 记者:相关资料显示,地铁的造价平均为每公里3亿元左右,相当高昂,直接导致了地铁全行业的亏损,经过8年的实践,现在的造价是否有所控制? 杨国祥:现在全国的地铁项目遍地开花,竞争相当激烈,造价已经成了非常敏感的话题。(据了解,希望地铁网络化、正在施工和准备上报立项的城市已经超过了20个,正在修建的地铁项目投资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再加上准备修建的,总投资额将超过2000亿元。)地铁历来是亏本的(除了香港之外),并不只是上海一地,它本身是市政配套工程,解决市民的出行问题应该放在首位,如果一味追求盈利,降低造价,市场就难以规范,对建筑施工企业会造成影响,势必难以保证质量,这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记者:香港地铁的盈利是建立在和房地产联动的基础上,而且采用的是倒算法,先制定盈利目标,然后调整票价。 杨国祥:这种盈利方式未必适用在其他城市,如果和地产收益结合,就要事先做好全面的规划,我们现在正着手一些枢纽站的规划设计,依靠技术手段将枢纽站建成地下综合城,赋予它商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