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城镇化水平非常发达,因而城市也就特别多。不过美国城市的地位和我们的理解略有不同,它包括的范围只局限到市区的边缘。城市(city)只是县(county)的一部分;城市有属于自己的政府,管辖市区以内的区域。县也有自己单独的行政机构,负责市区以外的那部分地区。美国的人口分布与中国也大不一样。绝大多数人居住在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里。因为美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很高,只需要较少的人务农,居住在乡村的人自然就少了。
在美国,约占人口60%的中产阶级拥有自己的住房,包括独门独户的小楼房、半边楼、公寓套房等。对于大多数城里人来说,理想的住处环境是他们所在城市的郊区,或者离城市更远处的乡间。这样的居住选择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有方便的公共交通设施和私人交通作保障。大部分家庭至少拥有两辆汽车,74%的美国人乘坐小汽车上下班。
可以把美国现在的居住潮流称之为“郊区化”。但不要忘记其前提条件除了经济实力外,更重要的是日常上下班的交通已不成为问题。
一个城市最醒目的是闹市区(Inner city),也即该城市较古老的、聚集人群较稠密的繁华区域。以往这些地方是房地产的黄金地带,现在不同了,拥有一定资产的中产阶级对这里已经丧失了兴趣,正在逐步撤离,专家们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城市的“空心化”。接下来很自然的,在今日的美国,郊区的一些学校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教学质量均比城里的学校要好得多。能够居住在郊区的,基本上都是白领阶层以上的人士。由于有较为坚强的经济基础做支撑,他们置业的标准都不低。比如说在离城里半个小时路程的郊区买一栋房子,四个卧室,一个客厅,客厅里铺有地毯,有两个可走入的大壁橱,一个餐厅,一个大厨房,三个卫生间,一个大花园。这样的情况很正常。
至于百万富翁或亿万富翁的住宅,则又是“郊区化”当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房子可以是这个样子的:三层楼,一部电梯。大餐厅能坐下40人,房子里有一个热水游泳池,房子周围有几英亩到几十英亩的地产,花园里种植各种各样的花草,拥有三辆甚至五辆轿车的车房等等。
市区内的住房则以公寓为主。公寓分高层公寓和低层公寓。高层公寓可以达到二、三十层,外加顶楼房屋。公寓可以带家具,也可以不带家具。公寓楼大都安装有中央空调和供暖设备,房客有停车位置。楼内房间的格局分为一卧室、两卧室和三卧室不等。一个房间、一个浴室、一个厨房的经济型小公寓月租不算太贵,大约在200美元左右。
成年有收入的人大都居住在公寓,那么大学生住哪里?大学生也住公寓,只是相对更简单一些而已。在学生村有经济型、一居室和两居室的公寓,供家庭经济背景不同的学生选择。顺便说一下教师的住房,一般是由学校提供,大部分不带家具。
此外,美国人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移动居住方式:汽车房子。美国人喜欢旅游,无论是退休的老年人还是在职职员(他们在夏天通常有两到三个星期的假期),每年都要出去走走。有的人到国外寻找异域风情,更多的人则是在国内转悠。居住地在山区的,最受欢迎的度假地是海滨,享受诸如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这些地方的夏日阳光;如果是海滨地区的居民,那么最佳去处则是山区,比如说到冬季的佛蒙特寻找“原弛腊象”的感觉。
开房车是一种国内旅行的好办法。几乎所有保证生活舒适的东西都可以弄进车里头:浴室、床、家具、冰箱、炉子、微波炉。现在大部分房车甚至连电视也有了。开上房车,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想停多久就停多久,惬意无比,十分符合美国人天生热爱自由的性格。
许多退休夫妇都有房车,这在美国的西部尤其如此。他们一般是春天、夏天住在家里,秋天一到,他们就钻进房车,开向温暖气候地带过冬。有人把这些人叫做“雪鹉”(snow birds),因为他们像雪鹉一样,冬天一来便向南方迁移。
以上说的是住房,但居住不等于住房,其中的差别在于住房不包括居住的一项重要内容 —— 邻里之间的交流。这就自然引出“社区”概念来。
人一方面当然要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但另一方面,人还要追求精神世界的安慰,这后一点对于退休的老年人更是如此。
社区组织的义务工作在美国是一件十分受欢迎的事情。退休后的老年人感到做点义务工作很有益处,反而是整天呆在家里并不愉快,因为家庭里缺少以前在工作场所的那种人际交流。所以他们乐意奉献出时间和精力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流行的义务工作领域包括:医院、为其他老年人服务、学校、帮助穷人的非赢利性机构、少年体育活动项目、少年组织、学校董事会以及许多其他社区组织等等。
社区还经常举办地方艺术节,大小社区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和其他各种服务措施,这些对工作繁忙的成年人和青少年也都是很有益处的。
看来美国人在居住方面还是蛮有情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