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土地的地方都能够盖房子。这句话有点类似日本有名的汽车广告“车道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然而只有在城市里盖房子才称得上是搞房地产,乡村里盖房子不能这么叫。为什么?因为房地产是和城市的聚集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二十多年,房地产也跟着完成了从“遮风避雨型”、“基本需求型”到“小康居住型”的三级跳,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全方位步入市场营销阶段。
既然是营销,那就要投消费者之所好。时下房地产策划高手们基本都会说“人,诗意地栖居”,词句设计得很诱人,但也很玄妙,理解起来似乎有点飘忽不定。
要真正悟透此话的玄机,我想还得从解剖城市的“心灵”开始。
你对城市有感觉吗?肯定有!只要是活动在城市里的人都有!每个“城里人”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着城市,所有单个人的鲜活经验集合到一起,再沉淀下来,就形成了城市的综合印象,犹如一幅印象派大师的绘画。
然而光满足于经验还不够。要了解城市,还应该对城市的感性印象进行细化、过滤和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一个理性的画面。
对于久居现代城市的人来讲,他们时常会流露出一种对乡村野外特殊的向往,似乎只有田野的深处才可以安详自如地舒展自己受压迫的身躯。
这种不同的感觉不禁使人想到了钱钟书先生关于婚姻的围城比喻。不说也罢,还是让我们追寻一下城市的历史吧。
和农村相比,城市只能算是个晚辈。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出于经济交往的需要,首先诞生了自由贸易市场。这种市场一开始是飘忽不定的,久而久之便固定在一个地方,城市就是在自由市场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
城市的形成是自发的,但随后的发展则往往是按照预先制订好的规划建设的,比如说长方形的街区设计给商业活动和政治控制提高了方便。随着岁月的消逝,不合适的建筑和布局最终被淘汰,经得起考验的则被保留了下来,逐渐产生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那些古老城市。
工业文明的到来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变得益发重要起来。作为社会机体的核心,城市是社会生活中最有活力的地方。科技进步不仅以人们想象不到的方式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也改变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
然而,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乐趣的同时,又十分无奈地发现,城市还有其另外的一面:站在高楼顶部放眼望去,视野所到之处多是混凝土和沥青;汽油味混合着灰尘弥漫在大小街道的上空;在出租车、公交车和各类卡车的喧嚣声中,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夹缝之间,步频匆匆的行人经常被一团挥之不去的压抑心态所笼罩,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正常的人格似乎分裂开来。日子一久,对城市的厌恶之情自然便产生了。
虽然这不是城市自身的过错,受谴责的应该是传统工业文明思维模式下的城市发展战略。但城市毕竟忽视了人的感觉,它似乎考虑了一切因素,却偏偏遗漏了人自己。结果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一种逼真的布景,一种身临其境的假象,而不是满足人类真正需要的真实环境。这就如同人们见到的绝大多数好莱坞消遣影片一样,影片中所有的布景、服装以及表面细节的东西都是彻底现实主义的,但人物角色的性格却是空洞无物的。由于缺少了人性,再“真实”的场景也是不可信。
虚假的环境是束缚心灵的!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充其量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没有内容的外表,而不能满足我们真正安居乐业的愿望。看看过去的小区吧,所有的房屋外型和内部布局几乎完全一样,住宅之间又没有什么联系,小区同周围的景色、地区、历史或居住人的性格也没有什么关系,这能让人心理满意吗?
于是新的一代"房客们“开始追求真实的环境。“以人为本”也好,“回归自然”也好,这些营销概念之所以能够直指人心和扣人心扉,就在于它们所叙述、所描绘的场景使人们感到这是一个真实的环境,是一个非外化的、可以既安身又安心的环境。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参数就是城市化,在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主要寄居地的情况下,人们希望它是一个真实的环境,是我们的好朋友、好邻居,以便让所有辛勤劳作的人们在其中可以“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