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捷达2006年马上大幅降价,要不就先别买了。”在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一位女士对男友说。
“捷达现在已经跌破8万元了,还能降价买它当然最合适了。”听了女朋友的建议,本来想拿下那辆白色的捷达伙伴的先生又拿不定主意了,“不知会不会向传说的那样能降到6万元,总觉得有点玄”,尽管如此,这位先生还是摇摇头带着女朋友走了,留下了那个汽车销售员一脸的无奈。
也不知什么时候,捷达将大幅度降价的消息在车市不胫而走。“一听说捷达要降到6万元,消费者都既惊讶又兴奋,尽管半信半疑但持币待购的消费者还是多了。一时间捷达竟然卖不动了,同时一些比捷达档次低的车也受到了影响。
“连续三天了,我一辆车都没卖出去。”一位捷达的经销商苦笑着说。
“捷达要降到6万元”——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汽车业内炸开了!一切都源于一个叫苏伟铭的39岁的中年男人,也就是一汽-大众从2006年1月1日起的销售公司新任总经理。 苏伟铭的高着:价格屠刀将砍多深? 2005年12月12日,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在一汽-大众召开的董事会上宣布:一汽—大众公司经管会成员换届。其中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一汽集团决定聘用大众中国的执行副总裁苏伟铭代表一汽集团出任一汽-大众的商务副总兼销售总经理。
而关于“捷达将降至6万元”的说法,也正是从这一信息的公布开始的。而苏伟铭,这个39岁的新加坡男人,立即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位当年的戴-克中国副总裁,曾兼任北京吉普销售总经理并一年实现三年扭亏为盈目标的营销专家,将如何带领一汽-大众翻身呢?
在2006年新款车上市前,厂家尚有3个月左右的旧款车促销期,而对一汽-大众而言,无论是在短期内压缩旧车型库存,还是抢占新车型的占有率,再祭价格屠刀都将是不二选择。
因此,苏伟铭的上任用意明显,他在汽车界是有名的“快刀手”,他上任后将利用今年最后一波大潮,大刀阔斧地清理库存,拿回现金流。苏伟铭的理念正是尽一切办法把车卖出去,同时扩大新车的占有率,“库存期要降到30天以下,库存总量要减少5万辆,压缩产品从出厂到交给消费者的这段时间”。
那么,苏伟铭的价格屠刀将砍多深呢?是否如目前业界疯传的那样,捷达将降到6万元呢?2005年12月21日,记者向一汽-大众进行求证。得到的答复是“新的领导班子目前还没正式上任,要等到2006年1月1日以后才能知晓。”,但对方同时也表示:不光是捷达,甚至其他车型也肯定会降价,但降幅多少现在不好说。
尽管一汽-大众方面对此讳莫如深,但是从一汽-大众目前的市场表现和苏伟铭的背景推断:这位身兼二职的老总上任后肯定会有大动作。以一汽-大众目前如此糟糕的业绩,如果不拿出一些大手笔的动作,将很难扭转危局。 身兼二职背后:德方夺得销售权?
很多人都认为苏伟铭出任一汽-大众销售总经理后将不再担任大众中国副总裁,但是大众中国公关总监杨美虹向媒体宣布:苏伟铭还将担任大众中国的执行副总裁。
苏伟铭同时受聘于中德两方,这种现象在中国汽车界还是第一次。对此,杨美虹的解释是:“这是为了一汽-大众的发展,大众中国同意了这样的做法。”而苏伟铭身兼两职,换一种说法就是“大众集团派他的中国区高管直接到合资企业执掌销售大权”。
2005年12月22日,记者采访了吉林省国资委一位知情人士,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指出,销售掌控权一直是德方与中方合作伙伴争夺的焦点,并且中方已经屡屡让步了。德方目前已经把加强对合资企业的渗透作为其中国复兴计划的一个内容,阻止不断下滑的市场份额。
这从一汽-大众新一届“经管会”的构成中可见一斑。一直以来,“经管会”的核心三人组中都是中方两人,总经理由中方担任,两个副总经理中德各一位,中方主管销售,德方主管财务,而这届“经管会”销售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让位给了德方。对此,一汽集团方面只是明确表示,苏伟铭是一汽集团聘用的高级管理人员,是中方第一副总经理。 一汽-大众衰落:谁酿下的苦酒?
市场竞争,优胜劣汰。高层换血是企业危急时刻最常用的手段,但是却有必要找一找造成危机的根源,否则换血之后仍难扭转危局。一汽-大众近两年业绩下滑,并不是上届管理者经营失误造成的。一汽集团也称,“此次人员调整是经管会的正常换届。”
对一汽-大众来说,德国大众的中国战略对公司来说影响巨大,然而大众集团恰恰没有看到中国市场刚刚步入轿车时代,上海大众没有将重点放在引导消费者需求层面,而是将更多的宣讲放在了对汽车技术上。德国人“思维缜密,作决策比较慢”的特点决定其市场反应机制异常迟钝,即便降价如此重大的举措在市场部门作出规划,到实际执行,需要经过的审批恐非市场所能承受。“合资双方领导在促销文件上签完一圈儿字的时候,降价时机已经过去了。”一汽-大众一位经销商抱怨说。
另外,车型上的单薄也是一汽-大众竞争乏力的重要因素。主要还在于大众方面在华战略的犹疑不决。这一切,都不是合资公司的高管所能左右的,如果德国大众不调整战略,就算通过降价刺激了销量,但长远的发展也难以为继。
德国大众在中国战略的失误责任需要有人来承担,合资公司的高管就成了替罪羊,类似一汽-大众现在管理层的变化也许会越来越频繁。
本文由 《汽车观察》 授权博锐刊载,如需转载请与 《汽车观察》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