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油价连创新高,给世界汽车业蒙上了阴影,更给了中国汽车业继续陷入低迷的理由。上个世纪70年代曾在欧美等国家出现的汽车业衰退会在中国上演吗?
石油危机曾击溃世界汽车业
世界汽车业有史以来的两次衰退,主导因素都是石油危机。让我们以美国为例来看看石油危机对汽车业的影响。1973年爆发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上涨近5倍,最高近34美元/桶,美国汽车产量(过滤季节性因素折合成年)1974、1975年连续两年下滑,同比分别下降19%、9%。1979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原油价格上涨近2倍,最高近37美元/桶,美国汽车产量1979-1981年连续三年低迷,同比分别下降12%、30%、0.01%。经测算,1973年10月到2004年6月间,美国汽车产量与原油价格负相关,其值达到-0.42。
石油危机从两个方面影响汽车产量。一条途径是:石油危机出现,汽车燃油价格上涨,用车成本上升,汽车销量下降,汽车产量下降;另一条途径是:石油危机出现,宏观经济减速,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汽车销量下降,汽车产量下降。经测算,1977年1月到2004年8月间,美国汽车产量与消费者信心指数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58。
两次石油危机后,油价的逐步回落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燃油环境。这时,不再是石油工业制约汽车工业的发展,而是汽车工业的发展影响石油的产量。到了今天,形势再一次逆转了。
中国汽车业难逃伤害
现在,我们将目光转回中国:2004年,发改委已三次上调油品价格,汽、柴油零售价格相应上扬。我们注意到,3月31日,汽油零售价上调,平均涨幅8%左右;5月19日,柴油零售价上调,平均涨幅8%左右;8月25日,汽、柴油零售价双双上调,平均涨幅6%。至此,汽、柴油价格年内平均涨幅14%左右,创下4年新高。
目前,消费者对汽、柴油价格的上涨只是感到“长安米贵”,但依然需要消费。因此,短期内对中国汽车消费的负面影响相对有限。
但如果出现长期高油价,专家预测,中国汽车业将迎来低谷,私车消费萎缩难以避免,而开征燃油税(取代目前的养路费)及推广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根本出路是寻找新能源
综合来看,世界汽车发展对燃油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二是汽车新能源的开发进程。
目前汽车新能源的开发进程有三种方向:西欧大力发展轿车柴油化,目前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阶段;美国研究氢动力,尚未实现产业化;日本发展混合动力,已开始小规模产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厂商大规模进军美国汽车业并取得成功,是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美国消费者空前关注油耗的情况下取得的。这意味着,高油价将推动汽车业加快技术进步及产品更新换代;而汽车新能源进程加快将使石油危机对汽车业冲击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