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汽车金融在国外是作为促销手段最先出现的,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才逐渐独立出来成为汽车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在中国,汽车金融公司作为一种新兴业态似乎正在“重演历史”。“在中国特殊国情和相关政策限制下,汽车金融基本是无利可图的,新设立的外资汽车金融公司至多只肩负着促进汽车销售的使命而已。”业内人士如是说。
容与不进
“个人信用缺失、没有本土放贷经验,难以把握中国市场的风险,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在中国正遭遇前端劣势。” 美国TransUnion信用局决策产品部大中华区首席顾问涂志云在一次小范围内的汽车金融研讨会上的发言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同。
亚飞集团董事长郭基元认为,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在风险控制方面有很强的经验和很高的技术。但由于中国个人信息体系不健全,外资汽车金融公司风险控制的“法宝”在中国“失灵了”。因个人信用缺位,目前中国汽车贷款中约有30%违约还款,10%的汽车贷款难以收回,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在车贷险上是亏本经营的。
在《汽车金融管理办法》出台后,抢先亮相的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和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在8月份先后推出了各自的金融产品。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开始有意回避国内最难做的个人汽车信贷业务,主要为旗下汽车经销商提供融资解决方案。大众汽车金融则推出一项名叫“百龙信贷”的产品,免去银行通过经销商放贷的一些服务费用,但提高了购车贷款利率,其贷款利率比目前商业银行要高出20%。
“大众汽车金融的这种做法难以调动汽车经销商的积极性。其提高贷款利率的做法也让消费者在总体支出上高于银行贷款。而且这项产品在个人风险控制问题上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到目前为止,大众汽车金融的个人客户依旧很少。”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取经路长
国外汽车金融公司针对个人汽车贷款操作一般要先后经历四个流程:确认潜在客户;进行新客户审批;对已有客户进行管理;以及针对产生的坏账进行催收。
“在中国金融环境下,对那些刚刚成立的外资汽车金融公司而言,对新客户敢不敢审批是最棘手的事情。因为他们没有这些客户的个人信用数据积累,无法对他们做出相应评估。”涂志云认为。
上海大众政策研究室杜亦兵在谈到新实施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时指出:“目前国内严重缺乏个人信用管理体系,而一些由单位列出的个人收入证明往往夸大了借款人的收入水平,使金融公司对个人资信等级无法进行评估。”“这样造成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大单不敢做,小单不解渴’的局面。要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汽车金融机构必须要有自己的数据积累。但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长行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衣同波如是表示。
除此之外,在化解风险和风险处置等方面外资汽车金融公司仍然存在诸多困难。比如大众汽车金融公司在北京的办事处,只有十几位工作人员,根本没有办法和客户一一接触,而政策又不允许其设立分支机构。由于人力物力方面的限制,汽车金融公司在客户关系上很难跟进。有汽车金融公司委托经销商来操作,但在经销商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指望他们保证质量。
战略抉择
外资汽车金融机构在中国已经潜伏多年,这些困难恐怕早已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他们很清楚在中国汽车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2004年上半年,福特汽车几乎所有的利润都来自福特金融公司,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利润也占据了通用汽车利润总额50%以上。“福特汽车的产量在下降,但是其利润率却在上升,原因是厂商的盈利模式主要靠为消费者提供交通解决方案而非单纯的依赖产品。汽车金融是汽车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经之路。”一家正准备申请汽车金融公司的内资机构如此表示。
衣同波认为,国内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汽车产品本身利润在不断下滑,汽车金融将是下一个利润重点。“国内新成立的一些外资汽车金融公司现在正积极地与国内一些汽车信贷公司接洽,商讨有关建立客户个人信用数据等方面的合作事宜。”据涂志云透露,外资汽车金融公司正在想尽一切方法尽快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