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于客车制造业无疑是严冬的到来。交通运输行业和旅游行业面临首当其冲的冲击,客车市场需求急剧缩减,从而使客车制造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在疫情面前,各个企业在尽最大努力挽救局势,不少企业针对非典的传染性围绕客车的通风、消毒进行产品结构及配置的更改,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充其量只能算是 “亡羊补牢”。其实,空调车的换气量不足已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但由于以往没有出现非典这样特殊的非常时期,所以没有引起客车主机厂的重视。客车企业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在某种意义上应该说,感谢SARS这段日子,它使中国客车业体会到了“危机”的真正含义。危机管理,应该成为中国客车业直面的话题。
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采取的行动。一般包括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危机后重建三个方面。 对于客车企业来讲,危机是时时刻刻存在的,从长治客运公司的集体退车,到并州客运的投诉索赔,再到萍乡长运车主的四处奔告,都是客车企业意想不到的危机,却又是存在时间较长的危机,只是由于没有适合的环境而没有表现出来。目前,客车业还存在很多发展的瓶颈
首先是车辆安全性能。目前,国内客车设计生产中虽然安全意识已经有了提高,但是,真正的安全性能有待提高。国家交通部门的事故报告更是触目惊心,客车运营安全性需要提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上。有的企业12米的高二级大客车售价只有40万元,这么一点钱既要买底盘,还要做车身,再加装一个空调,还要产生利润,那么客车的安全性能在如此价位下如何保证?
其次车内环境污染。目前,车内空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新车的气味主要源于甲醛和苯,甲醛主要来源于坐垫、座套、内饰,苯主要源于黏结剂。但这一问题没有引起业内的重视,否则也不会出现今年3月的上海商用车展上有些新车车内环境污染使人流泪的事件。在国家相应法规没有出台前,客车生产厂家应该有这个危机意识。否则,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这将成为国内客车另一个非典型事件。
设计上存在严重的“闭门造车”现象
有的设计人员只是埋头设计,从不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所以才会出现由于动力不足80万元的客车跑不了高速公路的情况。
如何预防危机的发生,是客车企业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危急发生之后,如何善后是对企业管理的严峻考验。
建立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公司应该有专门的部门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表象进行严密的监测,及时掌握企业危机发生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对监测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分析,对未来企业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危机预案,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减少损失,使得危机管理制度化。
客车企业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部件供应商存在不可替代性。比如底盘,很多企业的底盘属于外购,如果某种畅销车型由于底盘供应问题可能导致车辆无法按时供货,而国家标准规定换底盘必须上目录。所以,对于零部件供应建立危机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当年的手机业就有这样的情况,诺基亚和爱立信同时由于芯片厂火灾面临芯片供应危机,由于诺基亚平时定期审查产品供应链,使得其最快选择了新的供应商从而使产品供应受到的影响很小。相比之下,爱立信由于这场火灾零部件供应受挫使手机生产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当年亏损17亿元。
危机发生后的善后处理
危机发生后,应该如何善后?做得好,危机就转化为机会,做得不好,就酿成了真正的危机。
公司必须具有一整套成熟的制度化、系统化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些流程正常时期不起作用,一旦危机发生就要及时启动并有效运转。比如说售后维修方面,世上没有不坏的东西,国际上经常有名车回招发生,关键是如何应对,做得好,不但不会发生意外,还会增强企业的品牌效应。
危机处理后的反思
危机发生了,处理了,之后应该学到一些东西。比如,此次非典事件中各厂家在空调车内采用了改推拉窗的办法,可以应一时之急。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雨季时防非典和防进雨无法两全怎么办?在每一次危机发生后,应该反思如何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这是最重要的。 非典疫情即将过去,但非典带给客车界的思考值得深思:危机管理,中国客车业应该直面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