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无处不在的工作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致命自我质疑,29岁美丽聪慧的海归林娜,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文/本刊记者曹朝霞
9点到10点,开会,汇报工作、策划活动、分解任务、倾听下属反馈意见;10点到12点,与客户、媒体及行业专家交流;下午1点到6点,写公关活动方案、整体把控实施项目;晚上8点到10点,组织客户或媒体晚宴;11点到凌晨,思考第2天的工作……
以上是我最普通的一天,不包括突如其来的临时事件和公关危机处理。工作充实、人脉丰富、薪金丰厚、老板赏识,或许是对一个29岁女性公关总监事业的最大肯定,然而,正是这众多因素把我推入了一个进退不能的怪圈,我越成功,越觉得弄丢了自己,看不清自己真实的面目。
“三陪”工作无尽头
我们那家科技公司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注册资金也不少,但整个行业现状就是这样,陪酒、陪唱、陪聊,构成了我工作的主体。我在英国学习了三年传媒,回国发现全无用场,到实践中就变了味。虽然工作并不排斥专业水准,也需要高质量的策划案和敏锐的行业触角,但仍敌不过“三陪”直接和显著的效果。
我的性格是开朗、外向型的,相貌还算清秀吧,从小就交一大帮朋友,报考专业和工作职业都是自己的意向,与客户、媒体、政府、协会打交道从来不憷头。四年前我参加工作时还兴奋地跃跃欲试,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但渐渐地,日复一日的“声色犬马”生活使我觉得疲惫不堪,感觉自己失去了自我,成为客户和老板的陪衬、不可或缺的“嫁衣裳”。
“公关就是请客吃饭拉关系”,作为在国内远远没有走上成熟的行业中的公关人,即使是科班出身的英才,也无法摆脱这个无奈的“工作定位”,背负着公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我是公关总监,既要“运筹帷幄”,又要像普通公关人员那样冲锋陷阵。为了维系客户关系,想方设法出策划,尽量想出新颖、富有特色的交流方式,比如与媒体沟通,除了传统的发布会、答谢会等会议形式,从去年我们开始尝试郊区旅游、采摘等户外活动;客户更是不敢怠慢,钱柜、酒吧、迪厅、健身俱乐部轮番陪伴,十月份我遭遇了一个特有激情的大客户,你说喜欢什么不好,这个胖胖的家伙偏偏喜欢攀岩和蹦级!陪伴一旁的我,勇气和耐心都受到了极大“摧残”。
充电时间无几
一个公关人的职业生涯有多长?当工作几年之后,你一定会思索自己在这个行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是继续前进,还是改弦更张。
美国有50岁的节目主持人,60岁的销售员和70岁的司机,中国的公关业却仍然脱不了青春饭。我想一定有很多和我同病相怜的兄妹们,在公关行业有了一定的从业经验,工作比较顺手,也得到了老板的认可和较高的职位,但是,下一步如何走?
三十岁正残酷地逼近,而多年的“陪衬”生涯,使我几乎失去了独立的自我。虽然公司实行8小时工作制,但“夜总会”(总是开会到晚上)是家常便饭,与客户们吃吃喝喝更多安排在晚上;我的手机24小时开着,随时准备聆听和迎接各种突发事件;MSN和QQ上,绝大部分是工作关系结识的朋友,纯“私人”朋友少得可怜……这一切,不仅使我失去了太多与亲友聚会的机会,更可怕的是失去了充电、学习的时间!专业书籍早已蒙尘,即使看到比较好的杂志和报纸,第一个念头就是它的读者群、影响力,是否与公司产品定位相符?派谁去联络杂志编辑?……典型的职业病!
有文章这样形容公关人:流连于歌厅酒肆之间,陷身于纸醉金迷之中,最后成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跟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虽然偏激,却常常让我痛苦思索,公关,我该怎样继续爱你?明天我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