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变脸百岁老人欲打破“黄盒子”宿命](http://img.aihuau.com/images/a/0702020707/02071251512342188.jpeg)
“天命不可违,如果遇上不可抗力,我们失败了,不是因为外界没有助我们一臂之力,而是我们自己没有办法解救自己。这个羞耻和遗憾在我们自己,跟旁人没有任何关系。”——叶莺 近日,柯达公司正式推出了企业新标志,将KODAK的公司名称从传统的“黄盒子”中取出,变成了流线型的圆润外观与独特的字母设计。 柯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安东表示:“新标志的推出体现了柯达向多元化品牌形象转变的最新发展。” “地球时刻在转,我们也必须不断地变。”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叶莺说,“我们保留了柯达以往的标志中最好的元素—“Kodak”字样和红、黄两种色调,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它进行了更新,使其更能够反映公司的现状。” 柯达方面的解释是,近年来许多公司都对其标志进行了简化,这样做能够使公司品牌在多元化的商品市场中有效地传播。其实,变换标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告诉消费者,柯达已经不再是一家传统的生产胶卷——“黄盒子”的公司。 影像巨头转身数码 柯达方面相信,在过去的一100多年间,每经历一次换标,柯达都迎来了一次调整腾飞的时代。 自从彭安东2003年4月加盟柯达公司后,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变”。2004年,彭安东首次在中国露面时,与其相伴的正是一个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塑像。从此之后,“百变求生”就常常挂在柯达高层的嘴边。 彭安东给柯达带来的最大的改变,就是将柯达从一家传统影像巨头,变成一家“数码影像行业的领导者”,将柯达带进了126年历史中最具挑战性的时期。 现实中的转型远没有这么容易,而柯达的转身也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 美国东部时间2005年10月19日,柯达发布第三季度财报,由于重组带来巨额支出及胶卷销量持续下滑,柯达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亏损。第三季度净亏损10.3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外界普遍认为,柯达已经错过了转型的最佳时机。而柯达在传统影像领域的一些主要竞争对手,早几年已经进军数码影像领域,在许多数码技术的应用和销售领域抢先走在了前头。 刚刚退休的柯达前任CEO邓凯达曾坦承:“我的失误在于对民用胶卷(或称胶片)业务的下降之快没有作出准确预期,导致柯达出现今年的艰难局面。” “慢”性柯达转型不易 柯达眼下最难的是现金流的窘迫。一方面,传统影像受数码影像的巨大冲击,“产奶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要想在数码影像领域立足,只有“舍得孩子才能套着狼”。柯达仅组建图文影像集团,就花了足足26亿美元。此外,人员的培训、产业的转型、新产品和市场的开发,甚至人员的辞退,都需要钱。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尽快实现成功转型,柯达决定在美国和中国高层裁员2.5万人,到2007年,将员工数控制在5万人。 对柯达的转型,投资者并不领情,普遍感到失望。标准普尔甚至将柯达的债券评级定位为垃圾级。 业内人士分析,作为传统影像市场上的领导者,柯达所处的行业一直是一个老成持重的传统产业,尽管大家都在推陈出新,但这种更新速度极其缓慢,每研发出一项新的产品,都能够让发明者在随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持续获取巨额利润,传统影像市场成就了柯达这位巨人,但在另一方面,也使得柯达养成了缓慢思维的习惯。而新兴的数码影像则集传统影像技术的高品质与当今IT技术的日新月异两大特点于一身,对于速度的要求极高,这对柯达构成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的确,在涂布技术上,10多年前,柯达是走错了一步。”叶莺承认,“当时,在业内其他公司开发液晶显示屏里的隐藏膜业务的时候,柯达也可以走这条路。但当时柯达这个‘大爷’忙着做胶卷都来不及,懒得理那回事。” 柯达可能真的“慢”性难改。单单一个小小的数码相机,当市场上已经五颜六色、花样翻新的时候,柯达的数码相机还是很难让消费者满意。 对于柯达中国公司来说,转型同样不易。投资近15亿美元在厦门建立的传统感光材料厂,要彻底变成数码产品的生产企业,非常不易,更何况时间不等人。而中国二、三线城市对数码影像产品的接受程度,也难以让柯达痛下决心彻底砍掉传统影像生产。 “百变求生”对一个百岁老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但不管柯达最终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叶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还是值得大家记住的: “天命不可违,如果遇上不可抗力,我们失败了,不是因为外界没有助我们一臂之力,而是我们自己没有办法解救自己。这个羞耻和遗憾在我们自己,跟旁人没有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