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老王的发家史txt 王百万发家史



  往事如烟 

  有些东西则可记入史册 

  让人们去读

  比如王百万发家史

  很短,但很精典

  精典得有些不真实 

  --这里不存在艺术的提升 

  

一、转败为胜

  王百万是江南古城人,今年36岁,1.75米的个头,本来就长得粗眉大眼,再加上腰缠万贯,就显得更加帅气了。十多年前,他高考落榜,一文不名。25岁那一年,有位朋友发起办小型轧钢厂,邀请他参加。每人凑点钱,加上贷款,钢厂很快就办了起来,钢也轧出来了。可是--现实生活中就是有许多令人遗憾的"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当年国家经济实行紧缩政策,钢材卖不出去,小型轧钢厂垮台了。国家的事很难说清,中国的经济老是一起一落。高潮的时候,大家一窝蜂抢着上马;一忽儿到了低潮,全都积压、浪费、亏损……有什么办法呢,经济波动规律难循,"大气候"嘛。

  小型轧钢厂下马,每位伙计亏损一万多元。当年,正是报纸上大力宣传"万元户"的时候,有一万元资产就是令人咋舌、令人羡慕的富裕户了。小王他们钱没赚到,却背了一屁股债,亏了个目瞪口呆--市场经济啊,怎么这么残酷,不讲情面,丝毫没有同情心呢?! 

  怎么办?亏了就得"认命",是"命运"叫你亏的--错怪"命运",真是好借口,可算是个"国粹"。小王初出茅庐,就碰了个头破血流。但是,他没有灰心,没有被吓倒,他仍旧要奋斗。亏的是金钱,可花钱买了个教训,积累了经验。轧钢厂倒闭,小王参与善后,把设备卖掉。他东奔西走,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些买主,先后把小型轧钢机卖掉,把各种辅助工具卖掉,把轧钢用的轧辊也卖掉了。卖掉这些东西收回的钱,用来还债。 

  美国著名企业家吉宁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至理名言:"一个人干任何工作都可以得到两种报酬:一种是看得见的金钱,另一种是看不见的经验。从长远利益来看,经验比金钱更重要。因为有了经验,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金钱。"

  小王视这段话为座右铭,在于每一项工作时都十分投入,他兢兢业业,把事情办得有条有理,力求圆满。

  轧钢厂失败,小王虽然亏了本,但长了不少见识,学到了不少经验。他了解了轧钢的全过程,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机械知识。

  在失败中学到的这些知识和经验,终于有一天使他吉星高照,运转时来。

  那是在轧钢厂散伙的最后日子。厂里的其它东西都卖完了,还剩下一些零星废铁,小王把它们收集起来,送到废品公司去。这件小事,本来可以叫一个拾破烂的到厂里来,卖掉就行了。但小王想到,直接送国营废品公司仓库,减少一道中间环节,可以多卖几个钱,于是就亲自推车把它送到废品仓库。卖完废铁后,他看到废品公司堆废料坪中破铜烂铁堆积如山,感到十分新鲜、有趣。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破破烂烂,于是,就顺着堆废料坪走了一圈,看看到底有些什么玩意儿。在堆废料坪的尽头,一个长满杂草、不起眼的角落里,他被眼前的东西惊呆了!他张开嘴,瞪大眼睛看着,一声不响地站着,足足有几分钟。 

  原来他看到了一堆轧辊毛坯。这堆轧辊毛坯有十多支,比他处理的那批轧辊要大得多、重得多。小王看到这堆轧辊毛坯后,脑子里立即冒出几个问题:

  这堆轧辊毛坯还有用吗? 

  它们怎么摆在这里? 

  它们是不是废品?

  能不能利用?

  …… 

  他从惊愕发愣中清醒过来后,立即跑到废品公司经理办公室询问情况。废品公司的经理一听是来问那堆"大废铁"的,非常高兴,连忙请小王坐下,问道: 

  "这堆废钢铁,你要?"

  小王点了点头,慢条斯理地回答:"想是想要,但是要看价格如何?"--任何时候你非常想买那件东西,一定要装着漫不经心、无所谓的样子,这样就便于与对方讨价还价。如果你表现得迫不及待的样子,对方就会漫天要价。从来没有人教小王这样做,在这方面,他是心有灵犀,无师自通。 

  实际上,这堆轧辊毛坯"要"与"不要",小王心里并没有底。因为他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什么摆在这里?是钢的还是铁的?是什么牌号的钢铁?质量怎样?规格尺寸合适不合适?……要把这一系列问题弄清楚后,才能确定"要"与"不要"。但是,无论是"要"或"不要",只有价格合适,有利可图,才有"要"的可能。眼下与废品公司初次接触,不必等到上述问题都得到结论后再提出来,而是从现在起,就要开始压价,不断地、狠狠地往下压,一直压到对方甩手不干为止--这就是小王比一般人精明的地方,是他终究要"发"的缘故。 

  下面是废品公司经理的回答:"这堆东西(请注意,废品公司经理并不认识它)摆在这里已经几年了。原来我们准备上一台大型破碎机,后来没搞成,砸又砸不烂,要又没人要,令人头痛,放在这里占地方。现在你要,我们按废品原价卖给你,每吨2O0元。怎么样?" 

  这价钱就便宜得没说的了。当时轧辊毛坯出厂价每吨1000元左右,按废品原价,只有市场价的1/5。小王听了心中大喜,但表面上不露声色。他问道:"这雄东西是钢的,还是铁的?是从哪里来的?" 

  "不知道,来历不明。不知道从哪儿弄来的,也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有人说是钢的,有人说是铁的,到底是钢是铁,现在没弄清楚。"经理回答。

  实质上,小王不光要知道这堆轧辊毛坯的钢铁之分,还要了解它的材质,各种成分(碳、硫、磷、锰、硅、铬、钢等元素)的含量。但他不说要了解材质,而只说要区别钢和铁。这样,经理就模不着他的底细,不知道他把它们拿去作什么用,而不会因为你需求急迫、拿去可作大用而提高要价--这是商业谈判的一种策略和技巧。别看这些谈判细节,弄得不好,一个小小的疏忽,有时候可以断送一笔生意,导致满盘皆输。小王,在商业谈判方方面面,非常细心。他的这种个人素质和才能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可不可以取点样,区分一下是钢还是铁呢?"小王提出进一步要求。 

  "可以。不过,取样也不一定查得清。"经理慨然允诺。只要小王把这堆讨厌的东西买走,他什么条件都同意。

  实际上小王是取样化验。小王把轧辊编上号,在每条轧辊端部钻孔,取走钻屑做试样,送到机械研究院去化验,结果令人振奋,是优质铸钢轧辊材料。他再把轧辊尺寸与几家钢厂的轧辊尺寸一一对照,竟有两家完全一致。他大喜过望,连忙与废品公司签订购销合同,预交定金,先把轧辊掌握在手里再出马推销。

  小王就近跑到一家国营大型钢厂,找到供应科,请人家买下这批轧辊毛坯。 

  "你是什么单位的?"供应科长问。

   一听说来自农村乡镇企业,整个供应科里响起一片嘘笑声。 

  "轧辊是哪家生产的?"科长又问。

  小王哑口无言。他既不知道轧辊来自何方,又不能暴露来自废品公司。 

  这时,科长严肃地说:"小青年,轧钢不是闹着玩的。轧辊是轧钢厂的命根子,一旦轧辊出了问题,整个生产线要停下来,每小时损失成千上万元。损失事小,国家任务完不成,谁负责?老实跟你说吧,我们从来不用小厂生产的轧辊,我们用的都是邢台、上海、北京的辊子。" 

  一瓢冷水,把小王的满腔热情、满怀希望浇得冰凉。他垂头丧气地离开了这家钢厂的供应科。

 王百万发家史

  小王这人十分机灵,脑子好使。回家后一想,在供应科他分明听到科长说了"邢台",而且把"邢台"这个小城市放在上海、北京之前,这是为什么? 

  小王有个特点,就是遇到不懂的问题喜欢"打破沙锅璺(wen,谐音'问')到底",不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晚上睡不着觉。他去请教原来协助他们办轧钢厂的轧钢工程师,这位工程师解释说,"邢台轧辊厂是冶金部直属全国最大的冶金轧辊制造厂,产品质量优良,信誉很高"。

  啊,原来这样!道理明白了,他又问了一句:"怎样判断一条轧辊是哪家轧辊厂生产的呢?"

  这位工程师解释说,一般铸造轧辊,在一个端面铸有这家工厂厂名的汉语拼音代号,例如:"首钢",就铸有"SG"('首钢'两个汉字拼音第一个字母);"邢台",就铸有"XT"两个字母。

  了解到这些知识以后,小王马上跑到废品公司去查看那堆轧辊上是不是有标记。由于轧辊露天存放多年,锈蚀十分严重,表层的锈有锅巴那么厚,可以一块一块揭起来。小王爬到轧辊堆上,铲掉锈块,一一仔细寻找。

  6月炎热天,火辣辣的太阳晒得身上冒油。经过一上午寻找,铲锈块扬起的灰尘把他一身弄得脏今今的,加上汗流浃背,他变成了大花脸。中午时分,肚子饿了,口也渴了,他就坐到屋檐下去歇凉。一边看着轧辊,心里一边想,要是这堆轧辊没有用,交到废品公司那笔定金就完蛋了。

  他看着那堆轧辊毛坯,忽然发现自己老是在轧辊摆放很方便的一头寻找铸造标记,因为轧辊堆放位置这一端是敞开的,操作起来非常方便。为什么不到另一端去找找呢?这个想法启示了他,他一蹦跳起来,跑到另一端,拨开杂草,把一些乱七八糟碍事的废铁移开,再钻进去,铲掉锈块仔细一看,能够依稀辨认两个字母印记:"XT",邢台轧辊厂的! 

  真是吉星高照。小王心花怒放,大花脸上绽出了畅快的笑容。原来这堆轧辊锈蚀太严重,许多支轧辊上的字母印记非常模糊,不仔细辨认,根本看不清。回过头来再检查上午查过的那些端面,仔细辨认,有些字母印记还是可以连猜带蒙,依稀辨认出来的。这一下小王放心了。他又跑到那家钢厂,再次找到那位供应科长,要把轧辊卖给他。供应科长不耐烦了,带点生气的口吻,断然说:

  "不要,不要,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我们绝对不会买你的轧辊!"

  这话真说绝了。但小王沉着地说:"我卖绘你的轧辊是邢台产的,不是邢台轧辊不要钱!"

  这话也说绝了。供应科长一听,回过头,对小王说:"此话当真?!" 

  "当真!你如果不相信,先用后付钱。" 

  就这样,小王把这批轧辊毛坯按比当时市场现价低15%的价格,卖给了那家钢厂。一笔生意,一进一出,除掉税收开支,净赚10多万元--天哪!10多万元,大多数人一辈子都赚不到这么多钱。何况,10年前的10万元可不同于现在的10万元。那时手中掌握有10万元现金的人,比现在手中掌握有 lOO万元现金的人要少得多。

  初出茅庐办轧钢厂,小王失败了,但他毫不气馁,继续努力,在失败中不断追求,奇迹般地转败为胜,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一无所有一步跨进了富翁的行列。

  

二、财星高照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很偶然,似乎是偶然发生的。但这些"偶然"发生的事情中,包含了某种必然因素,它们必然会发生。

  废品公司旮旯里积压的那批优质轧辊毛坯,存放了好几年。看到过那堆"废钢铁"的人,不说有几千,至少有几百吧。为什么这几百人看到后无动于衷,让这么一笔巨大的财富(机会)从身旁溜过?为什么小王一看到,就立即把它变成了财富?小王虽然是因偶然机会发现这堆轧辊的,但如果他不亲自送货到废品仓库来,也许这堆"废钢铁"仍不知要困在那里多少年。其他人至多想到的是把它砸烂当废铁回炉,但太大啃不动,无可奈何! 

  如果从这堆轧辊毛坯从铸造出厂后一步步追溯过来,就可以查到有更多的人让这笔财富从身旁溜走。

  这堆"废钢铁"一定要等到一个既识货、又懂得经营的人,才能恢复它的真面目,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识货的也许不少,但既识货又懂经营的人就不多了。小王有幸作为既识货又懂经营的第一人选,虽然有一定购偶然因素,但在偶然中包含了一种必然。

  这件事的另一个经验教训是:我们于任何事情,都不要害怕失败。事情虽然失败了,但败中隐含着胜利的因子。因为在失败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知识和经验。而知识和经验是潜在的更可宝贵的财富。

  小王"发"了。在社会底层,有不少暴发的人,一朝得志,便得意志形,出入歌厅舞榭,涉足情场赌窟,寻欢买笑,挥金如士,过一把"富翁"的瘾。但小王根本没有考虑那些事,他考虑的是如何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再生产,使原始资本不断地增值。有人帮他策划办化工厂,把化工的前景描述的如入金山;有人建议他办印刷厂,把印刷的盈利吹嘘得天花乱坠;有人……这些"好心的"建议,小王一一甄别后都抛弃了,他比别人考虑得更深。

  小王那年参加高考的作文题是一组漫画:一个人挖井,东挖一个坑、西挖一个洞,都嫌挖不出水而放弃了。最后挖一个井差一点就要出水,他又放弃了,最终一无所获。小王对这幅漫画记忆很深,他认为一个人做事,切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那样将一事无成;做事情不干则巳,一干就应该于好,干到底!  

  另外有一则商业格言说:"做生意要做你熟悉的"。化工也好,印刷也好,都不是小王所熟悉的。在商海中,切忌看到别人在某个项目上赚了钱,就认为你依样画葫芦,也可以赚到钱。实际情况是,别人能够赚到的钱,你不一定能够赚到。因为你与别人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不同,你不完全具备别人那些条件。

  在商海,对于那些"好心人的建议",我们要一一小心甄别,最终要靠自己拿定主意,切忌人云亦云,一哄而上。对于那些好心人建议,小王一一谢绝了,他有自己的主见。他认为自己对轧钢已经熟悉了,还是应该在与轧钢有关的方面下功夫,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他想办一家轧钢配件厂。

  小王想,大大小小各种规格型号的轧钢机,需要许多易损配件,如果办一家轧钢配件厂,生意一定会很好。 

  不久,冶金部有关部门召开每年一度的全国轧钢配件订货会。为了进一步扩大接触面和增强友谊,小王想方设法挤进去参加了这次订货会。在会上,他频频会见代表,与他们交朋友;利用会余时间到他们住地拜访,参加他们之间的许多次谈话,并征求他们关于办轧钢配件厂的意见。 

  一天,一家大型钢厂的-位代表询问小王向某某钢厂提供一批优质轧辊毛坯的事。小王大致作了介绍,但隐去了轧辊来源、利润实际数等商业秘密。由于小王的态度友好,临了,这位代表说,他们单位有一批积压多年的轧辊毛坯,不知能不能利用,希望小王会后抽空去看看。 

  上次轧辊倒手,尝到了甜头。这次听说又有积压轧辊,小王大喜,会后马上奔赴那家钢厂,找到那位代表,看到了两个火车皮的积压轧辊毛坯。他立即全力投入,取样化验材质、量尺寸,东奔西跑找销路……马不停蹄,来来往往两个月后,闪电般地消化了这堆轧辊毛坯,把它变成了现金。一进一出,除掉税收和开支,净赚2O多万元,使原始资本翻了两番。 

  这种处理积压轧辊的事,受到了多方欢迎。积压方减少了积压,把死钱变成了活钱,清理了场地;使用方得到了价格便宜的轧辊,降低了成本。最奇妙的是这种轧辊毛坯质量优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凡是铸钢铸铁产品,刚刚出炉的,里面有"热应力",俗称"有火",加工使用时容易断裂。所以,一般轧钢厂把铸造轧辊毛坯买回去,起码要露天存放半年以上,用较长时间的日晒夜露来消除轧辊内部的热应力。这个过程叫"天然时效"。积压轧辊毛坯露天存放多年,天然时效时间长,内应力已彻底消除,比刚出炉的好用得多,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轧辊,深受用户欢迎。

  这里有一个问题一定使读者感到难解:轧辊是易损件,轧钢厂本身需要不断更新轧辊,为什么又有轧辊积压呢?此事要谈清楚,必须从很久以前我国的钢铁发展史谈起。我国的钢铣事业,解放后学习前苏联,有关技术都是从前苏联引进的。后来在使用中发现苏式轧钢机设计不尽合理,频频出现轧辊断裂等各种技术问题,于是各地纷纷进行轧机改造。这种改造在1958年"大跃进"时达到高潮。但可惜的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大干快上,使冶金部的工程师们来不及深谋远虑,联合各大钢厂,对全国进行统一的轧机改造。如果当年统一方案、统一标准、统一图纸,则轧辊设计也会标准化,以后就不会出现轧辊积压的事。因为标准化的东西可以通用,可以互换。甲钢厂多余的轧辊可调剂给乙钢厂使用,乙钢厂多余的轧辊可调剂给丙钢厂使用。但当年轧机改造一哄而上,根本没有来得及考虑这些事。于是每家钢厂各自为政,各搞一套,改造轧机。轧机改造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这样就造成了我国轧机规格尺寸混乱的严重后果。例如,同样是650轧钢机的轧辊,某些尺寸有的钢厂大,有的钢厂小;大小相同了,长短又各不相同。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轧辊变成了"非标准大型易损工具"。

  每个钢厂轧辊尺寸各不相同,不能互换,不能通用,便造成了轧辊积压。有时候,计划不周,为生产某种钢材刚刚购进轧辊,这种钢材又奉命停止生产,轧辊便积压下来;有时候,部里调整生产布局,将某种尺寸的钢材产品统一调到另一钢厂生产,多余的轧辊没调走,又积压下来;还有就是轧机在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发现一次改造一次,改造之后从前留下的轧辊往往都不适用,又积压下来……再加上人事异动,新官不认旧官帐,前任积压的轧辊后任不负责。钢厂家大业大,管理混乱,积压几十、几百吨轧辊是"小菜一碟",根本无所谓。于是积压轧辊越积越多,形成无人过问的局面。据有关部门1990年统计,全国积压轧辊3万余吨。有些钢厂还是"大跃进"时积压下来的轧辊,放在钢厂最偏僻的角落,轧辊堆被野草、荆棘覆盖,碗口粗的树从轧辊之间的缝隙中长出来,有的被煤渣、垃圾掩埋,从地面上已看不到轧辊的痕迹了…… 

  按理说,既然产生了这样的情况,搞一次全国性的轧辊调剂,不是可以将问题解决吗?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多年来先后积压的轧辊情况复杂,原始资料丧失殆尽,现场清理、查证困难,需要工作认真负责、懂技术的专职人员干一段时候,才能逐步摸清。钢厂生产任务忙,无法抽调出专职人员。让现任管理轧辊的同志兼办,也是勉为其难,因为他本身工作任务不轻,挤时间到钢厂最偏僻的角落去清理,路程太远;轧辊轻的几百公斤一条,重的几吨一条,没有天车、铲车,挪动一下都是不可能的事;要钻到荆棘丛中去,对轧辊一一编号,取样化验,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种种困难,难以解决,只好拖下去。不知拖到何年何月,才能拿出完整、准确的积压轧辊资料。

  就算克服种种困难,把积压轧辊的底摸清了,但卖给谁?各钢厂规格尺寸各不相同,要多方寻找信息进行推销。好不容易找到规格尺寸符合的厂家,但人家这种轧辊刚刚大批进货,可使用一两年。再者,买方处长、科长,每年定货会上订购的轧辊,都是国营大厂的,出了问题有人负责,有帐可查。忽然买些积压轧辊,万一出现质量事故谁负责?如何说得清? 

  就算找到买主,人家要货,请你用火车发货,当年临时车皮紧张,你得到火车站去求爷爷、告奶奶,请人家帮忙搞车皮。一旦求人,难免没有一点费用,如烟酒,请客吃饭甚至回扣等等,国营单位,这些开支从哪里来? 

  如此困难重重,积压轧辊这笔糊涂帐就越来越糊涂了。

  但小王不怕困难,他是农民出身,吃得苦、耐得劳、不怕赃、不怕累;他是个体户,没有国营单位那么多清规戒律,凡事可以自己作主,遇到问题可以不经请示自己解决……于是,他就当然地成为调剂全国钢厂积压轧辊的最合适人选。 

  全国大大小小有几百家钢铁厂,积压轧辊数以万吨计;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积压轧辊调剂完毕,小王一个人单枪匹马调剂轧辊数十个火车皮,净赚多少钱,谁也不知道。粗略地估计--下,保守一点,纯利有几百万元。小王成了富甲一方的大老板,成了一名呼风唤雨的、人人羡慕的企业家。

  我的故事说完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富翁致富的步伐是同别人完全一致的。因此,企图重新去走人家走过的老路,是行不通的。有一点则是肯定的,那就是你必须去勇敢地投入,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机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10490.html

更多阅读

王开东:“老王”不过是杨绛的隐身衣

“老王”不过是杨绛的隐身衣王开东《老王》是苏教版必修三的选文,选编在“底层的光芒”板块中。这其实是编者的一个误读,老王身上的品质确可以看成是来自底层的光芒;但杨绛创作本意却未必在这里。那么,隔了这么多年之后,杨绛突然描写这

老王卖鞋的故事——到底亏了多少? 老王的故事

这道题引发了争论。大辩论带来大变化嘛。说说我的解答。先说题干:老王卖鞋,一双进价30元,老王赔本卖,只卖20元。有个骗子来买,给老王50元假钞。老王未能识别,又没有零钱,把这假钞拿到隔壁铺子换了50元零钱,回来找了骗子30。隔壁很快发现问

也谈杨绛《老王》中的“愧怍” 杨绛 老王写作背景

也谈杨绛《老王》中的“愧怍”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先后被选入人教版初中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章写了他们一家与三轮车夫老王的交往。按说,杨绛夫妇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丈夫是著名学者钱钟书),老王单身、贫困、残疾,他们之间身份不

《老王》教案 老王的教案

【教学目标】1.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2.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悟爱的博大。4..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2014年9月旅客在老王博客上“留言”的小结 老王的博客

2014年9月旅客在老王博客上“留言”的小结2014年9月1日~9月30日,博客上旅客评论数总计78条,其中咨询类2条,占3%,建议类4条,占5%;评论类44条,占56%,投诉类28条,占36%。一、旅客咨询:2条9月旅客咨询的问题有:咨询网上值机为何只支持上海出发的

声明:《隔壁老王的发家史txt 王百万发家史》为网友稀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