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磨难
对一个人来讲
并非坏事
因为经历本身
就是一种财富
[案例]
去年夏天,山东工业大学于复生、路原两位硕士经受了一场疾风暴雨式的考验。这场考验,不是硕士毕业前令人脸红心悸的答辩,也不是考博士研究生时刁钻古怪的试题,而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偶然发生的插曲。
于、路两位同学硕士毕业并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后,为了使紧张劳顿后的身心放松放松,决定趁暑假结伴到上海去旅游一趟。
他们收拾起简单的盥洗用具和衣物,便兴冲冲地出发了。由于天气很热,身上穿得单薄,他俩便把大部分钱、一部分证件放在旅行袋里。火车到达上海走出车站后,第一次目睹大城市的非凡气派,他们倍感兴奋,高兴得手舞足蹈,忘乎所以。他们乘坐人力三轮车走过几条街,到达一家旅社办理登记手续时,突然发现那个装有钱物的旅行袋遗忘在三轮车上。这真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两人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他俩这次旅游的全部财产和希望,都集中在那个旅行袋中啊!
“怎么办?”两位硕士面面相觑。没有了钱,什么事都干不成,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生存,是任何生物无法逃避的首要现实问题。任何动物和人如果不能存活下去,一切都免谈。
幸好是两个人,凡事可以打打商量,互相提出一些问题讨论一下。
发现旅行袋丢失后,他俩怀着侥幸的心理,沿着来路一边寻找,一边漫步回到了火车站。一路上,他们左顾右盼,希望那位蹬三轮的大叔出现,能够把旅行袋原封不动地送还给他们。然而,奇迹没有出现,当找回旅行袋的梦想彻底破灭后,他俩除了随身携带的身份证、研究生学生证和一支钢笔之外,别无它物。
他俩把衣裤口袋里所有的零钱全都抖出来,凑起来才五十多元。这点点钱还不够买两张回程火车票,尽量节约大概可以做到在两天之内不至于挨饿。但眼前的住宿问题怎样解决呢?三天以后怎样填饱肚皮呢?怎样回家呢?……
他俩是第一次到上海,在这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没有一个亲戚朋友,没有一个熟人。站在繁华的大马路上举目四望,满街人头攒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然而他们竟与这里的繁华、热闹失去了缘分。食宿无着,举借无门,他俩的心中不禁升腾起一阵阵恐慌。莫名的失望、异样的孤独,一阵阵袭上心头。
但是,这两位学海的高才生没有惊慌失措,没有绝望,他们商议的结果是决心靠自己健壮的体魄和勤劳的双手,渡过难关。他们决定放下“硕士”的架子,按照“生存为第一要义”在特殊情况下的首选,采用最原始的办法: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几天之内用自己的劳动力迅速赚到一笔钱,除了糊口外,买两张回程火车票。
怎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呢?当时已经进入夜间,天下着小雨,打工的机会很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最简单的体力劳动——擦皮鞋。这活的优点是成本低、工具少,而且不用学手艺,一看就会干。但他俩稍微观察了一阵,就发现人们在酷热的夏天很少穿皮鞋。车站内外几个擦皮鞋的男女都在打瞌睡,阔得无聊。看来,这个简单活难以迅速达到“积攒买两张回程火车票的钱”的目的。
坐在宽阔的候车室里,看着一排排候车的人群,小路突然想起小于擅长画画;素描蛮不错,为什么不让小于绘旅客画像呢?当小于听到小路的这个建议后,第一反应是皱了皱眉头。但英雄好汉处于穷途末路,由不得你的性子,不想干也得干。于是,他们很快买来自纸、铅笔和橡皮,在地上捡了块包装纸箱硬板做垫板——“画匠”生意便开张了。
他们挨个向候车的旅客推销自己的绘画才能:“趁候车闲着的时候为自己留个纪念啦”,“留住美好的青春形象啦”,“与照相异曲同工却具有不同韵味啦”……候车室里的旅客虽然不少,但同意让他们画像的却很难找。磨了好久的嘴皮,才有一位操南方口音的旅客勉强同意了,但他只肯出5块钱。
“5块就5块吧,总比闲坐着好,挣一个算一个。”于是,小于摆好架势,铺开自纸,认认真真地干起来。折腾好一阵,总算把这位上帝的光辉形象用简洁的线条移到了白纸上。说实话,这张素描,即使是行家来看,水平并不比干专业的差。但一般没有素描知识或没有被人素描过的人,总会对首次看到的用简单线条美化后的自我形象吹毛求疵。那位上帝接过小于的素描,皱着眉头看了很久,勉强收起来,唇边露出一丝轻蔑,一句话不说地扔给小于一张破损了的5元人民币……
这轻蔑的一瞥,小于事后说,“顷刻间,我觉得自己的灵魂都被出卖了”。但即使是这样“屈辱的机会”,这天晚上也没能找到第二个。
夜深人稀了,失望、疲劳的折磨,使他们放弃了“靠素描赚钱”这一行当。他俩坐在候车室的椅子上打了个盹,终于挨到了天亮。天亮了,希望就会随着太阳升起,他们可以出去寻找打工的机会了。
一大清早,他俩在晨曦笼罩的大街上漫步,无心欣赏两旁的景色,一心只想迅速找到打工的机会。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为餐馆洗碗,刷盘子,然而一连问了好几家饮食店,这个位置都被人占据了。中国人多,人满为患,廉价劳动力到处都有,这个人人都会的粗笨活轮不上两位硕士来干。
他们又想到去干搬运或者装卸等重体力活,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干家教怎么样?”小于突然想起小路干过这一行。
“这活钱倒不少,问题是一时找不到。即使找到了,总不能只干一次吧,那么,我们又住宿在哪里呢?”小路反诘。
“去买张《新民晚报》来看看,我们去应聘。”
“应聘要试用,试用期满后才能正式录用,然后要干满一个月才发工资,同样存在食宿问题。”
……
他们这样一个一个点子核计,又一个一个推翻。看来,身处绝境时,要把自己推销出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南京路上,迎着熙来攘往的人群奔波了整整一个上午,点子想了一大堆,没有一个能行得通的,肚子却饿得咕噜咕噜叫起来。
“莫非硬要逼得两位硕士去乞讨不成!”他俩这样调低自己。
“莫管他,暂时填饱肚皮再说。”俩人异口同声,得出一致结论。
南京路上的大酒家,肯德基、麦当劳和上海特产荣华鸡,飘来一阵阵令人垂涎的香气,但他俩哪敢问津?到小街上找个大排档吃点廉价食品吧。
他俩随意一拐,拐进了福建路,找了个廉价大排档,狼吞虎咽起来。肚皮填饱以后,两人的精神也爽快多了。
他俩在福建路上漫步,一边寻找打工的机会。这里没有南京路上那种豪华;房屋都是老式的,矮矮的门楼下,一排排店铺门户罗列。昨夜下了场雨,把街道洗刷得干干净净,但商店的招牌怎么那么脏,那么黑?……每个商店的招牌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显得黑乎乎、脏兮兮的……
看到这样的景象,小于突然大叫一声:“有了!”
小路吓了一跳,不知是什么“有了”。
小于解释说:“你看,门楼下那些商店各种各样的招牌,都是黑乎乎、脏兮兮的。上海人爱干净,我们何不找架梯子来,把这些招牌擦拭干净呢。”
小路一听,茅塞顿开,高兴得把大腿一拍,欢呼道:“我们找到工作了,我们有活干了啊!”
他俩高兴得欢呼雀跃,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不知这两个小青年是“发现了新大陆”,还是“得了神经病”,怎么那样兴奋呢。
但到哪里去找一张合适的梯子呢?旧式门楼有高有矮,招牌有大有小,没有一张伸缩自如的“人字梯”,是干不了这活的。
这下就看小路的本领了。小路的口才很好,又精研过卡耐基的“人际关系学”,善于与陌生人打交道。他们看到一家大门旁边搁了一张铝合金人字梯的涂料店,就大步走了进去……凭着小路的三寸不烂之舌,与老板“南京城隍、北京土地”地神聊仙侃了半天,用身份证、学生证和身上仅有的一点钱作抵押,软磨硬泡,终于没买涂料,把那张“救命梯”租到了。又讨了两块破抹布和一个能盛水的塑料桶,“清洁公司”便开张了。
他们无比兴奋,特别卖力,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先把涂料店的招牌免费擦洗干净,然后一家一家擦洗过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怕示范和攀比。有了榜样,和榜样一比有差距,原来不想干的都想干了。看到涂料店的招牌擦洗得闪光锃亮,隔壁的、对门的商店,都纷纷同意请他们擦洗。老板们很高兴啊,他们老早就发现招牌脏了,要擦洗了,但每天忙这忙那,总把这件事撂下了。现在有人上门来服务,既不耽搁生意,收费又合理,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甭磨嘴皮,他们接到一桩又一桩的“业务”。有的老板还从老远的街对面走过来和他们预约,通知“优先”擦拭他们的招牌,生意好的出奇。他们不贪心,根据招牌的大小和肮脏的程度收取擦洗服务费,一般是五元十元,有的甚至只收两三元。老板们都很慷慨,很少讨价还价的。偶然有一家两家不愿意擦洗的,他们也不勉强。他们不乏商人的精明与机智,看到老板们出手大方,就暗中提了两次价,使劳动的价值成倍增加。
就这样不顾一切地忙了一下午,到傍晚归还梯子时,他俩累得筋疲力尽,浑身上下汗淋淋、黑乎乎的,脏得几乎看不出一根干纱,但衣袋里的钱却变得鼓鼓囊囊的了。找个僻静地方数一数,竟有500多元。钱多了,不好随身携带,留足生活费用后到附近银行里存下来。那么晚上,除了晚餐得到些微改善,增加了一份炒肉之外,为了节约,他俩没有住旅店,仍然回到火车站的候车室打了个盹。第二天,他俩干到下午4 点收工时,竟然挣得8O0多元。
经过这样一场疾风暴雨式的危机的洗礼,于、路两位硕士的旅游兴趣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原来约定到济南一家公司去打工的时间快到了,应该信守诺言赶回去,因此没有在上海久呆,便在到达上海第四天下午乘火车回到了学校。
[评点]
一口气读完于、路两位硕士身处绝境的自我推销,不禁抚掌称好:真是太妙了!我十分欣赏两位硕士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危机的作法,为他们绝处逢生拍案叫绝!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遇到危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人的一生总是要遇到几次危机的。这些危机通常是:考试、升学、就业、疾病、灾难以及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像《西游记》里唐僧那样遇到“九九八十一难”,但在一生中,多多少少总要经历几次这样或那样、或大或小的危机。遇到某种危机时,应该怎样渡过难关呢?是“等、靠、要”,还是靠自己去解决问题?笔者认为,最终得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绝对不能“等、靠、要”。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是这样,他们习惯于“等、靠、要”,不想或不愿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我曾经遇到过两则不主动自救的典型事例。
一次是在武昌火车站候车,身旁坐着的小伙子突然晕倒。被我们救醒以后,他自诉“离乡打工,没找到工作,无钱回家,已在车站饿了三天三夜……”旅客们纷纷解囊捐给他食物、少量钱财。凭怜悯,他渡过了一时的难关,但今后呢?后来细问,他还是个高中毕业生。我想,这样不能自救的人,今后是没有什么出息的。
另一次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身材高大的乡下人抓住一个比他瘦小的扒手,嚷着钱被扒了。扒手拼命反抗,往车下挤,他也随着被拉下了车。按理说,他应该扭住扒手不松手。但他突然松开手,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倒在地上一边打滚,一边撕胸裂肺地大哭大叫:“他扒了我的钱,怎么得了!他扒了我的钱,怎么得了!”扒手则趁他松手之际,一溜烟逃跑了。当时,我真替他着急,遇到这种情况,怎么能松手,完全指望别人来救助你呢?只要你扭住扒手不放,就有希望把钱追回来;一松手,钱将永远追不回来了。
这类人就是依赖他人,“等、靠、要”搞惯了的人。他们成长于计划经济时代,什么事情都仰人鼻息,听人使唤,服从人家的指挥。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等、靠、要”:等着天上掉下馅饼来,等着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着别人来帮他解决问题,等别人来救助他,等着搭便车到共产主义。
须知:在这个世界上,最靠得住的只有自己。爹妈可靠,不能靠一辈子;兄弟姐妹,可靠的少,不可靠的多;朋友则是相互依靠。当你失去自身的力量时,朋友也支撑不起你那沉重的身躯。只有充满自信,依靠自己奋斗的人,才能争得属于自己的那份果实。《国际歌》唱得好:“从未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全靠我们自己!”
人的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假设是两位没有志气、永远长不大的男孩,遇到上述突发事故,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打个长途电话回家,向父母、亲友或同学求救”。异地被扒失窃这种困境,谁都可能遇到,必定会得到父母、亲友或同学的谅解。他们会立即派人来沪救援,或电汇款项……问题就会顺顺当当、轻轻松松地解决。(身无分文时还可找到当地民政局求救。)但于、路两位同学没有采用、甚至想都没想过这样简单的做法。虽然他们经历了一番磨难,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磨难中获得的,是比什么金银珠宝都宝贵的人生自信、人生经验。
其次,我们要想到,采用最佳的方法渡过难关。
笔者和本刊的读者,都是关心经济、研究市场的人。对于我们来说,这一案例可以证实“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需求,发现和满足了某种需求,就可以得到回报;发现和满足了某种特殊需求,就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这句话的正确性。
目前,许多农民到城市来打工,城市也有许多下岗工人。大家的眼睛总是盯着那么几种简单劳动:保姆、擦皮鞋、洗碗刷盘子、搬运装卸和其它一些又脏又累的活。当然,当我们最初来到一个陌生地方又身无分文时,毫无疑问,这些简单劳动应该是首选。但当我们对这个城市熟悉以后,当我们干这些繁重劳动赚得很少累得半死不活的时候,为什么不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多方联络,多处寻觅,找一些“花的力气少,挣的钱多”的活来干呢?
这就不光是脑子灵活不灵活的问题,还得有“市场观念”。所谓“市场观念”就是在平常生活中发现和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从中取得回报。这种回报,比起干那些又脏又累的常规活,挣的钱多得多。于、路两位同学的选择就是一则极佳的范例。这一范例,对目前方兴未艾的许多家政公司、服务公司是个很好的启发。
假定两位同学当初选择了“擦皮鞋”这个活,平均一天能挣到30元,吃用花去20元,积累10元,而回济南的车票加费用需要100无。那么,他们至少要干10天,才能达到目的。而他俩只干了一天半,使大摇大摆地满载而归了。如果他俩不是急着要回去,而是拼命干的话,可以以每天1000元的高速度积累财富,将很快达到小康。这样高的回报,对于那些下岗职工是很具诱惑力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才能发现新的、甚至是一些特殊的需求。这些需求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中,难以发现。于、路两位同学采取的是“排除法”。他们排除了“擦皮鞋、洗刷盘子、重体力劳动、素描、家教以及应聘……”,再用聪明的头脑、敏锐的目光,在市场上发现了“擦洗招牌”这个特殊服务项目,一举取得成功。
这一发现是创造性的,了不起的,一般人很难有这种发现,很难达到这个水平。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知识积累过程中提高了的智商和创造性思维。这证明他们平常没有“死读书”,而是灵活读书。十多载寒窗苦读,没有白读。
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遨游,还须具有一些必备的素质,例如“机智灵活”、“口才好”、“说服力强”等等。本案例中,那张“铝合金人字梯”就不是一般人轻易能够租到的。(实际上那点点钱不能算押金,严格地说不是“租”,而是“借”。)如果我是那家涂料店的老板,对于两位初次见面的毛头小伙子,要借去几百元一张的铝合金梯子,说什么我也不会同意。凭你讲得天花乱坠,我只会把头摇得像货郎鼓。但小路就具有这种本领,他能说服涂料店的老板把昂贵的梯子租借给他们。这种才能是市场经济中最需要的才能之一。
最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今天社会的主流已不是那些九流三教的大款,而是从事产业的知识分子了。
改革开放初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些暴发户曾经喊出一句口号“穷教授,傻博士”。那些人由于下海下得早,或趁改革开放之先机,或钻政策法规的空子,狠捞了一笔,便狂妄自大,喊出了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口号。
说实在的,这口号在当时也没全错。那些年代,教授们除了微薄的工资,没有其它收入,比起那些腰缠万贯的大款相形见绌,确实很穷;而那些寒窗十数载的莘莘学子,比起那些读书不多、但善于投机取巧的小商人,确实显得有些呆头呆脑,傻里傻气。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那些早些年得意志形的小商人,终于大浪淘沙,被飞快前进的历史巨轮甩得远远的了。
近几年来,一大批知识精英的崛起,不知造就了多少个“教授百万富翁”、“博士千万富翁”,而且就是这批知识精英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泳,领导着许多销售额数十亿、数百亿的商海巨型航空母舰,稳定了国家的经济,稳定了国家的税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可不是当年那种“穷教授、傻博士”的时代了。
读书——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读书的终权目的是:“赋予你解决工作、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个人读了十多年书以后,无论迟早,必定要踏入社会,参加工作。参加工作后,必定会遇到许许多多有关专业的或无关专业的各种各样问题。这些千奇百怪、千差万别的具体问题,书本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告诉你一个一个的解决办法,而是要靠你开动脑筋自己去思考,运用已经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随着时代的前进,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非常明显,只有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即书读得较多的人,才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于、路两位硕士初出茅庐旗开得胜,虽然不能全面说明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但它至少有一点是可以音定的,即:当今的博士们,已经不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