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 民族民间舞 岭南民间工艺十年溢彩



     传承面临人才短缺,民间瑰宝亟须后来人

  刻刀来回飞旋在木板上,板花飞溅,用红绿黑黄四色套印,再用工笔绘彩、勾金,一幅精美的佛山木版年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冯炳棠手下,跃然眼前。佛山市木版年画有着“万年红”的美誉,富丽堂皇、形象精细、饱满、线条粗犷有力,极富岭南特色。

  令人惆怅的是,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佛山木版年画,在岁月的大浪淘沙之后,如今只剩下冯氏世家年画一家还在支撑,正在寻找鲜活的出路,力图复兴历史的鼎盛时光,它的处境引人关注。当下的状况,犹如冯氏年画作坊位于佛山市禅城老城区的破旧位置一样,孤寂落寞。

  佛山木版年画,只是广东民间工艺十年的一个缩影,徘徊在寻找市场化出路的瓶颈路口。

  潮绣市场供不应求

  广东民间工艺的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广州三雕(牙雕、玉雕、木雕)、两绣(广绣、潮绣)、肇庆端砚、潮州木雕、石湾陶塑、潮州瓷塑与佛山剪纸等工艺,号称“广东十大民间工艺”。各自的发展态势,迥异纷呈。

  广东民间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鼎力扶持,主要通过举办展览的形式,向国内外推广。

  2011年9月8日上午举办的“广东民间工艺精品暨文化创意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首次大规模组织的文化专题晋京展。此次展览,汇集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潮州、肇庆、阳江等10个市的150位民间工艺大师,近400件精品。

  “中国砚都”肇庆推出的是10位端砚大师的力作,最大一件端砚《光辉历程》长宽达1米,重量达100多公斤;阳江国之瑰宝工艺馆选送的大型木雕《清明上河图》、《十二柱大龙床》是首次赴京向世人展示,其中《十二柱大龙床》长3.18米,宽2.88米,高2.9米,床梁、床柱上刻有99条腾龙,十分震撼……

  这些展品既是广东民间工艺美术创作实力和当代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岭南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一次对话交流,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展览中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潮绣,就得到潮州市特别重视。市政府计划将潮绣和潮州木雕等具有潮州特色的工艺美术精品,带到全国各大城市参加巡展、拍卖,“走出去”宣传。也重视潮州传统民间工艺的继承,培养更多工艺美术人才,将工艺美术与市场相结合形成文化产业,给民间工艺输入新鲜血液。

  上世纪80年代中末期,潮绣大量走出国门,私人绣庄开始涌现,市场发展迅速。一开始,潮绣绣品用于台布、枕套等日用品或庵寺、庙宇桌裙等祭祀用品,价格低廉,转型为高级礼品绣并在绣法上不断创新后,慢慢获得了市场和收藏界的极大认可。除了高级定制和藏品外,目前潮绣在旅游礼品领域供不应求。

 岭南 民族民间舞 岭南民间工艺十年溢彩
  潮绣近年来收藏十分火爆,作品年升值幅度已达到20%,其中部分经典作品甚至一件难求。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康惠芳就是潮绣艺人群体中的佼佼者,穿针引线四十余载,目睹了潮绣从戏剧服装到出访国礼的巨大变迁。与市场大热的极大反差是,人才断层严重,产量有限阻碍产业规模的形成,从制作到销售“小众化”,难以扩大。

  潮州美术工艺品协会会长谢金英介绍,全市工艺美术产品的产业规模早在2009年就已经达到了186.8亿元,约占地方工业总产值的20.2%;就业人数达到12.62万人,是地方重要的支柱产业。然而,在这些工艺门类中极具代表性和市场活力的潮绣,实际上产值和所占比例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潮绣的真实产值,使得康惠芳担心“潮绣技艺后继无人”。她说,潮绣是一门费时又费神的手工艺,学习这门艺术不仅要求年轻人具备一定的天赋,还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过,令她欣慰和兴奋的是,潮州市政府愈发重视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依托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办起了传统工艺美术专业中专班。2010年下半年她也与学校方面达成共识,无偿为爱好潮绣的学生们提供实习锻炼的平台。康惠芳剖白心迹:“只要学生们愿意学,我愿意将自己毕生所学技术都传授给他们,让潮绣工艺大放异彩。”

  佛山年画一脉四代

  潮绣的市场化发展良好,与之鲜明对比的佛山木版年画,却只剩下冯氏一家艰难传承,唏嘘感叹。

  佛山禅城区旧城,穿过充斥水果档、士多的喧闹的普君市场,背后的普君南路(古称“细巷”)老街幽深曲折。窄窄的老街路边,一幢200多年历史的老屋门面挂着一块褪色的“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木版年画作坊”牌匾,毫不起眼,一不留意就擦肩而过。老屋面积三四十平方米,墙上挂的年画全是色彩艳丽的“秦叔宝”、“尉迟恭”、“福禄寿全”、“金钱童子”。

  这条老街就是曾经赫赫有名的“佛山年画一条街”,往日的盛景犹可追。佛山木版年画始于明代永乐年间,与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佛山木版年画在清末民初盛极一时,除了销往周边地区外,还远销东南亚、日本、欧美的华人社区落户。清末民初,最高年产量达到800万套,店铺作坊多达200多家,从业者数千人,“家家点染,户户丹青”。

  年过古稀的冯炳棠,冯氏年画的第三代传人。2004年,他创作的木版年画作品《梅花童子》获得中国山花奖银奖,他本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证书,“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改革开放后,冯炳棠独立掌握木版年画开纸、雕版、套印、描金、开相、写花、填丹等整套制作工艺,如今是广东省全面掌握传统佛山木版年画工艺的唯一传人。

  当下他的儿子冯锦强,正致力于佛山木版年画的研究和传承。2010年,冯锦强成立了“佛山木版年画学生联合会”,带领团队为木版年画的发展而努力。

  冯氏木版年画的名气打响,第二代传人冯均因为门神画得传神而有了“门神均”的美誉,其作品一画难求。“最好的那段时期,门神的眼睛印到额头上都有人买。”冯炳棠回忆起父亲冯均时,陷入片刻的遐想中。

  度过抗日战争的困苦,冯家的年画生意在1949年后渐渐恢复。十年“文革”浩劫袭来,年画被视作封建迷信的象征,当时整条细巷风声鹤唳,人们停止生产、烧掉年画、销毁雕版,冯家的生意又一次中断了。

  冯均无奈痛心地劈了雕版当柴烧,一套雕版的制作耗时两个月,多年的心血全部化为灰烬。“父亲还是舍不得,把自己最宝贵的6套雕版放在了柴火堆的最底下,心想要烧也是最后才烧。一年后,风声没那么紧了,这六套雕版也有幸保存了下来。”

  “文革”结束后,人们排斥封建迷信的思想没有改变,冯家仍然不敢重操旧业,直到上世纪80年代冯家因病致贫,第三代冯炳棠重新做起木版年画行当。父亲冯均于1989年临终前,将冯炳棠唤到跟前叮嘱:“我们一家几代都做年画,现在广东只听说有我们一家在做,儿啊,答应我,一定要把年画做下去!”

  第四代传人冯锦强,1998年放弃生意帮父亲冯炳棠打理年画,接过担子研究佛山年画的市场出路。时代变化了,人们的审美也变了,家里的木门换成铁门,木版年画少人问津。后来,借2006年广东省运动会的机会,冯锦强将木版年画由消费品变成收藏品。佛山年画在省运会上标上“收藏品”、“精品”等字样,将价格提到最高达万元。附加值提高,且代表佛山的地方文化,顾客逐渐多了,到2008年9月份,每个月有几个客人,“一个月能挣两三万”。

  在冯氏家族中,第四代冯锦强更着重于年画的市场开拓,他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各种文化类推广活动和展览会。现在,他已在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和佛科大组织了佛山木版年画学生联合会,免费教会员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一方面是为推广,一方面是为这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目前会员已有200多人。

  近几年来,冯锦强想方设法欲拓展佛山年画的市场,在佛山梁园旅游景区开设销售点,游客只需交十元就可动手制作年画带走收藏。请年画从两扇门上走下来,创新包装成具有特色的商品外,涵盖佛山木版年画台历、茶叶、茶具、相框、纸巾盒、钥匙扣、服装、口袋书、明信片、限量版书签等。除了有形的产品外,还有无形的体验游,让游客亲自参与年画和礼品的制作,很多日韩还有香港的游客过来。还有与企业合作,比如与房地产企业合作,在开市的楼盘中举办佛山木版年画活动,既能够扩大年画的宣传力度,又能增加楼盘文化内涵。2010年广州亚运会,用木版年画设计卡通形象的火炬手。

  冯锦强身为佛山木版年画的第四代传人,表露了传承使命:“这是祖业,虽然目前挣不了钱,可是我有义务去做,不能放弃。”

  广东民间工艺出路

  佛山年画和潮绣等广东民间工艺都面临传承人才短缺的共同难题,但面对的市场化道路的困难又各不相同。广东民间工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广东珠三角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多数传统艺人中,子承父业的同时,儿子自己开公司补贴民间工艺主业,以帮助渡过艰辛的推广复兴期,或者是为老一辈艺人对外交流展示提供资金支持,是普遍性的现象。对于这样持续的补贴,冯锦强相信:“佛山木版年画的市场很大!它不单单是一张纸,是可以赚钱的项目。在传统文化重新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不可能赚快钱,必须认识到这是多赢且长远的事情。”

  “佛山木版年画要真正自己走路”,冯锦强设想,眼下要踏实策划好今后几年的推广活动方案,寻找赞助资源和合作机会。他和团队多年来一直强调,“这一代在担负着佛山木版年画的普及、创新、推广和复兴”,佛山木版年画不能满足于收藏的层面,而要多条腿走路面向市场,最终以开设专卖店的形式实现佛山年画品牌重返市场、回到现代人的生活。

  10月28日下午,冯锦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目前正向佛山市文化局与禅城区文化局打报告申请,政府在开发普君南一带时考虑发展“佛山年画主题公园”,做大佛山年画。他透露,“海内外的冯氏宗族的得力子弟,赞成我好好地传承发展佛山木版年画,和佛山本地企业纷纷注资,一同做强佛山的年画。”冯锦强呼吁,佛山年画当前处于发展的瓶颈口,却是佛山的一张文化名片,佛山市政府部门应从政策上扶持佛山年画,擦亮这块文化招牌,和北方的年画媲美争艳。

  在广州,民间工艺业界同样认为,民间工艺的推广,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时任广州文化局党委书记的周素勤2004年曾建议,广州市政府可以考虑给民间工艺者减免税费,也可以选择集中采购方式来拓展民间工艺品的销售渠道,政府每年定额拨款采购民间艺术精品交由博物馆收藏。

  当今社会任何事物就怕“养在深闺人不知”,推广力度和合适的发展环境,对广东民间工艺的发展至关重要。广东有业界专家提议,鼓励民间工艺企业出国参展,鼓励民间工艺与著名商场、贸易中心合作,推销民间艺术产品和表演等;实施民间艺术品牌带动战略,多渠道打通民间工艺的市场化道路。

  2012年7月5日至7日,韩国丽水世博会,由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康惠芳担纲设计、绣制的潮绣《木棉》、《荔枝》,作为中国馆礼品赠送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和客人,赢得世界的眼光注视。这是潮绣走出国门登上世界性的舞台,一次影响不错的对外营销推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1071.html

更多阅读

潘志涛“文化视野:文化公开课”节目讲述中国民族民间舞

2013年12月5日晚上,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文化视野:文化公开课”节目再次见到著名舞蹈教育家潘志涛,他以“最美中国舞、热爱舞蹈、热爱生活”为主题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进行讲演。这是今年第二次见到潘志涛先生。上一次是2013年10月20

“中国民族民间舞”称谓反逻辑的逻辑 外国民间舞 民族少儿

如果说“中国古典舞”概念的模糊有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话,那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称谓则是有意而为之的“难得糊涂”——当然,也是因为“中国古典舞”概念的模糊而产生的糊涂,两者毕竟都是“中国传统舞蹈”母项中的子项,一损俱损,一

鸣镝无声五十年--读翦伯赞的《题昭君墓》 鸣镝风云录

题昭君墓 翦伯赞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风烟。如何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对于“汉武雄图载史篇”,讲的是汉武帝开疆拓土,那是汉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大概人们没有异议。关键是“何如一曲琵琶好,”对于昭君出塞,历来有不同

声明:《岭南 民族民间舞 岭南民间工艺十年溢彩》为网友萌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