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麦婕莹 实习生高茗
其中国公司称尚未接到相关通知,未知中国市场策略是否作相应调整 亨氏进入中国20年,运营三大公司 1984年,美国亨氏食品集团与广东省燕塘企业总公司及广东省联合食品企业中心合资组建亨氏联合有限公司,跃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批合资企业”的红榜。 1999年6月,美国亨氏食品集团与天津远洋运输公司及青岛泰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启动亨氏天远食品有限公司的投资。亨氏天远以瓶装婴儿食品系列和番茄酱、辣椒酱、蛋黄酱、千岛酱等调味品的生产为主业。 2002年6月,亨氏收编了地区性企业番禺美味源旗下的3个调味品厂家,成立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自此,亨氏展开了向综合型调味品领域的进攻。 因为在中国被卷入"苏丹红一号"事件而广受中国消费者关注的美国亨氏,传出要进行触动筋骨的业务调整的消息。日前,据华尔街报道,亨氏将剥离价值14亿美元的非核心业务,并将减少3000种产品,出售位于世界各地的17家工厂。 究竟亨氏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会否进入被剥离的名单?其中国市场的策略会否再度调整?昨天,亨氏大中华区总裁齐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尚未收到总部关于策略调整的消息,中国市场的经营暂无变化。 剥离14亿美元非核心业务 作为老牌的全球食品业界知名企业,以调味品和婴幼儿食品起家的亨氏,其发展面临更多关注和压力。亨氏总部的最新策略透露,今后将着重发展番茄酱及调味品、正餐及快餐食品、婴儿营养食品等三大优势突出的业务,而其他非核心业务就将从亨氏家族中割裂出去。 亨氏表示,公司已聘请瑞士银行和摩根大通公司帮助它出售旗下欧洲的蔬菜、冷冻食品和海产食品业务以及新西兰的家禽子公司。亨氏今年上半年就曾透露,公司计划出售或重新评估上述业务。这些业务的年销售额达14亿美元左右。 最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剥离资产将减少3000种产品,约占其全部产品种类的16%,而亨氏在世界各地的17家工厂将集体“待嫁”。 中国公司未接到相关通知 亨氏中国市场的业务是否进入被剥离名单?亨氏大中华区总裁齐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业务剥离和出售企业都是美国总部的决策,目前还没有接到总部的任何通知。他不愿预计该政策对中国市场可能造成的影响。 不过,亨氏集团主席、首席执行官WilliamR.Johnson的一席话似乎已经给中国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亨氏在北美和澳大利亚的成功证明了剥离非核心业务这一模式的有效性,我们将把它推广到欧洲,以及加大对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发展迅速的新兴市场的投资”。“苏丹红”影响有待消除 尽管亨氏的中国版图究竟是扩张还是收缩未有定论,但亨氏中国区的业务正尝试努力走出“苏丹红一号”的阴霾。 9月12日,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召开其产品全新上市的发布会,为来自全国的客户打一剂“强心针”,并亮出其全新品牌形象。会上,亨氏美味源(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赖丽华解释了新商标以及新包装所蕴涵的意义,并强调伴随全新形象,亨氏美味源将全面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并收紧对食品供应链的安全管理。 业内人士指出,亨氏美味源希望通过全新的品牌形象,来补救因苏丹红事件所带来的发展困境。但该事件的影响是否能在短期内消除,亨氏又是否能通过避开媒体的舆论监督来独自完成食品供应链的完善,这也是亨氏中国高层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