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事件触发中日关系不确定性,日系车前景不乐观 钓鱼岛事件及之后的反日浪潮对日系车的打击非常严重,影响深远。消费者对日系车的购买意愿受到很大抑制,销售渠道的销量萎缩得很厉害,日系4S店的维持比较困难,日系的车企也受到打击,包括其供应商,整个价值链条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而且这个影响不会很快消除。这次事件甚至会对中国车市的格局产生很大的影响。 钓鱼岛事件触发了中日关系的不确定性,而且钓鱼岛只是中日争论中的一个焦点,其他争论点发生时,难保不会掀起新的反日浪潮。日系车未来的前景不太乐观。 对中日关系不确定性的担忧,是日系车企在中国采取相对保守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亦菲受伤宋承宪担忧 反日浪潮将日系车企的担忧变成现实](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265439729503.jpeg)
日系车入华相对较晚(那时德系和美系车已经在华建立了市场份额)。日本车企早期没太关注中国市场,没认为中国市场能增长这么快。2000年的时候,中国和印度市场的规模是差不多的,十年之后,中国市场已经是印度市场的六倍。这十来年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是没有预料到的,一些日系车企可能也是这样。另外一个潜在原因就是对中日关系不确定性的担忧。 再者,中国合资车企时一直要求外企能够开放技术,日本车企在这方面相对保守,比欧美车企更不愿意开放技术,因此进入中国市场也晚很多。上世纪90年代末上汽寻找新合资伙伴的时候,丰田和本田都在洽谈范围中,最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技术方面不愿意松口,合资机会让给了通用,丧失了在中国发展的最好机遇。 进入中国市场以后,虽然日系车型凭借在美国和香港市场积累的口碑,销量很快扩大。但在中国市场经过这么多年,中日摩擦不时发生,两国关系不确定性一直是其隐忧。日本车企采取了利润最大化而并不追求规模的策略,车价比较高(当然其品牌溢价也还可以);对技术上采取相对较保守的做法,这就导致其在新车型投放和产品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改进上,不及竞争对手。 日系车企一直担心中日间冲突的发生,钓鱼岛事件把担忧变成了现实。站在日本车企的角度,在中国市场相对保守的策略也许是正确的。今天发生的反日浪潮,可能需要2-3年才能慢慢抹去影响,但是,很难说两三年之内不发生另外的摩擦事件,使日企再受一次打击。 正是由于这种担忧导致在战略上不敢放心扩张,同时在技术、供应链体系的相对封闭,不能快速改进和投放新车型,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必然会遇到瓶颈。 要在中国正常经营,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上需要重新定位,最好能够设定愿与中国共同发展的愿景并付诸实施 本次反日浪潮对日系车的影响不是短期能够结束的,未来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日系车企须认清这一点,这样才能采取相对果断以及正确的应对措施。 短期内,日系车企可以通过公关和市场宣传的调整,尽可能淡化事件影响。也可借助中方利益相关者的力量,进行一些攻关。同时,在用户与经销商层面进行保护与安抚,(目前采取的补偿日系车主的做法就很好),以挽回市场信心。 但长期看,如要正常发展,日系车企在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其定位,甚至需要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或商业模式。比如日系车企需要考虑在中国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需要获取的是什么?是否可以放弃中国市场?存不存在能够获取中国市场的机会而同时又能正常运营的商业模式?如果想真正赢得中国市场,也许需要采取一些激进的显示与中国友好的举措,树立一个对中国社会有责任感和真正关心中国发展的企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