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咸平在长龙酒店的演讲中提到,今天的企业,如果没有国际化思路与战略,是没有资格生存的,因此,“国际化”三个字是企业生存关键词之一;而TCL—GLP集团领导开发学院副院长许芳却引用了长江商学院项兵的断言:只有农民才讲国际化,真正国际化的企业目前最需要做的是本土化。
国际化企业先要国内制度化
对于国际化与本土化之争的是非,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误区,易春雨这样解释:
第一,目前中国企业往往重海外,不重国内。他们认为做国际市场,就是在国门以外做市场,其实这是个误区。真正的海外市场从国内开始的,一旦要做海外,就必须在国内就海外化,整个支持环节:产品的研发、订单处理、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还有国内的物流准备等等,全部需要国际化。
有一半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后,认为海外业务就是海外事业部的事情,或者是海外分公司主管的事情,其实并非如此。整个海外业务是国内的国际化。海外的工厂一半在国内,一半在海外。一半的竞争在于海外的创新和执行,另一半落在是国内资源的准备和支持。这个往往是看不见的,知易行难。中国企业往往出现这样的弊病:国内的整个框架不是为海外业务而设计的,整个理念也围绕国内为中心,国内业务又很庞大,往往把海外业务挤掉,海外业务未获得成分授权。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道理谁都明白。以订单处理为例:整个中国市场一个机型一万台,整个采购和生产安排非常容易;俄罗斯市场还好一些,有5000台;到了新加坡市场,只有200台,还做不做?
这时候问题出现了,国内的管理体系决定了整个工时效率要提高,要节省费用,那国内工厂主管会因为做200台订单影响效率,而放弃接受订单。整个系统都需要改变。然而,整个系统改变谈何容易?没有彻底的改革是不行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主要原因在于,所有中国企业的发展都是在国内做大了,形成惯性。整个系统已经形成惯性,考核也是如此。总裁一句话,发个号召是没用的。整个系统都需要改变,才能走向海外。这个道理也是知易行难,很多企业还没走出国门就失败了。孙子兵法有云,“败军先败而后侵占,胜军先胜而后侵占”,中国企业连仗还没打,就注定失败。为什么?
没有资源打什么仗。中国企业忽略了这层关系,总是认为海外失败是因为海外不行,其实根源在国内。如果整个企业的运作系统无法适应海外业务,那么第一步就要失败。在进军海外之前,中国企业要衡量一下自己,是否作好了准备。这是可以测试的,有8个指标,可以用这些指标测试一下,整个系统的反应如何。如果测试的结果根本就不行,可能就只能走到东南亚。为什么?因为东南亚的订单标准和中国的差不多就可以,系统基本兼容;而走到巴西肯定失败,因为系统根本不兼容,必须重建。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海外市场最大的困难就在这里,对后方资源的呼吁,只是一种表象。
海外一年等于国内4年
第二,是中国企业对海外根本不理解。它以为自己了解了,以为海外业务获得了国内支持。但事实上是,上下无法形成合力,海外和国内形成矛盾,造成很多问题无从说起,上下回避问题。
我们从开始到现在都没有闲置资源,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这个情况下,观念是观念,系统是系统,执行是执行,两码事,这是最大的难点。
然而,更难的是中国企业对这点的不自知,只有慢慢等待,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也可能牺牲几批人。我们也经历了很多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在国外一年的时间也可能等于在国内四年。但是慢慢打开局面,用事实证明还行。慢慢的也会获得资源,再逐步做大,展开局面。
总而言之,最大的障碍在于:一个是开展海外业务很难,一个是对这个困难的不自知。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广州日报《赢周刊》主编,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