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否应该赢利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是无论如何,教育都应该是在“授业育人”,而不应该仅仅是一场商业阴谋。
“利用教育赚钱并不可怕,可怕的利用教育害人,也毁了教育的前程!”
教育专家张珂萌评论教育领域商业化的问题:“讨论教育是否应该盈利没有实际意义。如果盈利可以让教育产业良性发展,让国民教育突飞猛进,没有人会反对教育的盈利,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怕利益伤害了百年树人这个教育的社会根本。”
其实我们是个俱乐部
“派对MBA”不仅仅是造成了巨大的国企资金流失,更重要的是让商业研究、商业教育,在表面的繁荣下日益荒芜。
许振华是北京一所知名大学的教授,他领导的经济系从2003年开始在北京开展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提起当初的创办目的,他对记者表示:“出于财务方面的考虑才做成教育培训班,其实我们是一个俱乐部。” 许振华介绍说,最初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国营企业的老总俱乐部,但是发现很难走账,俱乐部成员的收费找不到报销的科目,为了好入账,才想到了教育机构。“最后发现,目前的这类教育机构有七成都是‘俱乐部’,不过他们是把教育办成了俱乐部,我是把俱乐部办成了教育。”
教育专家张珂萌表示了他的忧虑:“很难指望这样的机构完成真正的商业教育和学术研究,即使我们想要推进我国工商管理的水平,学员也不会同意,因为大家是来‘开派对’的,俱乐部多了,学术研究少了,表面的商业教育繁荣背后,掩盖的是高端商业教育的黑洞。”
教育机构的组织者对商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单纯的培训和学习远远不是中国商业教育的主流,社交才是这个市场的灵魂。2004年6月初,许振华筹备了一个专门针对国营企业带头人的培训课程,并且在宣传资料上写明:全部讲师都是各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结果直到9月底,招生任务完成了不到两成,课程无人问津,最后在一位“资深人士”的点拨下,许振华把招生简章修改成:全部授课讲师为国家参与国企改革的立法人士。此后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65人的培训班不仅名额爆满,还有十几个人在拖关系争取,招生工作顺利完成。“他们不是来学习的,是来拜神的。” 许振华乘胜追击,推出了另一个课程,重点定位在“零售学研讨”,向大学申请了研究经费和专项课题,课程介绍上写到:面向各大消费品企业的总裁,参与课题组的还有国内规模较大的15个零售连锁企业CEO。果然,收效同样显著,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课题组名额爆满,每天咨询电话不断,咨询的重点集中在:参加课题研讨的零售企业CEO都有谁?
许振华告诉记者:太多的商业教育是这种公关俱乐部。有了“立法人士”,国营企业的老总必然聚拢来探听消息,“进京、立法”,有了这四个字,三十几万的学费就成了“毛毛雨”;有了“零售企业的老总”,试图打开渠道之门的生产企业自然趋之若骛,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把所有的下游企业一网打尽,实在要对教育组织者“心怀感激”。至于研讨的课题,做做官样文章,应付了事。
许振华的话有些偏激,却很是耐人寻味:“其实,即使让我们做些研究,教授讲师都忙着赚钱,‘师’者无心施教,‘学’者无心钻研。表面的繁荣,只不过是掩盖黑洞的稻草罢了。”
其实我们是间装潢公司
“想拿学历的年轻人,我们当成装修毛坯房;想混职称的在职教育,我们当成老房子翻新。”
从2002年开始,程依群在上海的民办中专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13张证书。用程依群的话说:“这是增加学生的就业机率,现在证书少了根本招不上学生。这是市场和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程依群的中专里,学习计算机的学生不仅能拿到本校的毕业证书,还可以完成自学考试大专文凭,能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多交1000元,还可以拿到珠算等级、普通话等级、甚至电算化会计等级证书。进入2003年,学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你能拿10个证,对方就能拿12个,就业压力,迫使学生对学校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应对竞争,程依群在2003年底,一口气引进了社会上的3个认证考试,全部是公司推荐的软件认证和人才素质认证。
“这些认证多数都是企业行为,即使是上面指定的,也是企业高层公关的结果。” 程依群提起这件事充满了无奈。此前,程依群曾经拒绝了一家外资企业的软件认证培训,但是没过几天,学校就收到了上级某位领导的“条子”,“要培养跨世纪的商业人才,一定要与国际接轨啊”,没办法,这所中专就拥有了现在的13张证书。
当记者问及目前学生的就业情况时,程依群变的很警觉,表示目前就业率能达到70%。而具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往往就业困难,求学期间忙于应付认证和考试,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技能学习,等到真正接触实质的工作,大部分证书形同废纸。”
外来教育的营销杰作
2005年4月初,600多位学生家长把北京一所高校的一个礼堂变的异常拥挤,一位台湾的教育专家在台上慷慨激昂地介绍着自己的教学理念:“来自美国,广泛应用于亚洲,在台湾拥有上千个成功教育案例,如今这种叫做‘少年成功训练营’的教育课程终于来到大陆。”
这位讲师向记者展示了他们在亚洲各地的培训图片,以及各种语言和肤色的家长对课程的评价,“利用7天的时间,将彻底还你一个具有国际素质的孩子!我们从美国引进这个课程花费了近400万美元,又用了150万元完成对课程的中国化改进,现在终于可以让中国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
记者从课程的介绍上了解到,组织者通过夏令营的方式,让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下游戏和生活,并学习“趣味数学”、“思维拓展”、“协作训练”等七项内容,费用是12,000元。组织者为了增加在场家长的信心,特意邀请了曾经参加过培训的5位小朋友来进行现场采访,引导孩子回答诸如:“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等问题。3个小时的推介结束以后,现场有近100名家长领取了申请表格,如果有三分之一家长最后真的接受这项计划,那么,这个课程至少一次收入近40万。
最后,一些教育专家向记者介绍:在国外,这样的内容只是一个普通学校都可以组织的夏令营活动,费用只是孩子的食宿成本,甚至不需要花一毛钱。一些类似的培训课程目的就是利用中国家长对国外教育的迷信,赚取钱财。可以说,课程的设置不是为了孩子可以获得素质和生存技能上的成长,而是为了如何更好地获得“家长满意度”。
其实家长都是疯子
最近,一个新的教育盈利模式进入了各大媒体的视线,一个叫攸武的人发明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方法:让学龄前的孩子学习大学的课程。有人说:这个人疯子,也有专家说:是因为中国的很多家长疯掉了,扭曲的教育观,催生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教育尝试。
“宇宙级”一年收费14万元,其次的“银河级”、“太阳级”、“地球级”,一年费用从18,900元到500元不等。这是今年创才智力潜能开发有限公司在京推出的“日出计划”收费公告,他们甚至承诺,只要家长交钱,不用经过筛选,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按照要求变成一个“神童”,“生物神童”、“物理神童”、“音乐神童”、“文学天才”,家长想要什么样的神童就有什么样的神童。当然,除了入学交费以外,家长还要缴纳6000元的配套材料费。只不过孩子需要从9个月或者1岁就开始学习生物、物理等,这可是货真价实的抓住了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
这家公司一面在本地各大高校招募一些需要打工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很容易,只要承诺给钱,穷困的学生们会心甘情愿的帮他,毕竟他们认为教孩子没有什么不对的。另一方面,他将这些学生打包放到家长面前,宣称自己可以让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给孩子们教授课程。家长自然没有什么太大的顾忌,因为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还用自己的一套“理论”说服那些家长:“需要从小就给他们教授他们不懂的东西,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大脑潜力”。这样一来,前面收着家长的高额报名费和教材费,后面只要付给那些学生较低的工薪就可以了,之间的利润空间难以想象。
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机构来证明这种教育方法是否拥有科学依据,但是它所折射出对教育观的思考确是如此让人不寒而栗,人们试图了解:还有多少机构、多少公司,以教育为名推出的“培训、认证、课程”,是唯利是图的教育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