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安格 把根留住 东莞制造 无法把根留住



  中央电视台在2004年评选“中国最佳魅力城市”时,东莞的竞选口号是“制造魅力无限”,一语双关,除了说明东莞能够制造出无限魅力,也表明其制造业的发达。

  然而,伴随着东莞一片火红成长的背后还有,“民工荒”的愈演愈烈、台商北移趋势的加剧、发展资源的贫乏;还有东莞明星企业的困顿:金正崩盘陨落、福地资本变阵、步步高退守防御、德生、太阳神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正期待重振旗鼓……东莞,能否承担起世界加工厂和华南经济引擎的重任?东莞制造,究竟会是无限魅力,还是后劲无力?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中,东莞凭借其制造业的优势,以GDP1155.3亿元的综合实力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对于东莞来说,东莞能跻身世界加工厂之列,台商是功不可没的;说台资企业成就了东莞经济奇迹,这话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自1987年第一家台企落户东莞,截止2004年6月底,东莞累计引进台资企业5547家,台资历年累计投资约54亿美元。  

  台商要走

  张汉文旗下的东莞富华鞋业有限公司就是众多台企中的一家,张是江苏省江阴人,1949年去台湾,1990年到祖国大陆来考察投资环境,1991年3月开始在东莞投资设厂制鞋,迄今已10余年,是来东莞最早的台商之一。

  张认为:“当年台商最早出走大陆的就是制鞋业,由于台湾逐渐增加的土地与劳工成本让我们无法负荷,象制鞋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台湾难有发展空间。因此,才想到大陆寻找更低廉的生产基地,而地理位置、生产成本和劳动力资源是我们看中东莞的主要原因。”

  凭借东莞这些优势,张汉文一直发展很顺利,张的企业从最初的一条生产线开始,慢慢发展壮大,工厂从当初的20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2000多人。1994年张汉文进行了第一次增资扩产,1998年,张汉文再次扩产,同时还进入了一些纸箱、酒店等相关或不相关的行业,2003年,他又一次扩张,在东莞高埠镇买下几百亩地用来建立新厂房,并于2004年3月迁入新厂办公。

  近两年来,张明显感受到企业经营的压力。随着原材料涨价、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政府减免优惠政策的到期等等问题的出现,企业生产的成本急剧上升,目前张频频外出考察,有意在外地投资设厂。据悉,这位在东莞投资成衣与制鞋业十多年的老台商,将到长江北岸另起炉灶,建立一个成衣出口基地。他感慨地说,资源的荣枯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得不考虑。

  实际上,持这种心态的台商决不是张汉文一人,早在2002年前后,台资北移的风声便悄然吹起。与东莞的资源贫乏困境相对应的是,沿海地区恰恰由于开放步入成熟期,在东莞面临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升,不能满足企业投资回报和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困惑时,华东、华北地区所拥有的市场辐射能力、土地和劳动力优势,以及一些地方的优惠政策,使东莞台商的资本流出充满诱惑。

  张汉文也证实:此前所传出的台资北移现象,绝非东莞的台资全部搬至长三角。“电子产业企业出去的多点,因为长三角的产业配套也差不多齐全了。但传统产业企业却很少搬迁的,东莞在这方面还很有竞争力。此外,需要做内销的企业,的确在外地设厂了,这是市场所需。”  

  十个孩子一个娘

  张汉文表示,近一年来深受珠三角缺电之苦,而且招不到工人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而为了实现产业升级,解决民工荒问题,东莞市政府决定从2005年3月1日起,将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从每月450元调整到574元,此举却招致台商的一片反对之声。

  张汉文的另一个身份是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辅导会长,张指出,民工荒并不是因为工资低这一个因素决定的,在他们台商内部也曾讨论过这个话题,探讨后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因素,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如打工者每年过年回家时的交通、在本地打工时的治安环境等,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力的流向。

  为此,张汉文反问道:“员工工资级级上升、水电情况越来越紧缺、企业的运营成本越来越庞大,作为政府,除了在强调给员工升工资外,有没有反过来替企业考虑如何去降低成本呢?”

  比如,降低行政性收费、减少税收项目,目前,东莞市仅地税就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十几种。张汉文表示:“这些只是一个明确的项目而已,每年都有一些不确定的收费项目,而且具体收多少都没有一个明确,所以,希望政府能有一个收费手册,将收费项目条款化、具体化,从而做到透明化。”

  外商负担过重已形成共鸣,现任东莞台商协会会长郭山辉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长江三角洲的政策比较灵活,优惠,而且政府不收费,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东莞这边收得比较厉害。”

  此外,政府服务差,效率低,政府行政管理缺乏现代意识,企业与政府缺少沟通渠道也令让不少台商所诟病。一位不愿具名的台商形容道:“以前我们来东莞是一孩子一个娘,政府待我们如上宾,而现在呢,是十个孩子一个娘,自然对我们冷落了。”

  他颇为感慨地表示:“近年来原物料成本飙涨,又缺电、缺水,现在又面临缺人,我已经找不到加大投资力度的理由了,如果不是东莞这里的产业链配套齐全,加上现在的工厂是自己所置资产的话,我随时都会搬出东莞。”  

  当地人的守城意识

  在内部困惑和外部诱惑的夹击中,台商的驿动只是冰山一角。

  东莞的打工者很多,企业的老板也很多,其中大部分还是外地老板。东莞腾源毛织厂的周老板来自江西,他坦称:“我对东莞没有归属感,不会扎根在这里,所以,我的工厂都是租用的,一旦生意做不下去了,我就可能关门回老家。”

  周指出:“我身边很多外地老板都抱有这种想法,只想把眼前的利益赚到,哪里会去想什么十年规划的问题。现在毛织厂不好做了,工人招不到,单价又低,还得交租交税,只能图个大家有饭吃吧。做得最幸福的是东莞本地老板了,有关系、有门路,别的不说,刚税收、土地分红这些方面他们就能得到很大一笔好处。因此,本地老板守着自己一亩分三地的思想最为严重,这样也省事省精力嘛。”

  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辅导会长张汉文也证实:“现在企业越来越难做,制造业更是越做越辛苦,在传统的产业中,东莞老板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守城状态,或者是转行,如做酒店、房地产、物流等第三产业。”目前,张汉文在台商投资企业协会给来东莞投资或增资的台商提出的建议是:在东莞投资或增资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要慎重,推荐向第三产业发展。

  但是,东莞市养生源蜂业有限公司老板之一何日光不同意这种说法,何是东莞土生土长起来的老板,他说:“东莞人向来很勤劳,如果说东莞早期老板崛起靠的是胆识与机遇,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话,现在知识竞争特征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也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断努力地学习。”

  何目前的公司是从其父辈手上发展起来的,从95年开始规模化发展,99年便走向全国市场,目前已拥有几个养蜂基地,在业内已颇有知名度。他说:“事实上,东莞本土老板是很愿意不断扩大企业的,而且也希望在某个产业做深做透,做出竞争力,但由于东莞人的稳健特性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稳健,在外人看来似乎是停滞不前了。”  

 

  没有品牌的企业成长

  东莞老板的心态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随意性,腾源毛织厂的周老板指出,很多制造企业老板淘到了第一桶金后,沉浸在往日的成功中,观念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准。目前,东莞企业主们的一个通病是:过于注重实利,对企业缺乏长远的规划,缺乏危机感,今天如有钱赚就一般不会去考虑明天。所以,很多企业在手头有OEM单生产的时候,就根本不愿意花重点去培育内销市场。在批发市场还有利可图的时候,也不会去考虑打造品牌。

  张汉文也有自己的感受,他说:“东莞台商大多都是做外销的,在外面接生产订单,到东莞工厂加工,赚取人工、原料、地租等成本差价,根本不用品牌,有也是别人的。只有做内销货才会考虑创建立品牌。”

  张强调:“其实,很多人也考虑过打品牌,但打造品牌的工程是很艰巨的,企业得成长到一定程度,肯定得具备一定实力后方可实施品牌战略,还要有长期投入的决心,这份投入,无论从资金还是毅力方面,都是很辛苦的,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承受,还不如买一个品牌来得快、来得实惠些。”

  在这种心态下,更多的老板愿意把东莞作为一个工厂、一个制造基地,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企业。因此,东莞大朗号称羊毛衫名镇,却怎么也没见有个“恒源祥”、“春竹”之类的品牌冒出来。虎门镇号称“全国四大服装基地”之一,服装生产企业800多家,成为“南派”服装的代表,却没有一个真正叫得响的名牌?厚街镇号称全国乃至东南亚著名的家具集散中心,同样没有叫得响的名牌。

  一个地域性的产业,如果没有大品牌的支撑,永远成不了大气候,也必将无法引起更多的关注,这样的产业群终究也只能算是一个加工基地,和一个大的工厂无异。“台资北移”的风声表明:东莞的外资既然是转移而来,那么一旦别的地区有更好的比较优势,它就会向别的地区转移。  

  制造仍为东莞之本

  就在3月份,东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志庚纵论东莞产业升级,刘志庚表示:到了现阶段,我们的空间越来越小,社会管理压力越来越大,逼得我们要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所以,我们一个方面,就是把现在的“三来一补”企业逐步用经济手段来调整。第一,就是对工人的工资最低工资标准要提高,迫使一些赚我们劳动力钱的一些企业慢慢转移出去。第二个经济手段就是提高地价,通过提高地价,来增加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地价的成本。

  而在一些传统的“三来一补”企业走了后,刘志庚表示能来的肯定是高新技术产业,耗能少、附加值高的这类企业进来。

  不过,东莞企业却并不看好东莞的产业升级。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张汉文就明确表示:“东莞要求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很抽象的,你去看看东莞市强力推出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里面究竟有多少高新技术公司?说句不好听的话,我生产一双鞋的技术都可能比它高,比如我要解决踩在高压电上而人体不被电流击打、高空坠物砸鞋不伤脚等等,这些算不算高新技术呢?”不过,纵然如此,张汉文也表示他的企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未来的竞争力将从数量上向质量上过渡。

 东莞制造 无法把根留住

  张指出:“一个城市要发展什么产业关键要看这个城市合不合适。工业是东莞的根本,东莞近些年在地产、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无非是制造业在做后盾。由于历史的沉淀,东莞未来仍然会是工业城市。”

  腾源毛织厂的周老板也认为,工厂多并不一定代表竞争力强,这就是东莞目前的情况。现在看来,东莞有不能承受之痛,就是由于人口压力太大,工厂档次太低,造成环境与社会治安压力过重,要转型不是三天两头之事。如果转型失败,则有可能出现产业转移、本地“空洞化”的危机。也就是说,全球性制造业基地有可能从东莞转移到其他地方。因此,东莞制造业更要看重对企业竞争力的加强和所在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

  从制造环节这个整个产业链条中较为低端的环节,到产业的最前端,东莞正经历着资本撤离的考验,同时,凭借城市便利的交通、活跃的商机、产业的配置、良好的人才聚集效应,东莞能否实跃这“惊人一跃”,时间将会检验一切。 

  出路:

  东莞制造的“三加一”

  无论如何,20多年来,东莞经济狂飙突进,以平均每年接近20%的速度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而今的东莞已由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成为粤港澳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东莞亦显示出自己世界加工厂和华南经济引擎的风采。

  对此,格兰仕集团总裁助理兼人力资源部部长赵为民指出,东莞作为外向型经济的支撑点,形成了IT、服装、家具、灯饰和皮革等多个“产业簇群”,东莞制造的再次腾飞需要“三加一”。

  第一个,需要向阎锡山同志学习,学习他的标准化。他是山西的土皇帝,也是中国第一代海归,第一代同盟会会员,早年留学日本。有一句时髦话他是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行动,他回到山西当CEO,根据他全球化思维,制定了很适合山西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我们讲的人民生活水平。目前,东莞制造很大程度上是OEM,使用的是别人的标准,进一步发展肯定会受制于人,但如果东莞制造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是世界加工厂的优势,在OEM的过程中,将西方通用标准修改为本土标准,从而逐渐建立起解释权、话语权。“这一点我觉得在日本和韩国就做的比较好,很多入世产业就是靠这个发展起来的。所以,第一个要制定自己的标准,向阎锡山同志学习。”

  第二个,向赵本山同志学习,学习他的生动化。为什么呢?因为赵本山把一个东北很土的二人转,通过中央台春节晚会,通过他的表演,让你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了这种文化,进行了很好的教育和传播,最后变成品牌,把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东莞制造缺少品牌意识已是共识,但这是可以改变的,就是要学习赵本山的思维和整合的方式,通过生动化的形式树立起东莞制造的品牌概念。

  第三个,要学钟南山先生,讲专业化。因为在SARS期间,他讲过一句话,政治就是每个人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东莞制造要树立起在专业领域就是权威的信念,目前东莞每个产业链上都有许多做得非常好的企业,在未来,这些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坚持专业化,直至建立自己的标准。

  最后还有一个“一”就是创新、差异化,我们现在整天看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电视剧,把清朝死的东西变成活的东西,就是回到过去,走向未来。“我觉得东莞制造也好,中国制造也好,要学习他们这种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制造模式。无论是我们做看得见的,还是做看不见的,关键是能找到原代码,不断创新,制造差异化,这是我们的下一步。”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12414.html

更多阅读

当你听见这首歌——我听童安格 童安格 我还活着

【 生命过客 】——“在拥有的角落,你是否曾经好好珍惜?在失去的时候,是否依然那么在意?”有一些人,你对他们并没有太多留恋,但也没有太久的失散。偶尔听他们唱一些过去的老歌儿,也没有勾起你太深的怀念。淡淡的,像一枚亲手制作的书签,随意地

通和安格的介绍 安格博达和伊米隆

当人们有幸接触安格,都会好奇、感兴趣,不禁要问:安格是干什么的?安格全称是“香港安格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是董事长张航(医学)博士,于1994年创立的。总部在广州市东山区天河路润粤大厦。公司原来只生产药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公司资产达7

声明:《童安格 把根留住 东莞制造 无法把根留住》为网友情詩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