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呆久的人,都知道个人品牌的作用。
中国人也认识到建立个人品牌的好处和必要。李宁从体操队退役之后,搞出了一个李宁牌,姜昆成立了一个昆朋网。
可是,在中国人中经营个人品牌,比在西方难得多。李宁牌与西方同属运动员的乔丹牌来相比,价值要差得多。
而在体育、娱乐圈之外,鲜有经营个人品牌很成功的人。
在西方并不限于体育名星和电影名星。在作家、在学术界、在商界,都很普遍。
“哈利波特”的作者当初穷得要吃救济,现在比英国女王还要富,靠稿费赚了近10亿美元。“哈利波特”已经出到第七本了,每一本都畅销。
我还看到一个从公司总裁职位退下来的人写书,写了十六本书,每一本都畅销。而且,这样的人,在西方虽然也是凤毛麟角,但绝不是绝无仅有。
这些都说明西方读者认同个人品牌,而且个人品牌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我一个朋友在纽约时报做事,纽约时报有一些专栏作家,其中,有一个专栏作家,只要他的文章一出现。点击率就很高。
可是,在中文网上,我没有看到某个作者一直有较高的点击率。
为什么中西在对待个人品牌上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中国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文化传统,使得很少有人能在高处呆得长久。
比如,余秋雨,出了本“文化苦旅”,很是畅销,可是,找茬的人立刻接踵而来,有揭露其历史问题的,有给他文章找错的。
中国人喜欢看爬得高的人跌下来,中国的传媒也很乐意登这些挑刺文章,结果,余秋雨封笔了。个人品牌的价值也随之丧失了。
方舟子靠打假出了名,照理说,也应该具有个人品牌的效应,可是,方舟子出了几本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力。国人只关心他打假,觉得那热闹,象是看打架一样,愿意花钱去买他的科普著作的人,却少得多。
在中国人的社会中,是“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所以,能具有品牌效应的人,往往是木子美、芙蓉姐姐这样的人。
可是,很多人又同时对木子美、芙蓉姐姐嗤之以鼻,可能没有多少人会花钱买木子美、芙蓉姐姐的自传。
看到比自己高明的人不舒服,爱挑他们的茬,对浅薄的人也大加挖苦指责,钱,中国人的东方式嫉妒心理,使得在中国人中经营个人品牌,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这说明中国的有些文化传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