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小清新、特立独行、自我……这些更适合描述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青年的词语,却成为一个网站的标签。自成立以来,豆瓣就鲜少出现在媒体面前虚张声势,而一直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在自己的运行轨道上慢慢前行,不疾不徐。 这个由书评发展起来的网站,现在主要运营包括读书、电影和音乐在内的共8项业务,从豆瓣表面来看,它集三种网站的元素于一身:一是来自于flickr图片分享网站简约素雅的界面风格;二是借鉴了亚马逊(Amazon)的用户评论和推荐功能,并逐渐发展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三是吸取社交网络(SNS)的一些元素,通过相同兴趣把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真实地搬到网上。 这样一个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的网站,近日的一组数据却让外界不得不刮目相看。据豆瓣方面披露的部分运营数据显示,其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已超过1亿,日均点击量约1.6亿,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豆瓣预计2012年营收将达8000万,已接近盈利状态。另外一组数据则显示,豆瓣的注册用户超过6300万,并在豆瓣上创建了29万个兴趣小组和约8.2万个小站。这些数据可能不及互联网巨头列举的大数据的一个零头,但是从以上数据也足以评价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价值。 纵观目前的社交网站领域,发展较早的如人人,开心等,摆出的数据可能比豆瓣大很多,但观看其发展轨迹,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当同类型网站逐渐式微慢慢失去声音之后,是什么支撑着豆瓣还能在这个舞台上稳步前行,长袖善舞? 首先,坚持原创能力。在模仿风盛行的国内互联网界,众多互联网模式或多或少都借鉴了国外网站的优势和长处,但是豆瓣从成立一开始就没有模式可以借鉴,豆瓣也不想模仿别人,只想在自己的创新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其次,专注于自己的产品。豆瓣一直按照自己的规划前行,在做好已有业务的基础上慢慢向外扩张,并不会因为某个互联网行业过热就横插一脚,也不会因为外界的纷扰而加快或者放慢自己的脚步; 再次,用户体验至上。豆瓣所做的每一个改善,每一个更新,都是建立在以用户体验为先的基础上。如果有哪个改变不能满足用户体验,必定会进行调整、更新,直到让用户足够好用为止。 一个网站能否存活下去,最后还是看是否有足够多的用户,黏性是否足够强。豆瓣并不主动改变自己,而是按照用户的需求慢慢改善,这种静安不动,其实就是最大的变动,是内在力量的厚积薄发。 本期互动行销聚焦豆瓣,力图揭开豆瓣神秘面纱的一角,给读者讲述一个真实的豆瓣现状,也希望以此抛砖引玉,给到行业一些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