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合作最高境界讲求制衡,如果你通过某种手段制约了别人,你就处于领导地位,而恰好你下边的诸多合作伙伴又能达到一种均衡状态,你塑造的产业机器就能稳定运行。
而英特尔产业链条却正在失去这种制衡。2004年,AMD首颗服务器CPU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一举拿下了10%的PC服务器市场,这一“微不足道”的业绩,实际表明正式向外界宣告一个新的竞争时代的来临,原有的英特尔芯片封锁局面已经被打破。
在过去十年时间里,英特尔利用三围产品结构,实现芯片产业链的垄断地位,即桌面台式电脑、笔记本、服务器芯片。
英特尔帮助下游整机制造商从三大领域全线竞争,增加了PC企业市场能力,也增强了自己在整机市场的立体封锁。因为AMD主力只有供桌面台式电脑使用的CPU,这样每一个想用AMD芯片的客户都要考虑,如果得罪了英特尔,是否会影响笔记本和服务器两大市场的合作。
三围产品合作体系,封锁了整机企业与AMD合作的可能,使得AMD只能在DIY市场,作为英特尔廉价替代品出现。
但英特尔也明白这样的体系,随着技术突破,这种封锁终将被打破,只不过它没有意识到这么快。2003年,AMD大力进入笔记本市场,2004年成功推广服务器芯片,AMD改变了颓势。告诉潜在客户们:即使彻底得罪了英特尔,还有我们支持你。2004年联想、浪潮这两家以往为英特尔马首事瞻的中国PC制造商推出了AMD产品……
英特尔曾经企图通过进入更多的市场来避免“三围合作封锁”的失效。借助3C融合机遇,英特尔进入数字电视、通讯等等芯片市场,不但适应产业趋势、帮助下游伙伴向更大领域扩张,并可间接实现塑造另一种“我能而AMD不能”的局面。
此外,PC制造群的平衡被不断打破,也在破坏英特尔一直维护的体系内部的势力均衡关系。中小PC企业大规模倒闭,惠普与康柏、联想与IBM PC业务合并,标志着整个产业朝向寡头局面发展。英特尔又必须学会如何与这些寡头“都”保持合作。
寡头的兴起,不但提高了各自同英特尔的要价能力,而且重新形成几派势力,英特尔不得不面临抉择,如果站在一方队伍里,则意味着失去另一方,甚至几方。
一直与戴尔交好,这样惠普肯定有意见,惠普采用AMD芯片做家用PC就是一种警告。而IBM正在与AMD签约合作芯片制造,它们的合作是否会影响到英特尔与IBM的关系?
戴尔、惠普、宏 、新联想等等几大派系形成,英特尔在它们面前如何站位?如何不得罪一方的情况下,与另一方保持紧密合作?这一市场变化,给英特尔出了另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