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富士康跳楼事件
自2010年因员工连续自杀而震惊全国以来,富士康麻烦不断。10月17日,又有媒体报道了烟台富士康竟至于违法使用16岁以下的童工,情节极为恶劣。
![富士康是做什么的 富士康的同盟](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271728323596.jpeg)
作为一家以代工为赢利模式的跨国企业,富士康是中国经济依托廉价劳动力获得国际市场,实现外贸拉动的最好见证。据报道,富士康现在大陆雇佣100万名员工,解决了大量人口的就业,对大陆数亿农民向工人转变有所贡献。至于在拉动地方GDP,增加政府税收方面,其绩效更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认可。以淮安为例,在富士康进驻前的2006年,淮安市GDP为 651亿元,财政总收入92.9亿元,到2011年,淮安市的GDP达 1315亿元,财政总收入310亿元。如此高效,这一模式自然在大陆不断被复制,地方政府任凭富士康违法用工,学校无所顾忌地紧密配合,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富士康同盟”。 无论在淮安还是烟台,学生工都是在学校安排下进的富士康,而学校是在主管部门要求下进行的,而主管部门又是在地方党政领导的直接督办下执行的。当然,凡是结盟都少不了利益分成机制,据说学校组织一个学生工到富士康干上一个月就可以到手100元。“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学校规定,凡因表现不好而被富士康开除的学生,回到学校将被学校开除。本应承担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教育机构,如此利欲熏心,胆大妄为,令人发指。 从富士康有助于地方解决就业问题,到富士康需要同盟来解决用工问题,深刻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发动机已经高度“疲惫”,中国即将走出人口红利期,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近尾声。然而,无论富士康还是地方政府,对中国经济乃至社会转型的深刻程度,都缺乏把握,一直以来习惯于使用甚至依赖廉价劳动力,使这一同盟不择手段地维系富士康赢利模式,进而维系地方GDP和财税增长模式。动用行政力量,利用学校裹挟学生,甚至违法使用童工,不过是政府、企业、学校的共谋,而所谓“内部调查承认烟台富士康使用童工”的说法,只是这家跨国企业假装无辜的危机公关而已。 富士康承认使用童工,但在中国,使用童工绝不仅止于富士康一家。本该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司法机构,在这一场合集体失明、失语和失态,足以说明一些地方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存在的路径依赖之严重。据说,富士康已经意识到廉价劳动力总有枯竭的时候,开始着手增加机器人,以减少对人手的需求,减轻管理压力,改善社会形象,而地方政府却伙同学校紧紧抓住人口红利期的尾巴不放,如此不讲公平正义,不讲依法行政,不讲起码做人道理,一旦富士康掉过头来,地方政府又当如何应对?学校又该如何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