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六级改革 2013年,改革再加力



  中共十八大和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改革的重要和推进改革的决心。2012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这不仅回应了民众对深化改革强烈呼声和愿望,也表明中国又一次走到了一个重要历史关头,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才能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今天,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经济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充分认识这一深刻变化,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提。

  首先,整个中国社会已经从财富的觉醒,发展到公平的觉醒。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和企业追求财富(收入和利润)都是不正当的,甚至是非法的;而现在追求财富和积累财富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由于财富的涌流和积累,人们越来越在意自己能够从中分得多少利益。30年前,可以接受让其他人“先富起来”,宁可自己先奉献和利益受损;而现在人们越来越不能接受长期存在显著的分配差距和没有充分补偿的利益受损,对于公平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和强烈。

  第二,由于30多年经济发展成就,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所以,各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已经十分巨大,维护既得利益的意愿强烈。进一步的改革既要承认既得利益,照顾既得利益,也必须突破既得利益僵化格局的羁绊。所以,推进改革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第三,从财富觉醒、公平觉醒,必然发展为参与觉醒,即人们不仅要求在改革开放中获益,而且越来越要求自己能够参与改革设计和决策。知情、表达和参与不再只是实现利益的手段,而是成为社会价值的重要内容。因此,过去的改革机制已经不完全适应新的国情,改革再加力,需要新机制。

  以往改革机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许多领域的改革都是由拥有决策权和执行权的行政部门主导方向,而这些部门自身就是直接的相关利益主体,而且是“信息不对称”关系中的优势方。因此,它们所主导的改革方案往往更倾向于维护自己的部门利益,即公共部门在代表公共利益时发生“利益冲突”现象。

  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中最彻底的领域是工业,而其他大多数领域的改革均比较滞后。导致一个重要区别的原因之一是,决定工业体制改革方向的不是工业部门自己,而其他领域的改革均以自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由,主要由自己的行政部门主导改革方向。所以,结果是政府的工业管理部门撤销了,而其他管理部门的权力却强化了,最突出的是那些直接管理(下辖)企事业单位的政府行政部门和拥有行政审批权的部门,掌握的资源和权力更大了,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行政性行为力度更强了。因此,工业成为改革开放最彻底的领域,工业的改革开放和巨大发展将中国推向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而其他领域的改革大多没有到位,甚至连改革方向都不明确,至今存在争议。

  如以治病比喻,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如同是医生给病人做手术,而其他领域的改革基本上是如同医生给自己做手术。改革需要“壮士断腕”,而目前许多部门的意愿则是“守土有责”、“守权有责”。一些主导改革方向的部门总是希望实行增强自己权力和权利的改革方案。当然,工业改革也有许多不彻底的领域,也基本上是由于“自己改自己”,例如盐业、电力、铁路等领域的改革。凡是自己主导的改革,通常总是没完没了地“研究”,强调“复杂性”、“特殊性”,结果无非是迟迟不改,或者不彻底改,甚至改偏了方向。我们无需指责这些部门刻意维护自身利益,因为,给自己动手术谁都下不了手,自己决定自己有份儿的蛋糕分配,总会有意无意地给自己多分些。

 2013年四六级改革 2013年,改革再加力
  现在,人们一方面期盼改革,另一方面又担心改革。原因就是许多群众已经不太相信现在这样的改革机制真的可以取得符合科学理性、体现民意的改革成效。人们对改革前景的担忧实质上是对改革机制的不信任。可见,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公正有效的改革机制,包括谁提出或主导改革方案,哪些相关或不相关的利益集团可以什么方式表达改革主张,如何做出改革的决策等重要制度安排。

  从逻辑上说可以有两种有效的改革机制:一是由超越集团利益而代表社会理性的机构(利益中性机构)主导改革;二是由各利益集团进行公平的博弈,通过公共选择的公平博弈程序做出改革决策。也许在现实中,我们应该将这两种逻辑结合起来。既要有利益中性的“理性”决策者或改革方案设计者,又要在改革方案论证中给各利益集团以表达主张的平等权利。同时,更要有民意表达和民众参与的有效制度安排。

  总之,当前中国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形成怎样的改革机制来进行改革,即由谁来主导各领域改革的方向和方案设计?如何做出改革决策?改革的机制决定了改革的结果。所以,改革的“顶层设计”首先应是关于改革机制本身的制度安排。

  《中国经营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成长和发展,今天,历史的机遇和责任再一次摆在我们面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反映广大人民的改革意愿和首创精神,探求推进改革开放的科学可行路径,为改革开放再加力,是《中国经营报》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支持广大读者在改革开放中的知情、表达和参与,正是《中国经营报》的使命所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1368.html

更多阅读

声明:《2013年四六级改革 2013年,改革再加力》为网友没指望的男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