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职场二十年 我的职场十年(二十四)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我的职场十年(二十四)

 

 

 

跨越技术管理

  贺志强是跟随联想一起成长起来的,经历了中国IT产业和联想集团的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一段时间。这段经历,使他在对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与市场的关系上,有其独到的见解和做法。他的这些认识,对我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贺志强在1998年《关于研发管理的一些总结》,里面提到了贺志强当时在研发管理中的指导思想:  

   

   一、树立做国际上一流产品的概念

    现代社会只有国际一流的产品和技术,没有国内领先一讲,尤其在电脑这个高度竞争、高度开放的领域更是如此。

    除了资金投入的一点限制以及与台湾交流上的小小不便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理由与原因成为我们开发国际一流技术和产品的障碍,在现代的商品社会,国际上任何的资源条件都是可用的,对所有的公司都是平等的。一定要始终让自己的研发队伍清楚,他们是国际社会研发队伍中平等的一分子,他们可以做出国际一流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他们也应当将自己定位到这个高度,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去开发高科技产品,并且有意识地利用所有的国际资源。

    二、靠技术去换取合作者的技术

  单单靠市场是换不来技术的,市场只会换来购买价格的变动,并不会得到合作对手对你技术能力的认可与支持。

  ……合作要以技术的主导者出现,其中要以自己的技术去要求对方贡献出新技术。

    要与主要技术供应的核心人物交朋友。从面得到更深入、广泛的信息。

    三、立项要少而精

    主要项目立项要慎重,不要轻易立项去开发,但可多花功夫调研。立项之后也不要认为立刻可以赚钱,要清楚地共识,第一代新产品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前景的认可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以前研发中心过多的开新项目以迁就工程师的兴趣,只会造成浪费。

    四、所有重大的产品必须是公司最高领导层的决定

  如子公司有新的方向,必须是子公司总经理室的决定。而非研发部门的决定。同样,一项大的方向性的研发投入,则必须是集团公司的经营决定。由于长远的研发方向难以决断,因此,大量的预研投入更是必须的。

    五、市场需求是新技术、新产品的源泉

    所有的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都是来源于市场与用户的需求。没有市场与用户的需求的新技术与产品只是空中楼阁,是没有空间的。

    但有些情况下是技术先行,即有了这个新技术再找市场,教育市场与用户接受这个新技术、新产品。这种情况下如何办呢?在开发立项的同时成立相对应的产品调研部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当一个新的产品与现有渠道销售的产品特性不大相同时,集团公司应以成立新的事业部和子公司的方法去推动和评价这个新产品,新产品的成功是市场人员与研发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晶。因此后期产品成功的责任应主要落在市场人员的身上。因为即使初期设计的产品有缺陷,市场人员应同研发人员一道推出改进方案并再次投入市场,直到成功。

    六、大规模研发队伍的建设

    联想集团十几年来,研发中心的规模一直都很小,到了一定的规模就会有变化,原因有很多,但两个和研发管理有关的因素是:1.如何将所有优先研发人员的兴趣集中到主流产品的研制上来。2.应建立针对研发人员的奖励机制。

研发人员很容易做一种产品时间长了觉得闷,经常以为自己已掌握了所做事情的精华,而希望做新的产品、新的技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研发管理者在现有的产品领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给他们。

    研发人员有时候喜欢研究而忽略产品化,这一点其实比较容易引导。我们所有的奖励都是围绕最终产品能否高质量,大批量存在市场被接受作为评价研发人员成败的基础。虽然有失偏颇,但几年下来,QDI深圳研发中心的工程师已养成了一种习惯。如果做了一两年他仍没有产品上市场,他自己都会觉得紧张。如果产品不能顺利量产,或者上市场后太多投诉,最紧张的是工程师。这是一种文化,在QDI的研发中心普遍形成了习惯。

    而创新工作留给谁去做呢?交给那些已有成功产品史的多年的高级工程师去做。

    七、认真聆听与独立思考

  我读很多技术的报章杂志,很多对发展方向的判断都是人云亦云,或者以MICROSOFT,INTEL所讲为准,或者是自己不做认真分析,一味地反对或者怀疑新的发展方向。

  ……认真聆听让我们得益非浅。而独立思考则是做决定的根本。

    八、充分发扬光大自己的研发优势

   在主机板研究开发领域,我们与台湾公司相比有许多劣势,但我经过认真分析后,觉得有一条优势是台湾人不可比的。台湾有太多的电脑公司,非常的集中,因此人才的竞争,尤其是优秀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而这一点我们都是可以克服的。这几年来我们花了很大的功夫,刻意建立一个较大规模的研发中心,并本着培养自己的优秀工程师的目的从大专院校招收了近四十几名新毕业生和工程师,而且也从社会上吸纳了一些优秀的工程师。新的毕业生中已有不少人成了技术骨干。我们的技术实力从我们的产品数量、质量、每年有创新几个方面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也证明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优势。

  基于上述的认识,在QDI北京研发中心建立伊始,贺志强便要求刘晨晖建立一个市场部门,专门为产品研发把握方向,了解市场的反应。他在研发中心里设立市场部的做法,我当时感到挺新鲜。他曾多次给我讲解他在研发上的体会和其他公司的经验。多年的思考和探索,使他认为,只有把研发和市场部门放在一起,才能保证研发与市场有机的结合。

  他的这种做法,把产品与市场结合的问题和压力完全交给了我,促使我开始力图超越技术管理的角色,来理解如何有效地做产品定位,进而开始思考和分析企业为社会有效地创造价值的过程的运行机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13973.html

更多阅读

我的职场十年(三十一)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两难困境  我们的系统集成业务,当时已经做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是伴随着中国的行业IT应用一起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困扰我们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当期业绩与长远发展的两难。这

我的职场十年(三十)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  国内的高科技企业,除了少部分外,基本上都是运作型企业。即企业是依靠规模性运作/服务的效率取得竞争优势的。这也是符合中国产业发展规律的现象,不能简单的责怪这些企业和企业家

我的职场十年(二十九)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四   再上台阶---进入高层管理  公司的突然拆分,导致了许多人生命轨迹的突变。我也因此而从产品业务,转向了软件服务业务。如果说是贺志强引领我进入了IT行业的话,可以讲是郭为带我进

我的职场十年(二十八)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这件事情的不幸结果,也引发了我对如何让员工和业务的性质相匹配的思考。质疑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谓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之一。在企业工作,特别是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同事之间,上

我的职场十年(二十七)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功败垂成  1999年初,我们的产品经过试生产,即将投入市场。尽管国内有两家其他的公司和我们基本同时开始开发同样的产品,但是他们好像遇到了一些困难。产品迟迟没有消息。我们将成为全球

声明:《我在职场二十年 我的职场十年(二十四)》为网友音符不在迷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