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在掌上电脑这件事情上,如果说贺志强高瞻远瞩,甘冒风险做出了关键决策的话,刘晓炜则是呕心沥血,在把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没有刘晓炜,我们不可能做出当年的成绩。他确实是国内的顶尖人才。他提出的对员工要“严格而不苛求,宽容而不放纵”的原则,成了我日后给员工作培训时必讲的内容。
人生剧本
1999年,工作不是非常紧张,公司为高层经理安排了一个系列管理培训。在一次培训中,老师讲了心理学上的一个人生剧本理论(我没有查证其出处)。
该理论的大意是,我们从生下来长到18岁,不断接受教育和熏陶,实际是在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18岁到25岁的经历,是在修改和演练这个剧本;过了25岁,我们就义无反顾地按照这个剧本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人生旅程了。老师讲的核心是,人过了25岁基本的东西几乎是无法再改变了。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对周围人的观察,这个理论确实有相当高的可信度。不过这个理论恐怕是西方人总结的。基于从本科高年级做政治辅导员开始的做人的工作的经历,我更愿意从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而不仅是心理学的视点,来看待人的成长历程。
我们成年人常常会被孩子的纯洁和真诚所感动。但是,孩子的这种纯洁和真诚,其实是以幼稚和对社会的无知为前提的,更多的是一种单纯。所以也注定是脆弱的。当我们步入青少年时期,开始接触社会后,曾经非常相似的心灵,就沿着不同的方向走向“成熟”。但是这种“成熟”,却常常与我们少年时代的纯朴本性和价值标准发生冲突。我们整个的青年时代,几乎都是在这种冲突中度过的。功名利禄的诱惑,现实生存的压力,尔虞我诈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再浪漫,更无法继续单纯。美好的事物,在现实中显得是那么稀少而又得不到应有的承认,特别是在一个转型期的社会中。我们感到困惑,但是又必须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自己的选择。青年时代,注定是一个内心混乱的时代。在我们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最终确定自己的选择,以便有一个固定的价值体系作为我们在社会上的行为准则。
每个人的选择不尽相同。有人选择折衷,试图将单纯和复杂揉合在一起。结果他们可能面临终生的内心冲突;也有人“豁然开朗”而“重新做人”,放弃曾有的真诚和纯洁,拥有万物之灵性的生命退化成了欲望的奴隶。
当然还有人做了另外的选择。他们面对困惑,面对内心的冲突,面对社会上种种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现实,试图去找到造成这一切的背后真正原因。这将是一个极为艰难的历程,由青年时代延伸到成年,延伸到他们走上社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们内心的混乱,因此也显得比其他人持续的更久。但是,在社会上经历了成功和失败后,一旦他们通过对人世的感悟而从内心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寻找到了他们孜孜以求的人生的答案,他们便完成了内在统一人格的塑造,并且恢复了少年时代的纯洁和真诚。这是对纯真的辩证的回归。这时的人格和其表现出来的纯洁和真诚,不再是源于无知和幼稚,也不是离群索居软弱的孤傲和愤世嫉俗无奈的清高。而是来源于智慧,基于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本质的透彻理解,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辩证的超越而非简单的否定。因此,这种人格和与之相伴的纯洁和真诚便拥有了无比的顽强。他们在现实中真正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因为他们并不挂牵于最终形式上的成败得失,正所谓以出世的心态尽为人一生的职责。他们的这种外在看似矛盾的表现,或许让许多人感到“不合常理”和难以理解。但是正如中国台湾海峡彼岸的一位历尽世纪沧桑的百岁老人所言:“当人们发现自己呕心沥血所追求的东西,竞是几片一文不值的破纸时,有的人很颓废,试图从红尘中超脱出去。只有一部分意志坚强的人们,明知道人生到头来不过是一个盒子、两把骨灰。他们便努力超越自我,也就是忘记自我,忘记肉身。这部分人活得顽强,活得勇敢:或经商,或从政,或为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才是人类的精华。”
一个人只有建立了内在的统一人格,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外在的行动和表达的思想具有完整的内在一致性。否则,思想即使有闪光之处,也只是一些互不关联甚至自相矛盾的一闪即逝的火花而已。由此而产生的行动,也只能是盲目而混乱的冲动。
面对外在的世界,我们有许多的无奈;但是,我们能够也应该担负起对自己灵魂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尽管刘晓炜如此地出色,我们之间的配合难得地默契,尽管他事实上是我们部门的顶梁柱,但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过于相似,所以,在我们共事的两年时间里,我却并没有让他来做我的副手。因为我不希望我的副手是和我同一个类型的人。那样的话,我们很可能失去平衡,犯灾难性的错误。两年里,我的副手一直是比我们年长很多,性格和我反差很大的刘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