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称收到京东商城副总裁吴声前妻爆料,指吴声在京东商城就职期间,亲自代理或找代理人持股一些公司,而这些公司有的与京东商城有着直接的商业合作,有的甚至是京东商城的竞争对手。随后,相关当事人都发表了否认的声明。此事陷入人们的热议之中。 抛开这件具体事件不说,我们能看到,在互联网行业,类似引起人们关于商业道德、商业伦理大讨论的事件非常之多。比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些公司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不惜损伤用户利益,来摧毁对手;在竞争手段的选择上,“水军”、黑客都大有用武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公众对互联网公司的看法。一位互联网公司高管曾私下表示,他在多个行业打拼过,发现互联网领域的底线是“最低”的。而在公司内部管理上,我们也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爆出内部腐败、管理混乱的新闻。 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是互联网行业在过去10年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企业虽然不一定赚钱,但因资本的介入,这个行业并不缺钱。这就造成了大家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切以现实利益为目标,以速成为常态,整个行业有些浮躁。其次,行业相对垄断,资源向少数几个大企业聚集,带来寻租的空间。再次这个行业的管理比较弱,甚至比较原始,在内部管控方面还很幼稚,从而带来寻租的可能。
![避免“吴声门”之道:不敢不想不能](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27211370391.jpeg)
类似情况在其他行业高速发展时都曾发生过,比如日化行业,家电行业,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等。当一个行业处在快速发展通道中,行业里面的领先企业高管们都是手握大量的资源,而内部的风险控制、招投标程序、内外部审计等约束机制还比较稚嫩的时候,防贪腐,防内盗是这些企业在某个时间点上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从其他“过来人”企业的经验来看,主要是要从“三不”上入手,即“不敢不想不能”。 不敢,就是要“丑话说在前头”。对于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要从制度上制定严厉的措施。有的企业会在员工的劳动合同、保密协议条款、同业禁止条款、员工手册、违纪处理条例等方面做明确,并且一开始就讲清楚。有的企业会把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从制度上规定为“杀无赦”,即无论什么人,什么级别的人,违反了商业道德规范,都要从重从严处理。 不想,就是“后果很严重”,犯错的机会成本太大。一旦违反商业道德的事实成立,对员工的处理是长期和持续的。在日化行业和家电企业,都有这样的案例。企业对于违反商业道德规范的员工,除了严肃处理外,还会将其通告给行业里面的相关人士,从而使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在该行业立足,并且可以对现任的员工起到警示作用。 不能,就是从机制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杜绝寻租行为。强化招投标流程的管理,供应商的选择程序和认证流程,审计部门对于大宗采购的过程管理等。目前在跨国公司普遍对采购系统的人员进行定期轮换,并集中采购。确保“用的不采,采的不用”的内部分工模式,从而减少经理人犯错误的机会。 在企业成长的初期,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是商业模式确立的问题;在快速发展时期,解决的是质量,产品和市场的稳定性问题;在企业成长的中后期,解决的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贪腐问题通常是在快速发展时期比较严重,因为这个时期相对监控比较松散,大家都不太重视流程,而此时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决策权比较大,自由度比较高。在企业发展的稳定期,相对而言,格局已经形成,各种平衡基本确定,制度比较健全,钻空子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