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啤酒集团之一的荷兰啤酒酿造商喜力公司12日宣布,由于销售业绩大幅下滑,现任首席执行官安东尼·鲁伊斯将于10月1日离职,他的职位将由负责公司欧亚及中东地区生产的执行委员让-弗朗科斯·范博迈接替。
同时,喜力公司决心对管理层大刀阔斧地改组:执行委员会将由5人减少至3人,其中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和首席财务官;高管层人数将由现在的36人裁减至13人;全球运营区域由6个合并至5个,各地区总裁将向首席运营官马克·波朗德汇报。 销售业绩主宰了鲁伊斯的命运。自2002年鲁伊斯接过权杖之后,喜力的表现就不再象以前那么让人心悦诚服,在美元疲软、北美和欧洲等重点市场销售下降等不利因素刺激下,喜力2004年的净利润较往年大幅下降了33%。公司保持了6年的两位数增长纪录一朝被破不说,其股价也较高峰时跌去了三分之一。 即将上任的范博迈将是喜力公司历史上首位非荷兰籍的首席执行官,不知这位“外来人”能否给像青柠一般纯净的喜力掺揉几分别样色彩。范博迈最近在《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称,喜力对哥伦比亚啤酒集团Grupo Empresarial Bavaria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每个人都盯着Bavaria,这并不奇怪”。 Bavaria是拉美地区第二大啤酒酿造商,其资产估计介于60至70亿美元之间。在快速成长的拉美啤酒市场,Bavaria被视为最后尚未挖掘的“珍宝”之一。近几个月来,围绕着对Bavaria的收购,全球几大啤酒公司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目前SAB米勒最有希望获得对Bavaria的控股权,该交易的价值可能将高达90亿美元。 因为海内肯家族担心将控制权轻易让与他人,喜力一直在对外扩张上有所保留。公司的上宗大型并购发生在2003年11月,当时喜力花了19亿欧元的价钱收购了澳大利亚的BBAG啤酒公司。 范博迈自己也承认,今后喜力所有权比例变更的可能性依然很小,海内肯家族仍然会矢志不渝地维护喜力身份的这份“纯粹性”。但他补充说,喜力即使不花费丧失独立的“代价”,也能在全球立足于一流啤酒酿造商之林。 创始人海内肯家族捆住喜力的腿 新的高层更换可能会给喜力一次弥补业绩损失的良机。但分析人士却警告说,喜力拙于开发新兴市场的老问题不会因鲁伊斯的离开而得到解决,其原因在于创始人海内肯家族对喜力的掌控过严。这家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啤酒酿造商被创始人家族海内肯掌控的局面一直牢不可破。 如今看管喜力的是海内肯家族第四代传人香伦·德卡瓦略·海内肯。这名荷兰首富在2004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行第94位,拥有资产46亿美元。作为喜力公司的控股人,香伦对产品新包装、公司并购等许多生意上的事情拥有最终决定权。鲁伊斯以前在做任何重大决定的时候,都不得不对他的这位主要股东有所顾忌。 相比之下,像英博和SAB米勒这样的竞争对手在拓展地盘方面的表现则要活跃得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运转的今天,这两家在世界啤酒业稳坐头两把交椅的公司几乎同时意识到,要增强业绩增长的稳定性,就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欧洲这一个“篮筐”里。 无论是英博还是SAB米勒都在中国和俄罗斯扩展了生意,只有喜力还在固守着成熟却无法保证增长的“老根据地”。据统计,在喜力每年的销售收入中,整个欧洲地区的比重已多达53%。 (谭雪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