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危机找上宝洁?
近日,被称为中国企业品牌教父的宝洁,却出人意料的遇上了麻烦:SK-Ⅱ“涉嫌虚假宣传”和“烧碱风波”在媒体的关注下迅速传播,从消费者投诉,到工商部门的介入,再到法院的立案,时间仅仅为数天。 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损失目前还不确定,但是,损失是必然的:据某网站上信息表明,SK-Ⅱ部分产品已经降价。在这家SK-Ⅱ专业网站上,SK-Ⅱ所有的产品都打了七折。很显然,危机缠身的宝洁希望通过降价来保住市场。一向被人们高高捧起的宝洁,为什么会惹上这种麻烦? 一、是SK-Ⅱ质量真的不行?非也,操作过日化品牌的就知道,广告宣传、产品包装中的虚夸是肯定的,不同的只是程度的深浅罢了! 二、是宝洁的危机管理机制不行?非也,作为一个拥有300个品牌的国际企业,处理消费者投诉是日常必做的工作,不然这个此教父就不是教父了。 三、那么是宝洁的媒介关系处理不好?更没道理,宝洁作为一个广告大户,自然就是很多媒体的广告客户,关于宝洁的一些“小八卦”自然是能不报就不报。 …… 笔者认为:宝洁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过于高调的行事作风。 看看近几年的宝洁:没有收购,却落得一个收购失败的名声;参与招标,硬要放出什么“射雕行动”,汰渍自贬身价,结果,第一的还是第一;今年又成了国际标王,浩浩荡荡进军低端市场。俗话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有些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宝洁你又何必说得这么明白呢? 宝洁在渠道上的傲慢表现嚣张:在中国日化市场上,渠道找品牌的现象实属罕见。商场卖出一瓶海飞丝可能赚不到一块钱,而卖一瓶其它品牌的去屑产品也许能赚三、四块,但任何一个有点档次的商场都少不了海飞丝。这种现象,可以说了宝洁创造的一个奇迹。但这种奇迹的诞生,除了需要强大的高端媒体拉动之外,品牌的稳健发展则也是保证渠道稳定的必要条件。同时,这种完全由高端压力建立的渠道关系,远没有因经济利益结成的联盟稳固。君不见当年舒蕾终端掀起的红色风暴,重重地打击了宝洁的软肋;今年SK-Ⅱ危机爆发,宝洁的高端传播也受到质疑,宝洁化妆品的一只臂膀遭受创伤。如此看来,支持宝洁傲慢的条件并非牢不可破。 坚持太久为固执 不知道是被奥妮、舒蕾偷袭怕了,还是害怕联合利华,欧莱雅抢了自己的王位,作为行业老大的宝洁似乎有点激动,2004年的广告已经够多的了,2005年又变本加厉。广告投放多了,但广告的形式和创意手法却还是一成不变。 投广告本身不是坏事,再大的品牌也需要广告来拉动它的销量,保证它的品牌不会被淡忘。但广告与广告投放不同步调,对于一个教父级的企业却会让人琢磨不透。 我们知道,在品牌发展初期,品牌说自己的产品好,可能消费者不会相信。所以,品牌需要对自己产品的功能进行解释,诸如“本产品采用了什么新技术啊”,“本产品经过12道加工程序啊”等。但是,当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都有了。广告的重点就应该落在与消费者的观念认同上面,广告或者给人娱乐,或者给人新奇,或者给人感动……,反正都是观念上的东西。因为在这个时候,消费者已经认同了你的企业,认同了你的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它还会担心你的质量问题吗?想想美国耐克、想想德国的奔驰。 可以说,中国的消费者是最能忍的,也是最容易被欺骗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宝洁依靠广告的四大法宝(数证法、对比法、人证法、专家法)抓住了消费者的心,从而坐享中国庞大的日化市场。很多国产品牌也纷纷模仿,希望找到宝洁成功的捷径。产品功能的虚夸和品牌概念的炮制是行业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日化行业广告营销人士的一门必修课。 是假的,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随着消费者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揭穿阴谋也在情理之中。再加上,作为一个领导市场的大品牌。也免不了遭受一些不正当竞争的因素的干扰、破坏,可是,人家如果证据确凿,你也奈何不得,万一被你戳穿,损失最大的还不是你?反正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彼此彼此。 “连续使用28天细纹及皱纹明显减少47%、肌肤年轻12年”,宝洁,你完全没有必要依靠这种方式来证明(姑且这样称为)自己。 宝洁,请放松一点,低调一点,神秘一点:办事保密性高一点,没事少露面,不要成为媒体炒作的焦点;广告感性多一点,注重企业品牌,不要把欺骗当成真理;企业LOGO亮一点,宝洁两个字能顶好几个标王;体验活动多搞点,对渠道仁慈点,渠道管理深入点,将本土化落到实处。 不然,这一次是SK-Ⅱ,下一次可能就是玉兰油了!
未经本人同意,请勿转载!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