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11月底,鄂尔多斯地方财政总收入已经累计完成734.6亿元,同比降低1.6%。不过,超越2011年796.5亿元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突破800亿元的目标已然成为定局。 虽然2012年煤炭市场备受打击,但是前11个月,鄂尔多斯的煤炭产量仍然实现了13.4%的同比增长,产量达到6.07亿吨。因为鄂尔多斯财政收入的核心渠道,在于资源开采数量的多寡,并不取决于价格,因此“以量定入”的政府收入只会进一步增加,不会减少。 换言之,煤价跌了,受伤的更多是煤炭企业,因为它们需要采取薄利多销等多种手段保证企业的生产和运营。 问题在于,即使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还能够挖上百年,当煤炭价格掉下来的时候,资金链就有可能断掉,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就会失去活力。 可以肯定的是,2013年鄂尔多斯的经济仍然看不到春天。当务之急是收住快速扩张的欲望,切实转变生产和发展方式,唯有如此外来人口才有可能涌进来。一个城市有了人气,商气、财气才有可能陆续汇集。

鄂尔多斯未来一个比较大的机遇可能在于“呼包银榆经济区”。最近,继关中-天水经济区之后,西北地区第二个大型跨省经济区方案——《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年)》已经获得国务院的批复。这个“经济区”横跨内蒙古、宁夏、陕西三个省区,至少囊括三座重量级城市,它们分别是呼和浩特、包头和银川。从覆盖城市的功能来看,呼和浩特、银川分别是内蒙古、宁夏的首府,包头则聚集着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大的钢铁、稀土等特色产业。 在这个“经济区”,榆林和鄂尔多斯都是资源型城市,前者联通陕西关中,接壤山西腹地,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在这方面,鄂尔多斯不敌榆林,因此它的名称没有能在整体称谓当中得到体现。鄂尔多斯更像一种陪衬,它可能会被定位为其他城市的能源支撑之地。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种解读和理解。事实上,在内蒙古自治区内部,已经共建呼包鄂经济圈多年。此番国家筹建“呼包银榆经济区”,在名称中保留呼和浩特和包头,唯独没了鄂尔多斯,对于鄂尔多斯来说实在是一种失落。 但无论如何,“呼包银榆经济区”的核心地理位置就是鄂尔多斯盆地,这个区域已经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的39%,蕴藏的能源资源约占全国的35%以上,能源调出量可占全国能源调出量的一半以上,在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有6个与鄂尔多斯盆地有关。因此,国家对鄂尔多斯的功能地位,可能还是资源供给。这将意味着,鄂尔多斯正在大力发展的装备制造业、IT产业等新兴产业,都有可能因为“呼包银榆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伴随城市与城市之间距离的进一步拉近,最终被其他城市横刀夺爱。 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国家认为鄂尔多斯在能源开发方面的摊子已经铺得足够大了,因此希望淡化鄂尔多斯,并借此促进鄂尔多斯的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