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一星/文
开放源代码的Firefox风风火火地来了,在慢慢吞吞、修修补补的IE屁股上狠狠地踢了一脚。
我爱Maxthon,而不是IE
“Maxthon(遨游)浏览器大概有超过200万用户,中国以外也有大概这个数目。捐赠我们开发浏览器的人不多,大概有几千个,不过,在慢慢的增多。看来有更多的人来积极的支持我们了。”陈明杰评价道。
这位旅居新加坡的天才工程师,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开发Maxthon(www.maxthon.com)。除去安装QQ同时被强制安装的TT浏览器,它是使用率最高的非IE中文浏览器。由于基于IE内核开发,熟悉技术的使用者称这类产品为壳程序(Shell)。
“Maxthon并没有太多的盈利。我们开发主要还是一种爱好和兴趣。” 陈明杰认为,“目前恐怕只有免费的浏览工具才可以占领市场,因为同类的软件大都是免费的。当然,如果哪个浏览器有非常诱人的、别人很难实现的功能也可以收费。”
陈明杰主要依靠网络来协同与其他两名软件工程师和十几名程序测试员的工作,而开发资金则来源于“网友捐赠”。发烧友们通过西部支付(www.WestPay.com.cn,一家网上银行支付接口提供商)自愿支付10到50元不等金额的来表达对Maxthon的热爱。
这就是免费的IE垄断下,浏览器开发者的尴尬现实。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如果人们能够找到一大把功能稍差但是免费的替代品,很少人会为这种基础工具付费。收费的Netscape(网景)正是被免费的、强迫安装的IE打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从国际著名品牌Realplayer、Microsoft Mediaplayer到国产的Windows优化大师、QQ都提供免费的版本下载。
根据太平洋电脑网(www.pconline.com.cn)11月18日晚22时22分的统计显示,Maxthon周下载数量为121,868,各版本累计下载量则为4,053,948,下载总数排名11。可以供参考的是腾讯QQ,总下载量为30,524,212,排名第一。
没有Maxthon,很多用户可能早就不知不觉地脱离IE阵营了。因为一个方面,CIO们对IE安全性能的质疑,黑客们不遗余力的攻击和迟迟没有为IE加入新功能让微软狼狈不堪,另一个方面,来自于开放源代码(open-source)的Firefox浏览器的竞争也日益激烈,1.0版本的Firefox曾一度引发短期内数以百万计的下载热潮。
同时,微软提供的标准版本IE,使用率一直都在下降。基于IE内核开发的第三方浏览器易用性远远比IE强大,它们提供诸如广告过滤、多页面浏览等更加人性化的扩展功能,弥补了IE单薄的易用性,也为IE留下了用户。
陈明杰表示,Maxthon甚至可以某种程度上加强 IE 内核的安全性,比如11月发现的IE处理IFrame时候的安全漏洞,在Maxthon 的最新版本中已经弥补。微软的首席安全顾问Gary Schare,这位与陈杰明有着相当私交的专家,自己使用并推荐的浏览器就是Maxthon,他在接受betanews.com、cnet采访的时候曾经多次提到。
评论人士认为,现阶段这种不会危及IE“行业标准”的第三方开发,有助于微软对抗Firefox等产品的挑战,这样免费的午餐微软求之不得。因此,目前还没有针对这类开发的知识产权授权和纠纷产生。
楚歌四起的IE
事实就是这样,由于下一代IE要等到与下一代操作系统Longhorn同时在2006年公布,这让只能不断发布补丁程序的微软在浏览器市场上显得十分被动。如果没有Maxthon这样的产品帮助IE“被动”升级,或许普通使用者早就“淘汰”IE了。
IE是典型的微软式“大虫”——捆绑发布、功能强大、充满漏洞——但是不开放源代码,这些特性与Windows、Office同出一辙。发起“Take back the web(抢回网页)”运动来挑战IE垄断的Firefox,重要的砝码也正是能增强安全性能的开放源代码开发。
Firefox1.0版本发布之前,其他版本的累计下载量全球估计已经超过1000万份,从IE手中抢掉了接近2%的市场份额,使之下降到10月份的约93.7%。在一些受到“新技术试用者”欢迎的网站上,浏览者对Firefox的使用率提高了大约10%,占到了约五分之一的份额。
更糟糕的是,企业用户越来越倾向于寻求足够强大的开放源代码产品来取代IE。源代码不开放,那么第三方开发,尤其是注重信息安全的大企业就不可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提高IE的安全性。
“在过去的6个月当中,许多财富100强公司已经开始采用Firefox,”Mozilla的工程总监克瑞斯·霍夫曼(Chris Hoffman)在接受Business2.0杂志访谈时说,“人们正在意识到它是一个稳定的程序。”
与之相比较,包括Maxthon在内的外在力量对IE糟糕的安全性能却帮助甚微。很多安全问题只有微软才能解决,但这往往是企业客户已经遭受了损失之后。
“由于我们使用的是IE内核,为这个内核提供开放源码开发的意义不大。因为IE内核的源码肯定是得不到的。”陈杰明解释道,“其实最早我是打算做开放源码的,但真正感兴趣并愿意加入到开发队伍的人一直都没有。所以不了了之。”基于IE开发,这代表着中国人在浏览器市场上的最高水平。
应用Firefox的公司则可以自主或者委托第三方来增强安全性能。如果很多企业客户基于公司利益,考虑选择Firefox,甚至付费商业浏览器Opera作为主要的上网工具,并且整合到类似Lotus Notes这样的商用软件中,对于微软的冲击将十分明显,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客户由于IBM等巨头的怂恿采用“开放的”Linux系统的背景下。
微软安全首脑史蒂芬·陶拉斯(Stephen Toulouse)则在不经意之间透露他曾经使用Firefox,并且为Firebox下载了安全补丁,这从侧面验证了很多人为了避免IE漏洞而正在使用Firefox的说法。总而言之,在商用和民用市场,IE都面临严重的质疑。
下一个Google式的传奇
随着Firefox越来越具备挑战实力和市场越来越积极的回应,Mozilla基金会(Mozilla Foundation)与微软之间的恩怨和IE与Firefox孰优孰劣,越来越有明确的了结。
为了满足企业界和大众对Firefox的需求,很多国外网站都开始针对Firefox进行优化,以免访问者不能正确浏览网页。而就在Firefox1.0正式发布的第二天,一家中国门户网站网易( www.netease.com )也宣布将在1到2个月之内完成针对Firefox的全面优化,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力支持Firefox的网络公司。
另外一方面,对IE更可怕的威胁还来自于浏览器与操作系统在用户界面上的模糊化趋势。最近的评论表明,这个趋势被认为是继网络搜索之后又一个全新商业机会的开始。
虽然IE本身就是这个趋势的推动者(例如资源管理器本身就嵌入IE),但是封闭性一直都阻碍了其它公司参与商业化,也为微软带来的反垄断官司。
或者可以这样来评价,Maxthon比IE成功的原因就是它顺应了上述潮流。Maxthon现在能够嵌入很多插件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多媒体播放、磁盘操作和网络搜索,而不仅仅是快速地显示出远程网页。很多时候,Maxthon越来越像一个基于Windows和网络应用的“操作系统”。
Netscape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早前已经预言过,随着网络应用与操作系统越来越不可分,浏览器成为一个取代Windows的全新人机界面已经具备基础,就像Windows早前取代DOS界面一样。也就是说,应用软件的界面也相应可以转变为网页的形式,或者嵌入式工具栏(Toolbar)的形式。
Firefox的开放性让它能顺应并最终引领新一代浏览器的潮流,包括在一些手持设备如PDA、手机等的不同的网络应用需求都能通过可以选择的第三方开发解决,而不是依赖于某一个想占有所有市场的“大虫”。
“浏览器取代操作系统的说法早就有了。我想安德森的意思是指在用户层面,将来大家可能会模糊掉浏览器和操作系统的概念。但在技术层面这两个东西应该还是不能互相替代的。”陈明杰这样来评价浏览器与操作系统的未来战争,这个观点明显是建立在Maxthon的开发经验之上的。
Firefox的主要开发者,一位19岁的天才程序员布雷克·罗斯(Blake Ross)和他的同事们赋予了Firefox成为电子商务开发平台的特质,例如,亚马逊公司可以发布一个嵌入不需要访问亚马逊网站就能购买图书的特殊搜索引擎的Firefox版本;Google则可以在Firefox中嵌入类似于Ourtlook的Gmail专用邮件客户端(甚至只是一个快捷方式),不必打开网页就实时查收、管理、发送邮件;类似于Word的文字处理也可以实现。
最重要的是,这些开发可以和Firefox在源代码级别进行融合,从而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与之相对应,Firefox的“操作系统”或曰应用平台的“实质”将在这种开发当中的到巩固。
这些特性使得一些BtoC电子商务公司能够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提供更加简便的服务,用户则无需下载安装和学习使用在Windows平台上的应用软件。
或许人们期望一切都可以在Firefox内搞定,而不是IE,也不是“开始”菜单。在不久的将来Firefox这种依赖天才程序员单枪匹马的开发,或许将成为又一个Google式的奇迹,而对于只有3个开发者的Maxthon来说,400万使用者又何尝不是一座金矿?
相关:通用软件在中国遭遇寒冬
根据信息产业部知识产权中心联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04年最新发布的《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软件企业的产品绝大多数集中在应用及专用软件领域,从事通用软件开发与销售的企业不足10%,厂家数量与1999年相比,减少了近一半,通用软件产业严重萎缩。
现在,开发Maxthon这样优秀的通用软件,已经成为了一种不折不扣的民间行为、“地下活动”。捐赠成为了维持大量原创软件开发的重要方式。在世界范围上来看,软件产品的创新依然方兴未艾,从Linux、IM、Google、P2P到BT,缺乏真正有利的商业支持让更多的产品的不到更加久远的发展。在讲究软件产业规模化的今天,长期的单兵作战、缺乏赢利的“堂吉珂德”模式已经不可能再与能迅速得到市场支持的欧美软件开发商业模式相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