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珠宝 业绩蓄势 政改蓄势](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273299855487.jpeg)
从2012年开始,中国官方的话语体系当中,“消失”了超过10年之久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敏感,但却不再是“禁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两次在基层视察的过程中提出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此后,政改呼声一发而不可收,无论是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改革顶层设计论反复呼吁的政治体制改革,还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都或多或少地显现出了在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1986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改革也落实不了。然而,纵观1992年前后的改革开放,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隐性的特征,即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往往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1992年以后的改革,经济层面的动作居多,政府职能转变向市场放权的力度和尺度都明显减弱。 当前,对于政治改革的讨论,大体上涉及三个领域:法治、民主、宪政。至于三者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它们应当有重点地进行,还是协同推进,这些问题,都还有待深入地讨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巨大、利益群体格局复杂的社会体系,相比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无疑需要慎之又慎。 相比之下,较为现实且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路径,即从政府职能的转变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起点。在十八大完成了中共领导集体的换届后,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在主持“综合改革配套试点座谈会”上表示,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是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而在不到半个月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再次提出,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推动改革。 也正因如此,在过去的2012年间,我们看到了向市场让权、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温州、前海、横琴金融改革配套实验,在岁末年初之际,我们更是看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厉行的廉政风暴,这是否是未来政府职能转变和监管制度变革的前奏,我们将在2013年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