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出台,其中“不喝酒”规定,尤其受公众瞩目。有意思的是,12月24日,因为双休日“憋”了两天的股市做出了激烈的反应,白酒股当日全线大幅下挫,贵州茅台大跌5.55%居首,按公司流通股本10.40亿股计算,仅一个交易日内,贵州茅台全天蒸发的流通市值便高达125亿元。 无独有偶,随着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逐步落实,政府部门开会不摆花的“新会风”,也已影响到广州的鲜花销售市场,近期广州盆花销售量锐减,据花商称,最近销售额与往年同期相比,下跌了八九成。 党政军等公权力部门公款消费主要来自国民的纳税,能够按照新一届中央的要求,厉行节约,减少铺张浪费,肯定能得到国民的认可和赞成,因为这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乃至军事问题,若能顺利实现制度转变,而不只是一时做法的变化,绝对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幸事。 不过,凡事都有正负效应,政府公款消费一旦全面推出,部分行业可能面临巨大风险,茅台、五粮液等奢侈白酒品牌,鲜花等装饰用品,甚至餐饮行业及其上下游行业,都可能遇到经营困难。曾几何时,茅台意气风发,口口声声要当中国在国际上的“第一奢侈品牌”,也不管中国白酒是否已经得到世界高端消费者的普遍接受,只管以年年涨价造成的价格“一骑绝尘”为招徕,力图混个“国酒”的独占地位。现在眼瞅着中央禁酒令如果令行禁止,多年积累的销量将面临真正的“高处不胜寒”,普通百姓喝不起,官员自掏腰包同样舍不得,更不会“花自己的钱糟蹋自己的身体”。如此一来,这价格还能坚挺?价格挺不住还够得上“奢侈品牌”?茅台够不上,中国岂不从此断了建设奢侈品牌的念想?一项小范围的制度性转变真会让近年来在全世界扫货奢侈品牌的部分国人从此断了建设奢侈品大国的“黄粱梦”?白酒如此,难道燕窝、鲍鱼、鱼翅这些被行业誉为“中华美食之文化极品”的食材和佳肴,都得走向衰亡乃至消亡之路?常说“吃在中国”,没有了这些穷奢极侈的吃食,“舌尖上的中国”又拿什么搁上舌尖? 如此形同“呼天抢地”的哀号,不但让人觉得矫情,更让世人匪夷所思:奢侈品牌哪里都有,欧美国家更多,但越是法治严明,奢侈品越是同掌握公权力的人士无关,即使个人或家庭有足够的财力,政治家或高官也不敢随便炫耀显摆,不仅因为如此做派会引发公众对其清廉指数的怀疑,会反证其个人的理念和品位的低下,进而疏离社会的主流人群,还会激化虽不紧张但仍然存在的贫富对立,更不用说惹得议会和媒体对公帑用途和征税必要性穷追猛打。 在中国,国人对政府开支的监管相对宽松,茅台之类的奢侈品既称“奢侈”就不能如此海量,海量到远远超过中国富豪的人数及其购买意愿,只能依附于公权力不受制约的自我供养。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且看寄生性行业,如何化解转型风险](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273559951359.jpeg)
一切单纯靠公款消费支撑的行业都属于“寄生性行业”,因为作为其滋养基础的公款本身来自对国民征收的税和费,这些行业吸纳的公帑越多,税费征收越狠,国民口袋越瘪,民众有效需求越弱,其他更关乎民生的产业和行业越是委靡不振。 随着外贸和投资的拉动作用弱化,激发内需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无可选择的选择,经济体制改革将涉入深水区,政治体制改革随之启动,制度性转变步步推进,到那时,此类寄生性行业必定面临巨大的风险,当下高端白酒的遭遇只是前奏而已。由于这些行业同特权阶层一样,早已坐大,上下游盘根错节,吸纳大量劳动力,贡献惊人GDP,上缴巨额财税,中国的改革会不会因此出现另一种“倒果为因”,即为了保留这些行业的经济价值,而在制度改革上缩手缩脚?白酒之类的有中国特色的奢侈品行业会成为阻碍中国未来发展的既得利益集团之一部分,而且是其中坚部分吗?从烟草到房地产已经有不少现成的样本,白酒、燕鲍翅等行业会不会加盟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