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正是中国企业盲目多元化扩张后的迷惘期。深圳万科集团于1993年开始提出了企业经营做"减法",把贸易公司、广告公司、百货业等零碎产业卖掉,专注于打造其在房地产开发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时至今日,万科房产已成为房地产业公认的名牌。
某企业每月的销售订单品种规格很多,但大多数订单的订货数量却很少;另一方面每周乃至每日又经常接到一些临时订单。因此,企业经常出现生产作业计划频繁调整、生产准备不及时、原材料利用率较低、库存量很高等问题。此时,该企业仅通过建立ERP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最多只能解决一些表面上的问题,因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的产品市场定位、产品结构、营销方式和客户关系管理。只有在企业应用ERP之前,开展管理变革和实行BPR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解决ERP项目的需求,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如何解决职工过多和如何留住人才这两个棘手问题要在整个过程的早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业务流程重组(简称BPR)这一概念的定义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地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改善。这一理念的提出引发了美国各大公司的业务流程重组热潮。 这一理念的引入对中国企业极具实践意义。中国传统的企业组织和活动都是条块职能式,如采购、财务、业务各管一块,在企业活动中是分开考虑的。例如,采购就是把采购价格压得越低越好,至于组织中其他活动,采购部门是不会关心的。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采购部门的绩效很高,但公司总体绩效却不高。
BPR运用系统思维原理,强调管理面向业务流程,将业务的审核与决策点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提高对顾客和市场的反应速度。
BPR强调流程中每个环节上的活动尽可能实现最大化增值、减少无效或不增值的活动,并从整体流程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的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因此,几乎中国所有的企业都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但中国的国情与国际企业不同,普华永道咨询公司郭绪达的建议是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从局部的关键流程改造做起。郭绪达说,企业可以审视客户、企业、供应商三个群体中间的所有流程,根据企业的战略重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目标就是更快更好地服务于顾客。比如,联想集团从企业与客户关系的管理切入,以客户为中心发展业务并重新设立组织结构,由以"产品群"划分的事业部制改组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六大业务群组。
品牌就是指你与客户间的关系,说到底,起作用的不是你在广告或其他宣传中向他们许诺了什么,而是他们反馈了什么以及你又如何对此作出反应。对我们来说,口碑极其重要。简而言之,品牌就是人们私下里对你的评价?quot;
就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而言,要补的一课是品牌战略规划。目前大多数中国家电企业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品牌空心化危机。这是由于长时期缺乏品牌战略规划所导致的。品牌空心化的主要表现是:品牌单纯的符号化、有广泛的知名度而没有差异化的忠诚度、品牌没有个性化的内涵、品牌与产品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品牌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品牌战略规划就是指一个品牌要有明显地区别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个性化品牌价值规划和清晰的发展途径。
90年代初,渠道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以家电为例,当时中国的彩电供不应求,毛利率很高,有能力支持总代理、分销商、经销商、零售店这样一个庞大的分销体系,使厂商能很轻松地把货"铺"到各个终端。
其弊端就是始终无法消除的区域市场冲突、价格混乱和信息反馈慢。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部分家电企业开始渠道变革。比如,TCL公司就是自建销售网络,在各地设立销售分公司,掌控终端。但由于自设销售分公司成本太高,在TCL的销售网络鼎盛时期,营销人员达上万人,TCL公司不得不于2000年削减分公司规模。
未来较为理想的渠道模式会是怎样的呢?谢祖墀认为,不能孤立地谈渠道建设,而要结合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来考虑。比如家电业的竞争,一开始是产品的竞争,然后是渠道(终端)的竞争,接下来就是总成本的竞争,渠道成本也要列入控制范围。因此,企业需要把握好终端掌控力和渠道成本间的平衡。对于拥有强势品牌的企业来说,设立自身的销售服务公司,直接服务于终端,同时充分利用经销商的物流分拨能力和资金优势,让经销商承担"物流"和"结算"的责任,把他们变成"物流伙伴"和"资金伙伴",分散渠道经营成本和风险,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就渠道的组合而言,互联网销售、电话销售、或以展示和服务功能为主的专卖店(或特许加盟店)等,都会是主渠道的有力补充。
未来的顾客满意度战略发展而言,谢祖墀认为除了提高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满意度和客户购买过程的满意度外,企业要更注重帮助客户在拓展"客户的客户"的能力方面下更多功夫。比如一个包装产品的厂商,它的客户是饮料制造商,包装厂商如果能为饮料制造商的运输和展示中的麻烦和问题考虑更多,主动提出超出客户期望的方案,无疑将大大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全体员工的参与,改进流程、产品、服务和公司文化,以达到生产百分之百合格的产品,实现客户满意,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和长期成功。"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全面质量管理并没有一套统一的工作模式,因各国、各企业情况不同,贯彻TQM的方法和效果各不相同。
就中国企业而言,主要是通过ISO9000的达标活动来实现质量的提高。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于1987年问世。这是TQM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ISO9000在许多方面反映了TQM的思想,可以把它看作是TQM的一部分。
企业达到了ISO9000标准,并不意味着它成功实现了全面质量管理。因为ISO9000标准具有一致性,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而全面质量管理则始终不断地寻求改进的机会,是更高的要蟆O衷冢芏嘀泄笠祷故前袸SO9000标准当作申请的过程,虽然按照ISO9000标准操作,质量有很大提高,但企业的文化并未因此而改变,领导也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而且,尤其需注意的是TQM中所定义的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不仅与最终产品有关,并且与组织如何交货,如何迅速响应顾客的投诉等都有关。因此,中国企业要真正贯彻全面质量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流程、技巧、技术支持、培训系统、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等都做一个全面的改进。